饆饠

饆饠

亦寫作“畢羅”。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始於唐代,當時長安的長興坊有胡人開的饆饠店。據史料,有蟹黃饆饠、櫻桃饆饠、天花饆饠等,甚為著名。乃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至宋代,記飲食諸書皆無記載,可能名已更改或失傳。其形狀頗“粗大”而不可詳考。

基本信息

後世人謂其是餅的一種或湯麵、“波波”、抓飯、八寶飯等,皆不確。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赤母蟹,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黃饆饠,珍美可尚。”蒙,包裹。《太平廣記》卷二三四“御廚”引《盧氏雜說》:“翰林學士每遇賜食,有物若畢羅,形粗大,滋味香美,呼為諸王修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唐李匡乂《資暇集》:“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此外,唐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中記有“天花饆饠”,宋高似孫《蟹略.蟹饌》中記有“蟹饆饠”(即蟹黃饆饠)。

從唐代史料可見,饆饠需油煎而成,裡面的餡料以肉為主,但有時也會有水果,比如櫻桃饆饠,但一般都是羊肝饆饠、蟹黃饆饠等,以葷餡為主,呈卷狀,兩邊開口,有點像如今老北京的褡褳火燒。

這種外來的食品饆饠,因餡中置有蒜等辛辣調味品,可能為一些人所不喜,到唐後期,出現了適應唐人口味的櫻桃饆饠,這一胡食就慢慢中國化了。還要一提的是,由於當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貧窮士人只能在酒樓吃饆饠,甚至出現了“樓羅”一詞。這詞後來演變為“嘍囉”,使用至今,誰能想到它竟源自一種胡食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