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

基本信息

作 者:范迪安主編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
出 版 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12-1
版 次:1頁 數:368字 數:
印刷時間:2005-12-1開 本:紙 張:銅版紙
印 次:I S B N:9787535624031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藝術創作與藝術思想涌動起變革的潮流,經歷了一個不斷突破嘗試又不斷反思的過程。從星星畫會到傷痕美術,從鄉土懷舊到形式探索,從目光向內到放眼世界,從尋根傳統到兼融西方,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可謂跌宕起伏,在分流中展示了生機,在批判中蘊含著創造,幾代藝術家的創造才華得到全面的釋放和展開。
市場經濟的全面導入使中國社會進入了轉型期,原有的社會制度與新經濟模式發生碰撞、磨合,在生活方式與精神想像層面形成了巨大的張力空間,也為此前停留在思想意識層面的藝術生產力提供了與豐富多彩的社會變革相對應的現實基礎。對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的強烈關注,對藝術創作與表現手段和媒介的自由運用,使中國藝術獲得了當代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在世界各主要藝術展覽上,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各項活動中,中國當代藝術都越來越成為焦點,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經濟基礎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使得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斷擴展的對精神產品的消費和對藝術品的收藏,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產業發展的標誌。藝術品收藏,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積累方式,也正在迅速地成為繼房地產、股票和期貨之後的又一種投資方式。顯而易見,就藝術市場而言,市場意識業已迅速萌發並呈快速蔓延之勢;市場行為方式多樣並存,各行其道,總體上都在探索;中國藝術市場機制一方面尚不完善,一方面在實踐中趨於形成規範的共識;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間的關係也正在走向同步……如此等等,在一個藝術品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認識的時代,不僅意味著藝術創造方式的改變,也將引動從藝術創造到接受、從藝術生產到消費整個“文化經濟”的浮現。
現實總是令人喜憂參半。中國的藝術市場在運行的軌道中調整和完善,自有“經濟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在掌控,而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作為經濟富裕之後的必然選擇,與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的發展態勢之間存在著不合拍的距離與斷裂,卻更讓人深思。一是藝術品收藏對象結構的單一化,人們對藝術的長期價值缺乏清醒的認識,盲目地跟風投資造成藝術投資成本和投資風險的增加。二是當代藝術作品的創造與藝術的消費之間存在著脫節,在優秀的傳統藝術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門的同時,卻很少有收藏家把眼光放在正值創作盛期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上。記錄著民族與社會變遷、自我生存體驗、個人生活記憶等內涵的當代藝術作品,無法通過有效的渠道進入到藝術消費者的視野中。三是對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缺乏既超越市場風向、又關注市場價值的專業評價與認定,更缺少深入淺出的引導途徑和廣為人知的宣傳方式。
所有這些,都造成了中國藝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創造與消費之間,在評價與收藏之間的一系列矛盾,使藝術發展的有機生態鏈條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脫節。正是出於對中國當代藝術在文化發展的生態中所暴露出的這種矛盾的關切,我們創立了“年鑑展”這種新的展覽模式。有別於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等已有大型展覽方式,年鑑展的特點是定位在“為收藏家辦的展覽”。年鑑中的“鑒”,包括了鑑定(批評家)、鑑賞(觀眾)與鑑藏(收藏家)三層意思,也謀求三方面“鑒”的合為一體。年鑑展強調以藝術作品為媒介,發揮中國藝術批評家群體的洞察力和遠見,對當代藝術創作與發展中最具價值的作品做出具有藝術史意義的學術認定,從而溝通鑑定、鑑賞與鑑藏各方,樹立藝術批評在引導當代藝術欣賞和收藏方面的威信與作用,構築中國藝術在當代社會良性的發展環境。
藝術批評家的角色和任務,從原來對藝術創作過程和結果的參與、批評、闡釋,拓展為在藝術創造與藝術市場之間鋪設橋樑,從而提升藝術品收藏的品質,這是一項待為和可為的工作。在藝術消費與藝術收藏的需求日益迫切的時代,將學術評述的獨立性、嚴肅性與藝術市場的規範性結合起來,引導藝術市場的消費,將使中國的藝術創造、藝術欣賞、藝術收藏和藝術研究,逐步整合在一種和諧的良性發展鏈條之中,使藝術的生產、消費與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令人感動的是,我們在策劃年鑑展這一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藝術家、收藏家、批評家以及新聞媒體的高度評價與積極參與,也得到了中鴻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認同和參與,當代藝術才有可能在中國當代文化的整體構建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藝術市場正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建設一個健康、公正、有序的藝術市場,不僅有待於政府文化產業政策與拍賣、法律制度的建設與健全,更有待於藝術市場的各方實踐者的積極參與,在實踐中探索當代藝術與藝術市場有機結合的中國方式。

作者簡介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和當代藝術批評與展策劃。近20年來,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的創新,通過藝術批評肯定和推介了在批中國藝術家,並在策劃的一系列大型藝術展覽中,有效地把中國當代藝術介紹給國際社會。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當代的多種視覺藝術、建築與公共藝術,是著名的展覽策劃人和藝術活動家。近年策劃的展覽有《生活在此時》(德國柏林)、《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上海)、第25屆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第50屆、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以及《“中國怎么樣?”:中國當代藝術展》(巴黎蓬皮杜中心)、《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中國當代雕塑展》(巴黎)、《法國時尚100年》(北京)、《中國當代雕塑展》(華盛頓甘迺迪中心)、《第二現實:中國當代攝影展》(布魯塞爾)等重要展覽。2005年獲美國路易斯基金會(Louis Foundation)獎,被評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