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話

靖江境內有兩種主要方言:一為老岸話,一為沙上話。另有幾種小方言:泰興話,如皋話,崇明話,以及沙上話與老岸話合流的夾沙話。老岸話、崇明話、夾沙話屬吳語,沙上話、泰興話、如皋話屬江淮方言。老岸話是靖江市代表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人口71%。通常所謂“靖江話”,就是指“老岸話”。

概述

靖江境內有兩種主要方言:一為老岸話,一為沙上話。另有幾種小方言泰興話,如皋話,崇明話,以及沙上話與老岸話合流的夾沙話。

詳述

老岸話、崇明話、夾沙話屬吳語,沙上話、泰興話、如皋話屬江淮方言。老岸話是靖江市代表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人口71%。通常所謂“靖江話”,就是指“老岸話”。
先說靖江話的特點。靖江話和靖江的豬肉脯、金波酒一樣,具有獨特的風味。靖江話中有許多發音時聲音顫動的聲母。,如果你用手指按著喉頭用靖江話讀“抱、乏、道、助、造、橋、紹、跪、豪”這些字,手指就會感到有輕微的震動。它們各是一個濁音聲母的代表。靖江方言具有全套的濁聲母,這是隸屬於吳語的一個顯著標誌,也是區別於國語的一個基本特徵。靖江人絕不會把“照相”說成“照像”,也不會把“地”寫成“的”,就是因為“像”和“地”是濁音聲母,“相”和“的”是清音聲母,在靖江話里讀音不同。非吳語區人學說靖江活,往往會把“水稻”說成“水到”,“喜劇”說成“洗腳”。書報上常把該用“說道”的地方寫成“說到”,就是因為那些作者的母語裡聲母不分清濁的緣故。靖江話沒有翹舌音,以致“詩人”、“私人”無別“木材”、“木柴”不分。靖江方言尖團分清,不會把“老酒”說成“老九”,“妻子”說成“欺子”,更不會以“泰星”用作“泰興”的諧音。靖江話“n”、“L”不混,不會像南京人把“腦子”說成“老子”,也不會像揚州人把“買個籃子”說成“買個男子”。但靖江話“吳”、“胡”不分,“王”、“黃”不分。如果問一位先生:“您貴姓?”他說:“敝姓 wang。”你定會追問一句:“三橫王還是草頭黃?”靖江話“蛀”與“句”、“川”與“”、“書”與“虛”分別同音,這既不同於蘇州、無錫話,也不同於泰州、泰興話,是靖江活的又一獨特之處。
靖江方言前後鼻音不分,“人民”的“民”與“光明”的“明”同音,“樹根”的“根”與“耕田”的“耕”同音。靖江人學說國語,往往把“豐收”說成“分收”,就是由於“en”、“eng”不分的緣故。靖江話韻母方面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將”、“尖”同音,“槍”、“千”同音,因此,人們說到“十年”,總要改說成“十載”,以免“年”與“娘”同音造成聽覺上的粗俗。靖江話里單韻母占優勢,如說“包”、“開”、“多”、“對”等字,韻母直截了當,不必轉彎。有人有喜慶之事,親朋好友在電視裡為他點歌祝賀,往往不用“賀”字,就是因為靖江話“賀”與“禍”同音。靖江話“樓”、“頭”、“偶”、“侯”等音節中間有一個介音:“I”,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方言中十分罕見,是靖江話韻母方面的一個特點。
靖江方言有七個聲調。我們試以“通”、“同”、“統”、“痛”、“洞”、“禿”、“毒”這七個字各作一個聲調的代表,用靖江話讀,它們的高低升降是各不相同的。靖江話里有兩個短促的聲調,如:“禿”和“毒”,這叫入聲。國語沒有入聲;揚州話有一個入聲,即“禿”與“毒”同音;沙上話也有兩個入聲,但“毒”的聲調比“禿”的聲調略高,與老岸話正好相反。
靖江話有28個輔音聲母,比國語多7個;有54個韻母,比國語多3個。靖江話有567個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基本音節,比國語多161個。這樣,音節多,同音字相對減少,語音的表述也就更為清晰。
再說靖江話的形成。靖江話似江南話而地域又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所講的話又不似江北話,這一獨特的語言個體是怎么形成的呢?讓我們結合靖江歷代移民的情況,分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第一階段:初有人煙時期。靖江成陸之初,吳大帝曾派人在此牧馬,牧馬的軍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那時靖江的語言大概以“軍語”為主;即使軍語,也該屬於吳語,因為那些兵士大多是祖籍 吳郡的孫權從江南招募而來的。如靖江最早名為“牧馬大沙”,之所以被後人訛讀為“白馬馱沙”,就是因為吳語中“牧”與“白”諧音以至相合,“大”與“馱”同音以至相代的結果。
第二階段:江淮流民時期。靖江最早有案可稽的移民,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渡江淮流民於陰沙”。傳說靖江的朱、劉、陳、范、馬、陸、鄭、祁八大姓氏,就來自於那批移民。那批移民的語言,也應該是吳語。因為吳語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至江西、福建等廣大地區。南宋初年,江淮地區的北方話體系尚未形成,雖然以後金人南侵,北語南移,長江以北江淮方言形成,但靖江位於長江之中,交通阻隔,所受的影響極小,以至出現像現在這樣的吳語孤島;而且內部語言差異不大,可見其相當穩定。
第三個階段:隸屬江南時期。元代以後,靖江劃歸江陰管轄。這時,江陰有人開始移居靖江。如元末江西人劉興,因擊寇有功,受“千戶”之封,其子孫即落籍江陰及所屬馬洲,世為巨族。明代范子惠,系范仲淹的後裔,初居江陰,後其父遇盜沉江,即與兄同涉馬馱沙,田園漸廣。靖江建縣後,隸屬常州府,在此後的500多年中,有460年屬江南管轄。此間靖江與江南交往頻繁,江南來的移民也逐漸增多,這就進一步強化了靖江話的吳語屬性,並帶動靖江話向現代吳語發展。在靖江,儘管許多地方靖江話與江淮話僅一河之隔,始終改變不了靖江吳語的基本特徵。不過自古以來,不斷有人從北方方言區遷人靖江居住,靖江話又長期處在江淮方言的包圍之中,這也不可避免地摻人了江淮方言的成分,尤其是詞語方面。如“臉”不叫“面孔”,“穿衣”不叫“著衣”,否定副詞“不”不說“弗”,人稱代詞用“我、你、他”,“哪裡”也說成“哪塊”,都與江淮方言相似。
最後說說靖江話的發展。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靖江方言也不例外。如舊縣誌說“靖語謂爾我曰你些、我些(音近心韻)”,現在本市只有東端的土橋、長安,西端的紅光、新豐等鄉鎮的老年人偶有使用,其他地方都不用了。可見語言的演變,是由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地帶向四周擴展的。
靖江有幾個頗具特色的常用詞。疑問代詞“什麼”,靖江稱“底高”,僅與常州的“嗲格”、丹陽的“的告”相似,與其他地方泅異。靖江話稱“玩”為“象”,這可能是江南“白相”兩字用靖江音快讀而成,只是其中的“白”字已虛化為與“相”的聲母同聲部的濁音了。靖江話稱“小孩”為“siang”,這也是一個合音現象。據光緒五年《靖江縣誌》記載,靖江原稱“小孩”為“小囡”。“小囡”,語流音變為“小安”,現在靖江有些偏僻地方某些老年人還這么稱說。“安”,靖江人發音與後鼻音“ng”相近,因而“小安”快讀就成“ siang”了。靖江方言裡以“iang”作韻母的原來只有一個“siang”字,可見其來源之特殊!
隨著學校國語教學的加強和廣播、電影電視的普及,靖江話日益向國語靠攏。如“乾”字,現在一般人都讀為“gan”,很少有人讀如“灌”;“縣”,現在一般讀“xian”,很難聽到有人讀成“院”了。靖江過去稱“祖父”為“老爹”,後多稱“佬佬”,現在一般稱“爺爺”;過去叫“母親”為“姆媽”,稱“媽媽”有罵人的意味,現在小孩兒一般都稱母親為“媽媽”了。六七十年代稱丈夫、妻子為“老公”、“老婆”顯得俗氣,現在稱“丈夫”為“老公”還有點彆扭,稱“妻子”為“老婆”就習以為常了。
靖江話處在吳語和江淮方言的交界處。吳語是基礎,但由於江淮方言的長期影響,因而形成了“南中有北”的特點。有人說,靖江話是“蘇北辭彙加上江南腔調”,不能說沒有道理。當前,經濟大潮洶湧澎湃,人們你來我往,五方雜處,八音會合,對各地方言都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向全民族共同語靠攏,這就是靖江話發展的方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