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村

風濕村

風濕村隸屬於四川省,位於四川省南部,全村共5個自然村,總共784人。 地處四川深處的這個小山村村民風很淳樸,但如今,它卻被籠罩在風濕村的陰影中。由於氣候潮濕,日照時間短,一個不到800人的小山村,就有500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風濕病需要進行治療 ,在風濕村784名村民中,被檢查出患有風濕病的就有578人,其中245人已經出現不同症狀的併發症。 這個小山村是全國第一個被公開的風濕病村莊,也正因如此,由於貧窮、封閉和氣候因素,該山村風濕病病情甚為嚴重,因此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簡介

風濕村 風濕村

風濕村在我國較為偏遠的四川大山深處的落後山村,很難引起外界的注意。據了解,大部分的村民是因為家庭經濟貧困無法救治導致癱瘓。

2013年中華風濕骨病協會首次組織對風濕村村民風濕病情況進行調查,調查763人,類風濕性關節炎、153例、風濕性關節炎64例、強直性關節炎116例、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合併病發症狀245例,據調查,從1990年以來就有42人癱瘓。

據了解這個山村曾是當時最主要的產糧大村,多年來由於風濕病病情的發展和村民對風濕病防治知識匱乏,一定程度上形成風濕村貧困的現狀。

風濕病的蔓延,對於本來就貧困的山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成年男子失去了勞動力,只能在家裡吃“閒飯”,昂貴的醫藥費讓他們難以負擔,出去打工的小伙子找不到好工作……這個山村的村民的日子,是外界無法想像的。

發現

風濕村 的發現,和中華風濕骨病協會是分不開的。

2013年3月,中華風濕骨病協會理事程柏鈞接診一位年輕人小李,其病情比較特殊,類風濕性關節炎並發強直性脊柱炎,病情較為嚴重。程柏鈞主任為小李進行了救治。就在康復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與小李聊天得知小李的老家,幾乎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患有風濕病。

程柏鈞主任意識到這個信息的重要性,於是上報中華風濕骨病協會。這個訊息也立刻引起了中華風濕骨病協會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協會立刻組織醫學研討會,通過激烈的討論,確定了以著名風濕免疫性疾病專家程柏鈞、劉聖金、王懷慶、趙希君、陳志華、劉洪銘等為主要力量的專家團,專門對接這個風濕村,準備對這個山村進行援助救治。同年3月28日,以程柏鈞、劉聖金、王懷慶為先期調查組成立並趕往這個山村,進行實地調查。

於是中華風濕骨病協會首先發現了風濕病患者集中的這個山村並致力於消滅這個風濕村。

就這樣,風濕村病情公之於眾。

風濕病盛行

淪為風濕村

風濕村處在山中、霧多、濕度大,自然條件惡劣。由於常年處於一種潮濕的環境中,村民普遍性採用吃辣椒抵禦濕冷,但是風濕病仍然侵襲了在這個山村中居住的村民;另有一部分村民由於家族遺傳,紛紛攜帶風濕致病因子而患病,他們受病魔的摧殘,絕大多數病人喪失了勞動能力,有少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唯有靠政府和社會救濟度日。

風濕村以前不通公路。自建村以來與外界聯繫全靠一條山間小道,醫務人員為病人診療治病需步行三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風濕村,病人的一切生活用品、治療藥品等均需肩挑手提,若遇病重或殘疾嚴重的病人入村,則需請村民用擔架抬出山村……風濕病人群集中在這個貧困的村莊。人數如此的龐大,在國內實屬罕見,由於中華風濕骨病協會的介入調查與對口援助救治,很快,這個大山深處的“風濕村”公布於眾。

風濕村成因

氣候 四川處於亞熱帶,由於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覆雜多樣。而四川地區受地形影響,以垂直氣候帶為主,該地區從南部到北部,氣候類型由亞熱帶逐漸過渡至亞寒帶,而垂直方向上則分布有從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四川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四川山區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小於8℃,其中1月平均氣溫-5℃左右,7月平均氣溫也只有10℃~15℃,全年無夏,冬季漫長。而四川盆地年平均氣溫因地形而異,一般谷地為15℃~20℃,山地為5℃~15℃。特殊的氣候對於風濕病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

環境 風濕村的居住環境欠佳主要指居住在高寒、潮濕地區,或長期在高溫、水中、潮濕、寒冷等環境中生活、工作。這是形成外邪侵襲,發生風濕病的病因;另外,風濕村房屋大多屬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房,建造質量差,且年久失修,一旦颳風下雨,屋內較為潮濕,對人體健康也造成極大的不利。

遺傳 據調查,風濕村有20%的患者具有遺傳性,因為風濕性疾病是一組以內科治療為主的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包括瀰漫性結締組織病及各種病因引起的關節和關節周圍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等的疾病。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遺傳因素與風濕病的關係極為密切。其中,強直性脊柱炎遺傳的比例最大。

交通

風濕村地處四川山區深處,交通較為落後,山里崎嶇,只有唯一一條山路通往外界,導致先進的醫療設備、疾病知識很難進入山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村對外界聯繫的通道 。

相關援助

2013年3月,中華風濕骨病協會決定對風濕村進行對口援助,協會理事程柏鈞與協會會員劉聖金主任、王懷慶主任、首次下鄉探訪風濕村調查病情,並與風濕病患者進行交流。程柏鈞理事表示:一定會帶更多的專家,更好的設備,再回來給村民治病,並根據協會決定在風濕村村委會設立專家輪流醫療室,直到把村子中的每一位風濕病患者治好才撤離。

風濕村是目前全國發現的第一個風濕病患者最集中的一個村。這裡的風濕病患者都將得到免費治療,直到康復。

在對風濕村進行定點援助的過程中,中華風濕骨病協會組織專家輪流蹲點不間斷的對風濕病患者進行觀察治療,期間為村民開展戶外義診和風濕病科普講座,並親自走訪救治重症風濕病患者家庭,有時候還會遇到患者的抵制情緒,但是中華風濕骨病協會的專家們並沒有放棄,而是反覆疏通患者心理,讓其放寬心懷。

援助的期間,中華風濕骨病協會義診專家組還針對3名重症風濕病患者,進行了醫院村莊異地對接治療。

在以後的差不多半年的時間裡,中華風濕骨病協會專家團的專家們對這個山村持續的進行了對口的援救和診治。從秋到冬再到春,他們先後舉行了5次大型的義診次義診,平均每個月就去一次;為了治本,他們還請來了當地環境部門和農業部門的主管,對當地的環境進行了系統的勘測,對傳統的勞作方式進行了改進,並且和當地政府部門一起,動手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將風濕病的發病率降到最低,他們盡最大的可能,做出了自己能做的最好。

醫療救助

“風濕村”全村不到800人,據不完全數字統計,村民中有500多人患有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性疾病。這些年來村民們雖然參加了新農合,但是由於風濕性疾病需要持續系統治療,加之部分藥品和治療項目不能報銷,一些患者不能承擔醫藥費,得不到正規治療。1990年以來,已經有42名患者癱瘓,喪失了勞動能力。2013年3月,中華風濕骨病協會得知“風濕村”的現狀後,經過調研普查,對217名風濕病村民進行了持續一年多的重點醫療救助,其中3名重症經過住院治療後,現已進入康復階段。(2014年6月17日,CCTV13新聞直播間,記者龍曉勤報導)

現狀

風濕村受到中華風濕骨病協會的重視之後,各方面的情況都得到了改善。2014年4月3日,風濕村最後一名風濕病村民的治癒,這個貧窮的風濕村徹底的消失了 。

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