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

食茱萸

食茱萸為芸香科落葉喬木,具有特殊香味。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老乾也長滿了瘤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葉片為羽狀複葉互生,長30-80厘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很多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為誘蝶植物。食藥兩用,藥用有溫中、燥濕、殺蟲、止痛的功效,食用一般為調味品。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食茱萸 枝幹和葉片形態 食茱萸 枝幹和葉片形態

枝幹形態

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老乾也長滿了瘤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

葉片形態

葉片為羽狀複葉互生,長30-80厘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 

花朵形態

食茱萸 花朵形態 食茱萸 花朵形態

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

果實形態

食茱萸 果實形態 食茱萸 果實形態

果實於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0.6厘米。

生長環境

食茱萸 食茱萸

生於山坡疏林內或曠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較為濕潤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

分布範圍

分布我國東南部。

主要價值

食茱萸是藥食兼用的本草,兼具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

食茱萸 食茱萸

藥用價值

果實作藥用,有溫中、燥濕、殺蟲、止痛的功效。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果實。

採摘

10~11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化學成份

種子和果皮均含異虎耳草素。

性味

辛苦,溫,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溫,無毒。"

②《唐本草》:"辛苦,大熱。"

③《綱目》:"有小毒。"

功能主治

主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

①治脾瀉:豆蔻二顆,米醋面調裹之,置灰中煨令黃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欖子末一兩相和。又焦炒陳倉米為末,每用二錢煎作飲,調前二物三錢,旦、暮各一服。(《普濟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帶下:檔子、石菖蒲等分。為末。每旦鹽酒溫服二錢。(《經驗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兩。為末。冷水調,分為三服。(《勝金方》)

④治中賊風,口偏不語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癢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腳氣衝心:食茱萸和生薑煮汁飲之。(④方以下出《食療本草》)

食用價值

食茱萸是能發出香辛氣味的重要調味品。食茱萸古來與花椒、姜並列為“三香”。

以四川食物為例,歷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將食茱萸果實煎熬成膏狀,作牛羊豬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實作羹臛的調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進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讓位於辣椒了。

"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實開便收之。掛著屋裡壁上,令蔭乾,勿使煙燻,煙燻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 ——《齊民要術》

文獻記載

《禮記》中稱食茱萸為“藙”,訓詁書《廣雅》又稱為“樾椒”,《本草拾遺》稱它為“欓子”。四川先民稱它為“艾子”。左思《蜀都賦》曾描述過蜀中”其圃則有蒟蒻茱萸……眾獻而儲。”

蘇恭謂茱萸之開口者為食茱萸。孟詵謂茱萸之閉口者為欓子。馬志謂粒大、色黃黑者為食茱萸,粒緊小、色青綠者為吳茱萸。陳藏器謂吳、食二茱萸是一物……時珍竊謂數說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誤耳。不知吳茱、食茱乃一類二種。

——李時珍,明代《本草綱目·果四·食茱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