靦然

miǎn rán ㄇㄧㄢˇ ㄖㄢˊ
靦然(靦然) 
(1).面目具備之貌。《國語·越語下》:“余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 韋昭 註:“靦,面目之貌。” 晉 葛洪 《抱朴子·譏惑》:“人之棄禮,雖猶靦然,而禍敗之階也。”《新唐書·外戚傳·武三思》:“ 三思 痛屈節,為 懷義 御馬,倡言 昌宗 為 王子晉 後身,引公卿歌詠淫污,靦然如人而不恥也。”
(2).厚顏貌。《宋書·徐湛之傳》:“而靦然視息,忍此餘生,實非苟吝微命,假延漏刻。” 嚴復 《原強》:“即當日之怪謬,苟記載其事而傳之,將皆為千載笑端,而吾民靦然固未嘗以之為愧也。” 鄒韜奮 《萍蹤寄語》五:“獻媚於帝國主義與軍閥官僚而猶自鳴得意,自己反靦然以為‘負責’的,都是‘學問’號稱淵博的人們。”
(3).慚愧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夫人》:“公子雖異姓,亦三生骨肉也;且至性純篤,故遂靦然相見。” 茅盾 《<子夜>後記》:“我不遑再計工拙,就靦然出版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