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麓書院

青麓書院,遺址位於湖南耒陽市城區東北的青麓塔右側、文昌宮遺址左側,即現在私立正源學校校區東端。青麓書院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由耒陽縣令徐德泰創建。

簡介

自前任縣令張應星於清雍正元年(1723)六月離任,至次年五月徐德泰蒞任,徐德泰於仲夏乘船從邑沂耒水而上赴任,過耒洲渡、抵銅鑼洲,見青麓塔高百丈,中流砥柱,聳立於耒水西岸,逐向迎接他的縣紳黃定周等了解,知道寶塔為前任縣令張應星建。助建者有黃定周等四人,並知道了建青龍塔的前因後果,徐縣令稱讚不已。船至青龍塔腳下,徐縣令帶了隨從及迎接的縣紳棄船從陸,攀上青麓山,登上青麓塔頂,一邑風光盡收眼底,又陟其山巔,放眼四望,耒水南來,在塔前迴環東去,流至石泊灣(又稱石鋪萬、石波萬)又轉向北去。青麓山似一葫蘆,在葫蘆瓶頸的危岸上,青麓塔聳入雲霄。塔的右邊相距里許是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由知縣曾惟愨創辦的文昌閣(也稱文昌宮、文昌廟)。文昌閣與青龍塔之間有一空地,險而夷,高而坦。徐德泰看後嘆曰:“多美呀!若在塔右閣左的空地上蓋一書院,多好啊!建塔以植一邑之風水,辦書院以振一邑人文,以達兩相須而兩相成。建塔,張縣令已為之;辦書院,當責在本令,誰能為我助?”時迎接縣令的縣紳黃定周、李三侯、謝彝重、梁子鳳四人毅然答應以身任其勞。徐德泰縣令上任後,邀黃定周等四人相商議定:一、四邑紳捐資建書院全部經費,徐縣令捐俸兩個月,不靡費百姓;二、推定黃定周四人主其事、購木石,糾工匠,備材料,籌措區劃;三、書院建成後,明諭四鄉紳捐贈學租用,以養書院各項費用。 青麓書院於甲辰(1724)動工,是歲仲冬竣工,一個可容納二百生員的書院建成了,一切用具也同時置辦齊全。學長、講書、教習、監院都聘請了,正副山長由縣令徐德泰推舉報府轉呈朝廷禮部委派了。次年春招收了生員,隨即開講。書院向全縣四鄉紳募捐學租田,徐德泰縣令捐創田租六石,資朝洛、梁夢魁、蔣國琦等先後都捐了田租給書院。至光緒十一年(1885),青麓書院已有田禾2243擔,有田租669石,這在當時是一筆可觀的財產,不僅可以解決書院教書人員的薪俸,還可資助生員的香火錢。
據史料載:青麓書院從1724-1903年曾出舉人21人,恩賜舉人4人,進士12人,狀元1人,青麓書院紅火一時,終於了卻了張應星縣令一段心愿。 清光緒廿九年(1903)廢私塾、書院,興辦學堂,青麓書院改為耒陽官立第二高等國小堂,附設國中預科班。民國十五年又設立乙種師范傳習所,後改為耒陽縣立初級中學。民國十七年(1928)因戰火,青麓書院被焚。民國廿八(1939)年,湖南省政府播遷耒陽,省政府為播遷官員子弟,在青麓書院、文昌閣兩處舊址上創辦精忠學校,分設國小部和中學部,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六月省政府遷出。2004年6月,由羅湘雲及梁曉斌兄弟姐妹籌建私立正源學校至今。為紀念徐德泰縣令創辦青麓書院,耒陽市人民政府將南連線群英路、北延青麓麓村的一條大道命名為德泰隆大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