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第1版面世於1979年,此後歷經七次修訂,早已成為電影學領域公認的標尺性著作。《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內容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電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做到深入淺出、思慮縝密而觀點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第1版面世於1979年,此後歷經七次修訂,早已成為電影學領域公認的標尺性著作。《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內容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電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做到深入淺出、思慮縝密而觀點周全。

作者以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性與非敘事性)及風格系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互動作用。這樣能幫助讀者在了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如同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等其他藝術一般,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捲上的完整呈現。

編輯推薦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是國際電影學界標尺性著作,也適用於除了觀影之外沒有任何電影專業知識的讀者。

喜歡看電影的人可以與它對話並交換意見;學電影的人不妨把它當做一位良師,不斷地汲取知識與經驗;已經拍電影的人列不妨把它當成一株老寶樹,不斷地反省與自問。

被譯成法中希日匈西韓士意波斯捷等語種。

媒體推薦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時,對評論界和學術界個震撼。它擺脫了長久電影理論的僵硬觀念,準確地從形式主義出發,深入淺出注釋電影的完整概念。它使閱讀理論成為樂趣,使學生進入電影領域有所憑藉。

——焦雄屏,台北金馬影展主席,華語世界著名電影人

本書以形式與風格的專題昭彰,其實是一本系統的電影概論,全書內容涵蓋寬泛,從原始的製作到高端的學術皆有描述。作者以意意義傳達、視聽風格、歷史傳統的不同維度分章斷節,對電影的構成素材時行多角度解析,並憑藉豐厚的專業素養實例舉證,施予細膩而感性的鑑賞……一冊在手,有關電影的林林總總瞭然於胸。

——楊遠嬰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主任

很少有電影著述像這本書一樣如此簡潔明了,卻又系統嚴謹地介紹電影藝術全部內容。不同層次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中受益。

——王宜文,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傳媒系主任

這是我個人電影求學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這本書在美國近年為已經成為各影劇學校最熱門的教科書,也是一本見解犀利、有觀點的電影入門好書……

——周旭微,資深影人

這本書最大功能是指引了我們如何思考電影。好的影片往往啟發觀眾的思想,好的電影書則可以幫助熱愛電影的人來思考電影的種種。

——林良忠,著名攝影師,代表作《飲食男女》《推手》等

雖然全書旨在討論電影,但是其中的觀念卻能啟發所有從事影像工作(電視、廣告〕MTV)的朋友,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影像媒體。

——王瑋,廣告導演

作者簡介

大衛·波德維爾(DavidBordwell,1947~)及其夫人克里斯汀·湯普森(KristinThompson,1950~),是當代美國重要的電影理論家,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系榮譽教授,法國電影資料館(CinemathèqueFran?aise)顧問,國際電影學界最多產、最偉大的教科書編纂者之一。波德維爾是“認知電影理論”的創始人,並以其對小津安二郎、愛森斯坦等人的“作者”研究、電影敘事學、香港電影研究、電影風格史的研究而廣受尊敬;克里斯汀則是新形式主義電影分析理論的領軍人物,她的BreakingtheGlassArmor(1988)是公認的新形式主義經典著作。

波德維爾夫婦著有多部享譽世界的電影學理專著,如《電影風格的歷史》,《世界電影史》,《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但若論在世界範圍內最暢銷、最深入人心的作品,則非這部《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莫屬。

2007年3月,大衛·波德維爾以其對亞洲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的持續關注而榮膺“亞州電影學術研究大獎”。

目錄

簡目

推薦導言

譯者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前言:讓自己在電影中展開

第一部分 電影藝術與製片

第一章 電影即藝術:創意、科技與商業

《辣手摧花》中的藝術性

電影的技術

製造幻象的機器

深度解析:找出模式

拍片:電影製作

編劇與集資階段

準備階段

拍攝階段

組合階段

深度解析:電影製作中的用詞與職稱

製作過程的藝術影響

電影製作模式

大型製作

剝削勞動力及獨立製片

小規模製片

不同製作形態的啟示

深度解析:膠捲底片與數字影片的會合

將電影帶到觀眾面前:發行與放映

發行:權力中心

影院及非影院放映

發行與放映的藝術影響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DVD推薦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二部分 電影形式

第二章 電影形式的重要性

電影形式的概念

形式即系統

“形式”與“內容”

形式的期待

慣例與經驗

形式與情感

形式與意義

評論

電影形式的原則

功能

類似與重複

差異與變化

發展

統一/不統一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三章 敘事是一種形式系統

敘事結構的原則

敘事是什麼?

情節與故事

因果關係

時間

深度解析:玩弄故事時間

空間

開場、結尾和劇情發展的模式

敘述:故事流程

故事內容的範圍

故事內容的深度

敘述者

總結敘述

經典好萊塢電影

《公民凱恩》的敘事形式

《公民凱恩》整體敘事上的期待

《公民凱恩》的故事與情節

《公民凱恩》中的因果關係

《公民凱恩》中的時間

《公民凱恩》中的動機

《公民凱恩》中的平行對照

《公民凱恩》情節發展的模式

《公民凱恩》的敘述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

第四章 鏡頭:場面調度

什麼是場面調度?

寫實主義

場面調度的威力

場面調度的元素

布景

服裝與化妝

燈光

演出:動作與表演

深度解析:電影演員的工具箱

整體表現:空間與時間中的場面

空間

時間

場面調度的敘事功能——範例影片:《我們的好客之道》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五章 鏡頭:攝影

攝影的影像

色調的範圍

影片的速度

空間透視關係

深度解析:由怪物到凡人:《指環王》中的計算機合成影像

取景

景框的面積與形狀

畫內空間和畫外空間

取景的角度、水平、高度及距離

動態景框

影像的時間長度:長鏡頭

長鏡頭的功能

長鏡頭及動態景框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六章 剪輯:鏡頭之間的關係

何謂剪輯?

電影剪輯的特性

鏡頭A與B的圖形關係

鏡頭A與B的節奏關係

鏡頭A與B的空間關係

鏡頭A與B的時間關係

連續性剪輯

空間的連續性:180°線

《馬爾他之鷹》中的連續性剪輯

連續性剪輯:幾個重點

更進一步:越過動作軸

交叉剪輯

時間的連續性:順序、頻率和長度

深度解析:緊湊的連續性剪輯:《洛城機密》與當代剪輯

連續性剪輯之外的剪輯法

圖形及節奏方面的其他可行性

空間與時間上的不連續性

不連續性剪輯的功能:《十月》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七章電影的聲音

聲音的威力

電影聲音的基本要素

知覺特性

選擇、改變與組合

電影聲音的特性

節奏

忠實度

空間

深度解析:畫外音與視覺觀點:《危險關係》中的現金調包

時間

電影聲音的功能:《死囚越獄

方丹的口述

音效與敘述

聲音母題

音樂

聲音段落舉例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八章 總結: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

風格的概念

風格與電影導演

風格與觀眾

分析電影風格

第一步:決定該片的組織結構

第二步:辨識顯著的技巧

第三步:找出整部影片中技巧的模式

第四步:提出這些技巧的功能以及形成的模式

《公民凱恩》的風格

結論

延伸閱讀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四部分 電影的種類

第九章 電影類型

了解類型

類型定義

分析類型

類型歷史

深度解析:當代類型:犯罪驚悚片

類型的社會功能

三種類型

西部片

恐怖片

歌舞片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十章 紀錄片、實驗電影及卡通片

紀錄片

何謂紀錄片?

紀錄片的種類

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分野

紀錄片的形式種類

分類式

策略式

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的形式類別

抽象式

聯想式

卡通片

敘事型動畫電影實例:《狂鴨》

實驗型電影實例:《富士山》

結論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第五部分 電影分析評論

第十一章 電影評論:範例分析

經典敘事電影(劇情片)

《星期五女郎》

《西北偏北》

《為所應為》

經典電影拍攝手法的敘事選擇

《筋疲力盡》

《東京物語》

《重慶森林》

紀錄片的形式與風格

持攝影機的人

細細的藍線

形式、風格與意識形態

《相逢聖路易》

《憤怒的公牛》

附錄:電影分析評論寫作

準備書寫

第一步:發展一個你會在文章中加以說明解釋並舉證的論點

第二步:做出電影的分段分析表

第三步:注意片中傑出的技巧

組織及寫作

結論

分析論文範例

延伸閱讀

本章分析範例電影DVD信息

第六部分 電影史

第十二章 電影藝術與電影史

早期電影(1893~1903年)

經典好萊塢電影的發展(1908~1927年)

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6年)

法國印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1918~1930年)

印象主義

超現實主義

蘇聯蒙太奇運動(1924~1951年)

聲音技術引進後的經典好萊塢電影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1942~1951年)

法國新浪潮(1959~1964年)

“新好萊塢”與獨立製片

當代香港電影

延伸閱讀

電影幕後花絮DVD推薦

重要辭彙表

人名對照表

片名對照表

出版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