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區均安人民政府

8、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制,成立均安區公所,下編18鄉政府1圩政府。 10、1989年,均安鎮各村民委員會改稱管理區。 11、1998年9月,均安鎮各管理區重新改稱村民委員會。

均安概況

均安,何其鍾靈毓秀。這裡,地處佛山市順德區西南部。這方81.3平方公里土地,享受著西江的滋養。基塘如棋如鑒、河涌縱橫交織、群丘迤邐蒼翠,8個社區和5個村分布其中。
這裡,現有常住人口8.6萬人,流動人口約6萬人,海外及港澳鄉親4萬多人。古往今來,這裡英才輩出,諸如清代鹹豐探花李文田,清代詩壇“嶺南三子”之一的胡亦常,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粵劇名伶李海泉、羅家樹、羅家權、羅家寶、羅家英等等。均安,人傑地靈、俊彩星馳
均安水陸交通條件也優越,毗鄰中山、江門兩市,扼佛山、江門、中山三市的黃金交匯點。如蛛網般暢通的路橋,四通八達。“三路五橋”的宏大藍圖,讓均安的區位,更加超然。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鳧洲河畔,科學發展潮濤拍岸。均安,現在形成了紡織服裝、化工塗料、模具製造、磁性材料、家用電器、五金製品、塑膠製品、皮革製品、食品加工等九大工業體系。其中,牛仔紡織服裝業一馬當先,以年產牛仔服裝近2億件,產品出口率達80%以上的規模撐開了特色經濟的廣闊藍天。均安,2004年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均安,還紮起了“愛得樂”、“鴻昌”兩個“廣東省著名商標”。工業的生猛勢頭為第三產業造就了旺盛人氣和充沛活力。在這裡,外來大賣場與本地商家共逐商機,房地產業和餐飲業比翼齊飛,均安人的消費潛能得到盡情迸發。富安國際牛仔城年銷售牛仔布匹及輔料、機械近10億元,成為南中國最大的牛仔專業市場之一。
均安是省級旅遊度假區,由李小龍品牌領軍,上村李小龍祖居和李氏宗祠、李小龍樂園、沙頭冰玉堂、奎福寺等景點構成的旅遊路線串聯於均安的山水間,綴以特色美食、民俗風情,輔以均安碧桂園高爾夫生活村、駿景酒店,均安旅遊業凸顯強勢。
長期作為經濟作物區的歷史沉澱,令均安農業不斷推陣出新。從2000年開始,全鎮高標準整治基塘1.3萬畝,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水產養殖為主打、以種養搭配為結構,一幅幅現代生態農業的畫卷活色生香。2008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33.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5億元,農業總產值13.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限額以上貿易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2億元;實現工商稅收入庫5.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49.4億元。
經濟列車隆隆發力,均安的城鎮化也陡然加速。通過舊區的挖潛改造、南北兩區的重點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最佳化,一個以百安路為中軸、以鳧洲河為水線的占地3.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日新月異,魅力四射。社區(村)改貌的穩步推進,讓社會主義新農村由理論變為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均安大力推進環保衛生工作,先後被評為“廣東省衛生鎮”、“國家衛生鎮”和“國家環境優美鄉鎮”,十個社區(村)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兩個村被評為“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四個社區(村)被評為“市生態示範村”。青山、碧水、綠地、藍天。均安,正是這樣一個宜商宜居宜游的靚麗城鎮。
和諧,是均安文明的主基調。這裡的社會保障網路覆蓋城鄉,再就業工程碩果纍纍;這裡的民政救助春風化雨,困難民眾時刻感受到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親切關懷;這裡的集約辦學和社區衛生服務讓民眾深受其惠;這裡的尊老愛幼深入民心,文明風尚洋溢市井鄉間。政通人和、淳樸和諧的均安,1999年就躋身“佛山市文明鎮”行列,三華社區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沙浦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均安是“中國曲藝之鄉”、“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聞名遐邇的“南國金鳳凰”均安愛得樂女籃蟬聯全國農運會五連冠,技驚中國籃球壇;“均安曲藝”為廣東曲藝界贏得了“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美譽,被省曲協命名為首個“廣東省曲藝人才培訓基地” ,全省兩大頂級曲藝賽事之一的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從2006年永久落戶均安。2008年,均安又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粵曲)”。
放眼均安,經濟發展如平原信馬,狂飆突起;城鎮化似雨後彩虹,穹蒼添彩;文明事業若繁弦急管,交相協奏。

地理人口

均安鎮位於順德西南部,是佛山、中山、江門三市的交界點。全鎮下轄8個居委會和5個村委會,總面積8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萬多人,流動人口5萬多人,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鄉親4萬多人。均安鎮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民族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佛山市文明鎮”、“廣東省依法治省先進單位”和“中國牛仔服裝名鎮”。

歷史沿革

第一節 概 況

順德縣建於明代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452年5月16日)。建縣前的地域,在秦到南北朝的齊代時,隸南海郡番禺縣,梁代時番禺縣分為番禺、南海兩縣,本縣地域隸南海縣,五代南漢時,南海縣分為鹹寧、常康兩縣,本縣地域納入鹹寧;宋初,兩縣重並為南海縣。明景泰初年,沖鶴堡農民黃蕭養率眾起義,建立“大東國”改元“東陽”,稱“順民大王”,後失敗。景泰三年,太艮堡紳土羅忠、羅顯庸等聯名上書朝廷,請求另設縣治理,經明代宗批准,劃出南海縣西南部的東涌、馬寧、西淋、鼎安4都57堡,及新會縣東北部白藤堡建置順德縣。縣城設於太艮,後改名大良。
順德縣地域,明、清兩代由廣州府統轄。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管轄。1920年廢道後直屬廣東省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以下簡稱建國後),1950年劃入珠江行政區,1952年歸屬粵中行政區,1958年屬佛山地區,同年11月劃入廣州地區,12月與番禺縣合併為番順縣,1959年1月重歸佛山地區管理。1960年1月番順縣撤銷,恢復番禺順德兩縣,1983年6月實行市帶縣建制,順德縣列入佛山市。
清光緒十年(1894),法國攻打安南(今越南),朝廷為籌辦國防經費和招募兵勇,把順德縣劃分為十個團。光緒末把團改為區,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1946年列入第六指導區;1950年重稱為第九區,1956年4月改稱均安區,1958年稱均安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復稱均安區,1987年2月改稱均安鎮並至今。

第二節 建制沿革

(一)明、清時期
明代置縣後,下設都、堡、村3個基層機構。均安隸馬寧都,下編5堡27村。清初仍沿用明制,光緒年間撤都建區,均安被編為第九區。從明至清,第九區隸馬寧都管轄,下設5堡27村:江尾堡――含倉門、石步、巷心、碧灣、沙頭、沙路;後來石步、巷心併入倉門,碧灣併入白藤堡的三華,沙路併入沙頭;於是江尾堡下轄倉門,沙頭2村。白藤堡――含白藤、馬�、三華3村,後白藤分為聯芳等8村,馬�分為高村等4村;於是白藤堡下轄三華等13村。鼎新堡――含良村,笏山、橋頭、磯頭、渡江、天壺、外村、南面、羅鍾9村;後渡江、天壺併入磯頭,笏山居民全部外徙,羅鍾併入南面,於是鼎新堡下轄良村、橋頭、磯頭、外村、南面5村。雲步堡――含對田、菱溪、南浦、沙浦、上街、欖屋、上屋、上村、豸浦9村,後對田編入南面,上街併入沙浦,欖屋、上屋併入豸浦,於是雲步堡下轄菱溪、南浦、沙浦、上村、豸浦5村。福岸堡――含福岸和星槎2村。
清鹹豐三年(1853),白藤堡三華村梁姓移居馬寧堡的南沙開墾,同治年間築起防洪堤圍,名新圍。
清末,第九區被編為15鄉: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沙浦、上村、豸浦、三華、福岸、星槎、白藤、馬�。除白藤、馬�兩鄉外,其餘13鄉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間把這13鄉統稱為江尾洲。
(二)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基本上沿用清末的建制,但撤銷都和堡,區直屬縣政府管轄,第九區仍編為15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縣政府把原來的10區縮編為6指導區48鄉。原第九區納入第6指導區,下編4鄉16村:倉華鄉――含倉門和三華2村。六合鄉――含沙頭、良村、磯頭(包括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7村。雲福鄉――含星槎、福岸、沙浦、上村、豸浦5村。白藤鄉――含白藤、馬�2村。民國三十六年(1947)3月原馬寧鄉的南沙劃入均安地域,設南沙鄉,於是原第九區下管5鄉。
(三)建國後
1、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明令恢復區建制,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直屬縣政府管理,下編6鄉37村1圩;倉華鄉――含倉門、天連(原倉門沙)、三華、新華(原三華沙)4村。六合鄉――含沙頭、良村、橋頭、磯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8村。雲福鄉――含沙浦、星槎、福岸、上村、豸浦5村。南沙鄉――含凌沿、安成、永隆、四埠4村。白藤鄉――含海邊等12村。馬�鄉――含高村等4村。均安圩1圩。是年2月,原第八區蜆沙劃入雲福鄉星槎村管理。
2、1952年8月,原來的6鄉改編為12鄉1圩:倉門、三華、新華、天連,南菱(含南面、菱溪、外村)、雲浦(含沙浦、上村、豸浦),福星(含福岸、星槎及由蜆沙、螺沙、均地、上力4沙編成的四聯村)、四和(含沙頭、良村、磯頭、橋頭)、南浦、南沙(含凌沿、安成、永隆,四埠)、白藤、馬�和均安圩。1954年設定行政鄉:倉門、三華、沙頭(含良村、磯頭、橋頭)、南浦、南面(含菱溪)、天連、新華、上村(含沙浦、豸浦)、星槎(含四聯、福岸)、南沙、白藤、馬�12鄉和均安圩。
3、1956年4月,原12鄉1圩被縮編為均安鄉(含倉門、三華、沙頭、良村、磯頭、橋頭)、南浦鄉(含南浦、南面、菱溪、外村)、上村鄉(含上村、豸浦、沙浦、星槎、四聯、福岸)、新華鄉(含新華、天連)、南沙鄉、白藤鄉(含白藤、馬�)、均安圩等6鄉1圩。
4、1958年3月,把磨刀沙、淋刀沙各村和白藤、馬�合編為均安鄉(均安圩屬均安鄉管理)和南沙鄉2大鄉。同年9月,撤銷大鄉制,白藤、馬�劃歸新會縣管理,建立均安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倉門大隊、沙頭大隊(含良村)、磯頭大隊(含橋頭、外村)、南面大隊(含菱溪)、南浦大隊、星槎大隊、四聯大隊、沙浦大隊,豸浦大隊、上村大隊(含福岸)、三華大隊、南�大隊、黃蓬大隊、新華大隊、南沙大隊15大隊和均安圩。
5、1959年7月,原15大隊1圩被編為新華,南�、黃蓬、倉門、三華、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含菱溪)、南浦、四聯、星槎(含福岸)、沙浦、上村、豸浦、安成、凌沿、永隆、四埠18大隊和均安圩。
6、1961年4月成立均安區黨委會,不設區級行政機構,原均安人民公社分編為均安公社――下編上村、上豸、下豸、沙頭(含良村)、東門、榮錦、磯頭(含橋頭)、外村、石步、華廟、巷心、聚龍12大隊。沙浦公社――下編沙浦、福岸、蜆沙、均聯、上力、興隆、堯天、埠隆、南浦、下力、菱溪、南面12大隊。新華公社――下編華豐、永豐、元龍、興仁、南�、黃蓬、新寧7大隊。南沙公社――下編凌沿、新圍、東埒、永興、永隆、南安6大隊和均安圩、均安農場。4小公社37大隊1圩1場。
7、1963年1月9日,撤銷區黨委會管理制和小公社,恢復均安人民公社,下編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星槎(含四聯、福岸)、沙浦、上村、豸浦、三華、新華、天連、凌安(含凌沿、安成)、埠隆(含四埠、永隆)、均安圩16大隊1圩。1968年3月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7月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名稱,下編18生產大隊1圩。
8、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制,成立均安區公所,下編18鄉政府1圩政府。1984年2月16日縣人民政府批准均安圩編為區屬鎮。至此,均安區公所下轄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含對田)、菱溪、南浦、沙浦、上村、豸浦、星槎(含四聯、福岸)、新華、天連、凌沿、安成、永隆、四埠18個鄉人民政府和均安鎮人民政府。
9、1987年2月撤區建鎮,成立均安鎮人民政府,原區屬均安鎮政府改稱均安鎮辦事處,各鄉政府改稱村民委員會。
10、1989年,均安鎮各村民委員會改稱管理區。
11、1998年9月,均安鎮各管理區重新改稱村民委員會。
12、2002年,均安鎮18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倉門、沙頭、天湖(磯頭、外村合併而成)、鶴峰(豸浦、上村合併而成)、三華、新華、南沙(凌沿、安成、四埠、永隆合併而成)、均安8個社區居委會和太平(南面、菱溪合併而成)、南浦、沙浦、南浦、星槎、天連5個村委會。

文化教育

均安鎮有中國小校16所,其中國小11所,初級中學3所,完全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在各類學校中,省一級學校有2所,市一級學校4所,區一級學校5所,市級骨幹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上等級學校數占全鎮學校總數的70.6%。另外,有省綠色學校1所,區綠色學校6所。在23所幼稚園中,市一級幼稚園有2所,省綠色幼稚園1所,區綠色幼稚園1所。
全鎮894名在職教師中,有“南粵優秀教師”5人,佛山市優秀教師21人,順德區學科帶頭人6人,順德區教學能手15人,順德區骨幹教師12人。完成研究生課程進修的有14人,在讀研究生5人,本科學歷的351人;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