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焦慮

養老焦慮

養老焦慮,中國是在未富先老、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的國情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給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加了難度,在應對老齡化問題,政府及有關部門越提早入手越好,有關專家提出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從整體出發,推動包括養老基金儲備、養老機構建設、養老服務提供各環節在內的整個養老產業體系的全面發展。

概述

養老焦慮養老焦慮
養老焦慮,面對日益加速的“未富先老”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將進一步加速,特別是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在未來五年間,將集中步入“60”階段,讓有著養兒防老傳統的中國“老有所養”問題更加凸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存在現象

1、膨脹的分子加速中國人口老齡化,民政部數據顯示,中國空巢家庭超過5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3300萬人。十二五時期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三個新特徵。到2015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年均淨增老年人口800多萬,超過新增人口數量。
2、近年來“空巢家庭”發生的悲劇不時見諸報端,甚至有的“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發現。這樣的事件一次次警醒人們,“養老”已不是家庭成員的獨立責任,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更多社會資源的投入。
3、資源匱乏困擾變革中的養老模式,因工作、讀書、結婚等原因與父母異地居住已經越來越普遍,城鄉“空巢家庭”越來越多,推動了中國養老模式從傳統“居家養老”向具有社會化性質的“社區、居家養老”轉變。

形成模式

養老焦慮養老焦慮
1、由於中國長期沿襲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社會化養老體系和老年服務產業發展欠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社會養老資源已經處於全面匱乏的境地。
2、目前養老服務機構總床位數很少,有些地區不足老年人口數的1%,養老服務設施相對滯後,當前老年公寓的有效需求正在不斷增強,但公寓數目少、規模小;政府對老年人的住宅建設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老年公寓和養老機構資金投入不足、缺少配套設施,管理不善。
3、專家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中國今後發展的大趨勢。由於機構養老的費用大,適合中產家庭,不適合一般老人養老。而利用社區服務資源,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內養老,是今後95%中國人養老的選擇,但是這種養老模式實施的前提是社區各種配套服務發展的成熟和完善。目前來說中國社區組織發育還不夠完整,資源動員不足。

解決途徑

1、養老產業是朝陽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些人比較有市場眼光,願意投資養老產業,從事這項工作國家應給予必要的扶持,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養老產業是服務業的一部分,這個產業發展了,對調整經濟結構也有利。
2、2010年底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實施養老保險關係跨省轉移接續辦法,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年均增長1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24%的縣。
養老焦慮養老焦慮

3、對於養老,社會保障仍然是一個需要加強的問題。如果現在不重視,逐步充實社保基金,可能會面臨無法持續的問題。對此“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實現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1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城鎮60歲以上非就業居民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
4、國家要考慮建設一些老年公寓或者服務機構,為老人們提供生活上的照顧,這可以分層次來解決,比如農村或者生活條件不好的孤寡老人,可以入住類似廉租房一樣的老年公寓,政府給予補貼。對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的老人家,可提供高檔老年公寓,讓他們生活更安逸更幸福。
5、要將機構養老事業納入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落實到區、街道兩級組織每年的工作規劃中,像規劃醫院幼稚園等公共設施一樣,今後住宅小區規劃必須包括老年服務設施。另外政府應大力扶持培育社區福利機構,為居家養老量身定做服務。針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相關部門也應在政策上對獨生子女家庭“敬老”提供相應的便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