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反映商品本身價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間的關係。對於正常商品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曲線與需求量之間存在著反方向的變動關係,即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這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相反,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這就是需求定理。某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之間成反方向變動,即需求量隨著商品本身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商品本身價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定理反映商品本身價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間的關係。對於正常商品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

需求定理需求定理曲線
與需求量之間存在著反方向的變動關係,即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這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相反,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這就是需求定理。某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之間成反方向變動,即需求量隨著商品本身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商品本身價格的下降而增加。

概述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商品的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在理解需求定理時要注意這樣兩點:

1.其他條件不變是指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不變,離開了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無法成立。

例如,如果收入增加商品本身的價格與需求量就不一定成反方向變動

2.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規律,但這一定理也有例外。比較重要的是炫耀性商品與吉芬商品。

3.需求定理反應了商品價格於其需求量之間的反方向變動關係,這種變動關係是由收入效應合和替代效應共同作用形成的。

函式條件

需求定理需求定理價格曲線
決定企業獲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市場上對其產品的需求,不論企業的生產過程如何高效,也不論其財務經理、人事經理等管理人員多么精明能幹,除非其產品已有需求或將有需求,或能生產出一批適應需求的新產品,由於需求是決定企業獲利能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對未來需求的估計便成了企業全部計畫活動的關鍵。需求是指家庭廠商在給定的價格下,選擇購買的一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需求函式表示該種產品的需求量與影響這個需求量的諸因素之間的關係。設對x產品的需求量為因變數,其他條件如:x產品的價格、競爭產品(替代產品)的價格和供應程度、價格的預期變動、消費者的收入及其興趣和愛好,以及廣告費等為自變數,一般函式表達式:Qx=f(x產品的價格、競爭產品的價格和供應程度、價格的預期變動、消費者的收入及其興趣和愛好、廣告費等)但在研究需求定理時,經濟學家們總是假設其他條件不變,需求量只與價格有關,即:Qx=f(Px),對於這種“其他量不變”的界定,很多書都說的不夠清楚,經濟學家張五常,在《經濟解釋》一書中給“不變數”的選擇做了三項界定:

1. 凡是直接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皆可變,包括所有供應變動引起的價格變動的因素。

2. 凡是直接影響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可變,包括金錢收入(money income)及所有價格不變或供應不變而需求量也會變的因素。

3. 價格轉變會導致需求量的轉變,但價格的轉變還可能導致其他因素的轉變,而這些“其他因素”可能再影響需求量。這些在“中間”的,間接地影響需求量的因素也皆可變。

根據這三項界定,需求函式就可以選擇各影響因素來建立模型,並進行分析。通常學者們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來計算各因素影響程度的係數,這樣企業就可以預測自身產品的大致需求量了。

根據以上方法建立的數學模型,確定了影響需求量的因素是價格及與價格有關的因素。

原理

需求定理講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也就是說曲線斜率為負值,為驗證斜率為負,眾多的經濟學家從人的行為、效用理論到對“吉芬產品”的處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可以總結出三點:

1.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需求量下降是人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是來自個人的邊際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在經濟學上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與人的本質無關),價格理論,作為選擇理論,個人在對價格的選擇過程中,以自私的本性來促使自己的行為,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也就使得在價格上升的情況下,會減少購買,使得需求量下降,假設前提是每個人是理智消費者

2.效用理論認為在效用相同的情況下,人們選擇的是價格較低者。因為效用代表快樂或享受的指數,而且每個人都爭取這指數愈高愈好,所以對購買的物品的效用進行序數排列。當許多競爭物品的效用相同的情況下,就形成了“無差異曲線”,在這條曲線上,邊際上的替換意圖使價格下降的物品增加了需求量。

3.在對價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的“吉芬產品”的解釋是:
(1)容許其存在,因為某商品價格低時一旦形成使用它的那種習慣,當它的價格上升時,是不能很快放棄的,因此一段時間內,不會明顯減少對其的需求。又如某物品的價格下降,但這不等於社會總資產的增加,只會促使社會資源產生轉移,在轉移過程中並不會增加了對這些價格下降的物品的需求。但是這兩種現象並不否認了需求定理的正確性,從長時間看,這些現象依舊會回到需求定理上來。
(2)認為在相互競爭的情況下,“吉芬產品”是不存在的,如果“吉芬產品”也都處在競爭之中,那么價格上升,需求量上升的現象就不會出現。

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需求定理一定成立,如果需求定理不成立,那么整個經濟學就要垮了。斜率為負,說到底是由人的行為決定的,都是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決定的。

確定

需求量與成交量是不同的,需求量是在某價格下一個消費者意圖換取的量。成交量是購買量,是實實在在購買的數量,是等於出售量的。需求量作為消費者意圖購買的最大的量,那么需求曲線就是在不同價格下,最大需求量的點的連線。

需求量的表示也是困難的,在市場上,雞蛋可以論斤賣,也可以論個賣(茶葉蛋),這個量的表示單位為:斤或個,較為容易。另外一些如一箱蘋果,是以箱為單位來計價,而在這個價格下,說對蘋果的需求量是多少,是不準確的。又如買一瓶止胃痛的藥,並非對每一藥片計價,而是對整瓶作價,這樣瓶子就成了量的委託單位,也很難說準確在某價格下對某藥的需求量是多少。在市場上,消費者總是說質量,因此需求量不僅是量還有質,典型的例子是金銀首飾,雖然是以重量(克拉)來最後結帳,但是工藝設計、質地等等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需求量的確定並非只是量還有質。

需求量的理解給經濟學家帶來的困難,看起來需求量是經濟學家頭腦中的主觀意想,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它確實是存在與經濟社會之中的,不論產品以何方法來度量,都是可以作價的,能用價格來表示,這樣並不違背需求定理。

價格與均衡價格

價格的定義是在市場上獲取該物品時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叫市價。均衡價格是根據馬歇爾的“剪刀”理論得到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

價格應該是變動的,更準確地說是消費者在邊際上所願意付出地最高代價。如果甲擁有十個蘋果之後,要再賣給他一個蘋果時,他所願意付出的價格要低於當他只有一個蘋果的時候,反過來,他賣十個蘋果與賣一個蘋果時定的價格也時不一樣的,假設前提是他對蘋果有需求。所以價格的確定與產品的使用價值(效用)有關,也就是說價格是變動的。

價格的準確說法應該是代價,如果在一個無交易的環境下,市場不存在的條件下,例如在農村沒有自來水供應,必須自家打井,打出來的水僅供自家之用,沒有交易,打井所付出的就是用水的代價,不能說是水的價格。價格是相對的,一個物品的價格,永遠是其他物品要付出來替換的量,以貨幣來表示產品甲的價,就意味著用這些貨幣購買到的其他物品的量,因此價格永遠是指相對價格。用效用表示,價格是某人願意付出的最高邊際效用。當市價低於邊際效用時,就會有消費者盈餘,需求量(購買量)上升,直到二者相等,所以價格理論,也就是選擇理論,是經濟生活的槓槓。價格也可以說是最高邊際效用,對於這點人們常用水與鑽石作比較來否定這說法,問題是他們不明白效用及邊際效用的意思,還有資源的稀缺性的經濟問題。

均衡價格是由需求量與購買量相等時而確定,供給價格=需求價格,應該說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當中是不存在的,或說無法找到,只能說是經濟學家的主觀想像和主觀意願,但是正由於這種理想狀態的完美性,使得經濟學變得更有藝術性,也因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經濟學理論。在經濟生活中,尋求供給與需求的均衡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尋求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的過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