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鎮[湖北省十堰市鄖縣]

青山鎮系湖北省鄖縣五強鄉鎮之一,她東瀕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國家南水北調工程起源地——丹江口水庫,西依世界三大重型卡車基地之一的車城十堰,南望道教聖地武當山,北眺青龍山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群落。地形東西狹長,南北較窄,版圖面積131.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青山鎮系湖北鄖縣五強鄉鎮之一,她東瀕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國家南水北調工程起源地——丹江口水庫,西依世界三大重型卡車基地之一的車城十堰,南望道教聖地武當山,北眺青龍山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群落。地形東西狹長,南北較窄,版圖面積131.5平方公里。全鎮轄25個行政村(場),145個村民小組,居民4766戶,18706人。境內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貿易活躍,水陸交通便利。該鎮地處漢江南岸,系秦巴余脈武當北麓。地形以二高山與丘陵為主,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型傾斜,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平均氣溫14.8℃,最低月(1月)為2.7℃,年均溫差23.9℃,年均降雨量為788.9毫米,無霜期為237天,蒸發量為1498.9毫米。該鎮自八七年建制至今,十多年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緊緊圍繞“立足山場,著眼市場,發揮優勢,超常發展。調整布局穩抓糧,長抓林特短採礦,舞活‘青龍’興辦廠(場),畜牧生產大發展,青山汽配名遠揚,抓好流通活農商”的發展思路,實幹快上,一年一個新台階。2001年,全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1億元,財政收入1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71元,村組集體經濟純收入300萬元,四級企業達1130家,產值7580萬元,尤其是茶葉、汽配、礦石三大支柱產業和新興小集鎮建設,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社會各項事業推向健康發展的快車道。該鎮被譽為“中國國際名茶之鄉”。

摺疊名稱來歷早年為林深箐大之地,故名箐山,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青山。
摺疊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4°49′~105°1′,北緯25°31′~25°32′。地處縣境南部,東與興仁縣潘家莊、新龍場兩鎮毗連,南接樓下鎮,西抵盤縣特區新民鄉,北鄰新店鄉。人民政府駐下街社區,電話區號0859,郵政編碼561503,北距縣城47千米。
摺疊政區沿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為普安縣忠順里。民國三年(1914年)為普安縣南一區,二十六年改為二區青山鎮。1950年1月設二區青山鎮人民解放委員會,5月改為二區人民政府;1953年3月設青山鎮人民政府屬第二區;1958年9月為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1月為青山人民管理委員會;1961年8月為青山區公所,1962年6月撤銷後於1963年2月恢復,期間1961年9月下設青山人民公社;1968年3月設立青山區革命委員會及青山公社革命委員會;1979年4月復為青山區公所;1984年7月改設青山區青山鎮;1992年1月撤銷青山區公所設青山鎮;下設青山、金塘、新田3個管理區,轄13村;2007年9月撤銷3個管理區,原13村合併成2個社區和5個村。2016年與雪浦鄉合併。
摺疊政區劃分2016年轄青山、下街2個社區和營山、范家寨、下節河、歹蘇、黃家壩、雪浦、高箐、博上、興隆、硐口、哈馬11個村;下設27個居民小組,200個村民小組。
摺疊人口面積2011年末,轄區常住人口2919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990人,城鎮化率37.65%。另有流動人口1300餘人。總人口中,男性15014人,占51.44;女性14176人,占48.56%;18歲以下9430人,占32.31%;18~35歲8277人,占28.35%;35~60歲8605人,占29.48%;60歲以上2878人,占9.8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1609人,占74.03%;有回族、黎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等15個少數民族,共7581人,占25.97%;超過1000人的有回族、黎族2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4133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4.52%;黎族1813人,占23.92%。2011年人口出生率12‰,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長率8‰。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9千米,總面積11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11.34平方千米,占99.41%;水域0.46平方千米,占0.4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6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