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古代典故,出自《論語》顏淵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基本信息

來源

顏淵篇是《論語》的第十二篇。篇名取自開篇第一句:“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顏淵問仁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

顏淵問仁是什麼。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範,天下的人就會稱作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希望指點一些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要努力做到這些話。”

解讀

仁:在學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這種人生正途又與擇善固執有關。孔子的回答正是指點個別學生如何擇善,因而沒有標準答案。

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這四個字不能分兩段說,而是一氣呵成,否則己與禮互相對立,難免淪於性惡之說或以禮為外加於人的觀點。這句話是指:人應該自覺而自願,自主而自動,去實踐禮的要求;禮的規範是群體的秩序與和諧所不可或缺的;個人與群體的緊張關係在此化解與無形,使“仁”字“從人從二”的通感意義充分實現,然後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為仁由己

為仁由己:克己與由己並觀,更顯示人的主動性是行仁的關鍵。至於復禮,則扣緊以下四目而言,因為所謂實踐禮的要求,在具體做法上必須先求四勿,猶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風順。

注意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營養不良)。顏淵的死對孔子打擊非常大,孔子曾慟哭顏淵,旁邊的學生都覺得孔子哭得過分傷心,因為孔子的兒子死時,孔子都未曾像這樣痛哭過。孔子反駁,有嗎?我不為這樣的學生慟哭,又要為誰這樣慟哭呢?(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足見顏淵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因為孔子認為顏淵才是唯一了解孔子思想的人,能為孔子傳道,而顏淵卻先孔子一步離開人世,等於是斷了孔子的“後路”,實屬“不孝”。因為曾有“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匡城的民眾所圍困,顏淵後來才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遇害了呢?”顏淵說:“老師活著,回怎么敢死呢?”)” 。可見孔子與顏淵的關係非同一般,猶如父子,難怪子慟哭。
“克己復禮”中的“克己”並不是克制、約束的意思。“克”的意思在此為能、能夠的意思。孔子教學生因材施教,顏淵是孔子學生裡面最沒有欲望的。對於一個最沒有欲望的學生你跟他說你要克制欲望這不是搞錯了嗎?如果前面“克己”講成克制自己的欲望,後面“由己”講成要由自己來做。這不是矛盾嗎?難道是將一個自己分兩半,一個是不好的自己要克制,一個是好的自己要由己?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認真看待顏淵請教是仁這件事,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學問的精華,就是把人生從被動變為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