馬強[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馬強,教師,現任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個人簡介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馬強,男,1972年9月生,回族穆斯林,寧夏西吉縣人,現為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先後在西北民族大學和中山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宗教學碩士和人類學博士學位,曾師從馬通先生和劉昭瑞先生。

主要成就

目前為研究生開設了《人類學通論》《民族學田野調查理論與方法》《宗教人類學》《伊斯蘭文化概論》《回族史》課程。主要從事人類學及國內外伊斯蘭文化研究。在《思想戰線》、《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雲南社會科學》、《世界宗教文化》、《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東南亞研究》、《尋根》、《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等發表論文及學術隨筆50多篇。曾主持2007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08年福特基金資助的“亞洲人研究亞洲”(Asian studies Asia)國際項目和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曾在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家參加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獲得過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廣東省優秀博士論文、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多種獎勵。近來主要學術關注點有五:城市穆斯林、穆斯林移民、新歸信穆斯林、Tablīgh Jamā‘at和農村伊斯蘭教問題。

主要著作

專著:流動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1、 蘭州市伊斯蘭教寺院調查,《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 民國時期廣州穆斯林文人的憂患意識,《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3、 回族伊斯蘭文化教育的田野調查及思考,《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

4、 明清時期廣州回族社區及文化變遷,《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04年第5期。

5、 西去的船隊:廣州伊斯蘭文化千年血脈,《尋根》,2004年第3期。

6、 符號的言說:廣州伊斯蘭教活動場所及文化變遷,《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7、 伊斯蘭烏瑪精神與都市穆斯林社區——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現狀田野調查,《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8、 從口述中找回歷史:馬長壽先生與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研究,《回族研究》,2007年第1期。

9、 人類學視野下的伊斯蘭教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07年第5期。

10、 廣州回族開經活動的人類學分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1、 伊斯蘭經學的流布方式及其本土轉型——以滇粵經學的互動為例,《雲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12、 貝魯特:衝突中的彷徨,《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3期。

13、 跨境遷移族群的文化適應——廣州外籍穆斯林個案研究,《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

14、 鄉村都市化與回族精神社區的文化構建——銀川市民樂社區的民族志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5、 走出邊緣困境:從成達師範透視民國時期回族精英的文化心態,《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16、 市場、移民與宗教的根植:浙江省義烏市伊斯蘭教民族志研究,《回族研究》,2010年第3期。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10年第6期。

17、 宗教社區的聯合與分離——寧夏韋州哈乙寺組織的民族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10年第3期。

18、 鄉村混合門宦宗教社區中的寺坊結構及變遷 ——關於寧夏黑虎溝村的宗教民族志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19、 多元族群社會中的宗教認同:對吉隆坡一個穆斯林社區的文化變遷研究,《東南亞研究》,2010年第4期。

20、 文化掮客抑或文化邊緣:多族群多宗教背景下的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思想戰線,2011年第1期。

21、中國和馬來西亞歸信穆斯林田野訪談《跨越邊界》2011年7月第一次出版,2012年再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