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寶

雷克寶

雷克寶,藝名山石,墨寶齋主,1953年生於河南。現任香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研究會理事、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書畫院院長、九龍翰墨書畫院長等。雷克寶自幼習書,臨摹二王、歐陽詢、懷素等貼,對書法情有獨鍾,常習不綴。尤其擅長榜書、楷書。其榜書渾厚莊重大氣,筋骨力道,用筆老棘,氣貫長虹;楷書端莊秀韻,筆法工整。曾受過著名書法家啟功、歐陽中石、李鐸等前輩的指點教化,已成為書法功底深厚的實力派書法大家。雷克寶的作品多次參加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等書法大賽,分別獲得金獎、銀獎、一、二等獎。其作品曾送給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以及台灣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領導和政要。被評為中華國禮書法大師, 被授予中國當代傑岀書法藝術家,中國書畫百傑, 中國德藝雙馨藝術家, 並應邀在央視、鳳凰衛視和多省衛視現場展示書法。2008年參加奧運會全國書法大賽巡展獲得銀獎,國慶六十周年為三軍儀仗隊贈送的“劍,軍魂”作品,藏存入三軍儀仗隊榮譽館。

人物簡介

雷克寶,藝名山石,墨寶齋主,1953年生於河南。現任香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研究會理事、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書畫院院長、九龍翰墨書畫院長等。雷克寶自幼習書,臨摹二王、歐陽詢、懷素等貼,對書法情有獨鍾,常習不綴。尤其擅長榜書、楷書。其榜書渾厚莊重大氣,筋骨力道,用筆老棘,氣貫長虹;楷書端莊秀韻,筆法工整。曾受過著名書法家啟功、歐陽中石、李鐸等前輩的指點教化,已成為書法功底深厚的實力派書法大家。雷克寶的作品多次參加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等書法大賽,分別獲得金獎、銀獎、一、二等獎。其作品曾送給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以及台灣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領導和政要。被評為中華國禮書法大師, 被授予中國當代傑岀書法藝術家,中國書畫百傑, 中國德藝雙馨藝術家, 並應邀在央視、鳳凰衛視和多省衛視現場展示書法。2008年參加奧運會全國書法大賽巡展獲得銀獎,國慶六十周年為三軍儀仗隊贈送的“劍,軍魂”作品,藏存入三軍儀仗隊榮譽館。

作品評價

雷克寶: 濃墨抒胸意 榜書寫人生

--雷克寶先生榜書藝術評賞

總想為雷克寶先生寫點什麼,可總也不敢下筆。雖然在文化圈內滾打了30多年,見過的書法名家也多不勝數。但我總覺得,在眼下這個充滿浮燥的社會,真正的書法大家不多,尤其是像雷克寶這樣的榜書大家更屬鳳毛磷角

雷克寶雷克寶

榜書,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因其體型碩大,難以駕駛,歷代不少書家都不敢輕易問津。康有為曾列出書寫榜書五難:“一曰執筆不同,二曰運管不習,三曰立身驟變,四曰臨仿難周,五曰筆毫難精。有是五者,雖有能書之人,熟精碑法,驟作榜書,多失故步”。其實,榜書難就難在一個“大”字上。大則結體難以掌握,大則筆筆難以精到。這就難怪歷代榜書大家甚少,所遺留下來的榜書作品,除刻石刻匾額外,其它並不多見。

雷克寶先生作為現代榜書的領軍人物, 其榜書不僅僅表現在“大”字上。“大”字之外,更多的是體現在博大恢宏,氣勢磅礴,靜穆雄健,圓渾威嚴,古拙質樸,偉岸凝重,突兀崢嶸,蒼勁凜然等主要特徵上。它不是詩,卻充滿了詩的激情;它不是畫,卻具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包含著美的舞姿;它不是歌,卻處處迴蕩著美妙的旋律。

雷克寶雷克寶
站在純粹的書法藝術角度、以“拿來主義”的眼光看待雷克寶的榜書藝術,我覺得先生榜書的最大特點是:在傳承中求創新。正是這樣的嚴謹態度,才使得他筆下的“大字”榜書,不會落入兩個怪圈:其一是圈死在古人的“法度”里,成為貌似正宗,實則是“食古不化”的“假古董”。這種書法只是得古人書法之所形,並無得古人書法之真遂,“優孟衣冠”,終覺浮淺。就像如今大行其道的“模仿秀”,不管你的模仿是多么逼真,只要在真人面前頓時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二是沒有傳承,獨出心裁,隨心所欲, 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這種所謂的創新,不是出於無知淺薄,就是出於浮躁急進。甚至用拖把似的超級大筆,對準電視鏡頭表演超大字的寫法,這不是書法藝術,而是近於荒謬的行為。而雷克寶的大字之大在於之神、之氣、之美、之韻、之法,而並非表面的簡單的“大字”之大。

大而不散,逸而不滑。這是雷克寶榜書藝術的一大特徵。曾有權威書家斷言:“榜書是舞台的獨角戲,更難演。一招一式,一亮相都讓人一覽無餘無可矯飾。”正因如此,在國內舉辦的歷屆書法大展中,榜書多被評審橫挑鼻子豎挑眼,甚至乾脆把榜書打入冷宮。致使眾多書法愛好者對榜書望而卻步,認為很難討得評審的喜歡。有些書法家甚至認為寫榜書過於耗神,從不輕易為人榜書。因為榜書的“小眾”,以至介紹榜書經驗之談的文章也十分鮮見。但雷克寶則不,他在海內外大展或大賽中,多是以大字榜書亮相,又以大字榜書取勝,無論是榜書“龍”、“福” 、“劍” 還“厚德載物”,都在全國性大展中令挑剔的評眼前一亮,並多次獲得金獎銀獎。

骨力遒勁,力可抗鼎。這是雷克寶榜書藝術的第二個特點。縱觀雷克寶的榜書,其隸書骨肉停勻,雄穆簡靜,體高氣逸;其行草如遇賢達、端莊氣厚,或氣沉丹田、或力可抗鼎,如此壯美之氣,給人以奮發向上、昂首闊步、奮勇向前、銳不可擋之勢,從那一筆一划間體現出先生思想情操之慨和敬仰之感。這也是雷克寶榜書氣韻曠達之妙。

結體嚴謹、氣運生動。這是雷克寶榜書藝術的第三個特點。可以說雷克寶的榜書在莊嚴中寓以疏爽,在淡遠中求之雄強。特別是他的用筆,輕重相間,長短相濟,有輕處可見疏爽,有重處方見謹嚴;輕筆瘦勁有力,古澀中見蒼茫,重筆古拙有神,形離處而與神合。正如一可人的丰韻少女,美不僅僅表現在外表, 更重要的是美在自然, 美在勻稱,美在耐人尋味,美在百看不厭。

雷克寶雷克寶

書法藝術和其藝術一樣, 要成為大家,個人品德和文化修養都尤為重要。所謂“字如其人”,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人的各種情感信息,難免會流露於書法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對此,雷克寶也深有所悟。正如港媒所言:如果沒有襟懷坦蕩的氣魄、沒有匯納百川的氣量、沒有融通萬有的睿智、沒有激盪千古的淡定,怎么會有雷克寶的榜書,怎么會有雷克寶讓人視若珍寶的書法藝術?從雷克寶的榜書中不難看出“雷氏榜書”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的精華,以及回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有思想有內涵,無志之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法作品,我們可以從中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到書法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從而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用雷克寶的話說:“一個人的字, 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一個人品德和文化素養的集中展現,好的字, 特別是榜書大字, 應該集政治家的胸襟、軍事家的果敢、文藝家的儒雅、體育健兒的灑脫, 唯有如此,才能成為榜書藝術中的典範。”

秦相李斯下筆如“鷹隼攖孥”,蔡邑說“筆勢洞達”,王羲之曰“字勢雄強”,康有為講“筆力沉勁若餓鷹側攖;獅狻撲地之勢”等等,他們講的是書法的魄力、氣勢。這些都來源於書法家博大、超然的文化修養。雷克寶說:榜書就是要氣勢磅礴,就是要力拔千鈞、就是要大江東去。觀之,給人以力量,給人以精神,給人以鼓舞,這也是書家人格魅力和功力的集中展現。書寫時不僅要有飽滿的精神、忘我的情懷,更要有過人的膽識, 特有的魂魄,這樣上得牆去才有壯士走壁、烈夫抗鼎,讓觀眾靈魂激盪之氣,才能有“觀崑崙雄姿,散五嶽情懷,蘸滄海波濤,書夏鼎精神。”這是雷克寶對榜書創作之意的感悟,也是雷克寶榜書的魅力之所在。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雷克寶40年來,走遍大江南北,跑遍名跡勝地,很大程度上是飽覽各個名跡勝地和各有千秋的榜書風格。“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森嚴;雄關的題匾,大氣古樸,憾人心靈;百年商鋪的名牌,典雅大方,引人注目……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千百年而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書經典,也正是榜書的精隨之所在, 也正是榜書的力量之所在,同時也是雷克寶榜書走向成功之所在。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中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這就是雷克寶榜書的特有魅力。用如雷克寶的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騮騮看,作品是好是壞, 自己說了不算, 還是讓社會去評說,讓歷史去檢驗,讓筆墨去見證。”

雷克寶雷克寶

書法是小巧秀美,還是大氣磅礴;是精到細膩,還是氣貫長虹;是文人手扎,還是大幅巨作;是含情脈脈,還是陽剛大氣, 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但看雷克寶的榜書, 不知不覺中的恬淡清雅,確能陶冶人,使人修身養性,淨化心靈,但那之中的大氣磅礴, 也更能撼人心動,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給人以豪邁, 催人以奮進。曾有行家評價雷克寶:“他巨擘的榜書,峻利質樸,以氣而勝,蒼茫渾樸,大氣浩然,壯觀瑰麗,渾然天成,給人以痛快、淋漓,瀟灑自如之快感。也有行家贊雷克寶榜書:端莊、雍容,美蘊於內而不外露;平和、穩重、骨隱於中而不盡現。用書壇泰斗、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的話說: 雷克寶“不僅楷、行、榜、隸多體皆能, 尤以榜書、行草見長, 他的榜書厚重大氣. 筋骨力到, 用筆老辣, 行草書法宛如行雲龍水, 騰龍飛鳳。在繼承傳統中有所創新, 在開拓創新中又不離法度。”

對雷克寶先生的榜書,我不想再添加任何溢美之詞。但他的“龍”,確實飄逸靈動,確實如亢龍在天,或潛龍欲飛;他的“虎”,確實有聲震四方、霸氣十足、頗具王者之風範;他的“鷹”更是前所未有,其巧妙的構思、流暢的揮灑,猶如鷹擊長空。還有那樸實無華的“福”、古樸凌厲的“劍”、自然而然的“道”,清新疏朗的“寧靜致遠”、瀟逸流暢的“劍膽琴心”、 藏巧於拙的“海納百川”等等, 都令人賞心悅目,都令人嘆為觀止。

這裡不能不提的是: 他的“佛”,他的“禪”。那更是字里有畫, 畫裡有字。仔細端詳,恍入佛光普照,字既是佛、佛既是字,形態端方,自在安詳,慈念殷殷,威儀俱足。空靈之感油然而生,虔敬之心,不禁令人雙手合十,口中念念不忘阿米陀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筆墨,卻筆勢沉雄、酣暢淋漓、意氣貫達、直透玄關。就像面對一尊千年古佛,安祥中具足威儀,泰然中廣布慈悲。看此字,猶如梵音飄飄通五蘊、佛聲陣陣達九霄;猶如空靈通泰,醍醐灌頂。如果雷克寶沒有佛心,沒有禪意, 筆下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此之“佛”,有此之“禪”,也不會有如此強大的視覺衝擊力。

雷克寶的楷書情懷

早在去年歲末,我曾以《濃墨抒胸意,榜書寫人生》為題,對著名書法家、中國香港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雷克寶先生的榜書藝術進行評析。令我想不到的是,稿子發出後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中華網、央視網、新浪、搜狐、網易以及中新社等4900多家媒體相繼刋載。這下,不僅給雷克寶先生忙上添忙,連我自己也不得安寧,除了通過我的渠道向雷克寶求字之外,更多的是“圈內”人的企盼:其實,雷克寶老師的小楷比他的榜書更有“味”,你何不把雷老師的小楷藝術再寫個評價?!

雷克寶接受央視記者採訪雷克寶接受央視記者採訪

雷克寶先生的小楷藝術我是早有所知的。儘管這些年為我寫字作畫的名家不計其數,但雷克寶為我謄寫的《諸葛亮戒子書》,卻一直占據著我辦公室的正中央,因為那是我的所愛。不僅僅是內容,更重要的是雷克寶工整而又精美的小楷。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更有模楷和楷模之意。楷書始於漢,興於唐,流行至今,長盛不衰。據考:楷書是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自幼喜愛書法的雷克寶,之初從練唐楷起步,並以“二王”楷書為帖。特別是王羲之書寫的小楷《樂毅論》、《黃庭經》、《太師箴》、《洛神賦》、《勸進表》等,雷克寶不知臨摩過多少遍。以至使雷克寶的楷書規整勁健,雍容爾雅,儀態萬方,那之中怎么看都有“二王”的風骨影子。

小字不是大字的簡單放大,大字不是小字的簡單縮小。雷克寶先生曾經和我講到他的體會:寫小字與寫大字是頗為不同的,寫大字要的是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則要的是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大寫字要有小字的精密,而小字要有大字的豪放,故古人有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之說。這也和蘇東坡“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論斷頗為相似。用雷克寶的話說: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與大字並無差異,只是運筆方式有所不同。小字運筆以秀為美,大字運筆以雄為健。

雷克寶楷書《心經》雷克寶楷書《心經》

雷克寶是極善中鋒用筆的書法大家。所謂中鋒用筆,就是在書寫

時,筆鋒隨時和紙平面保持垂直,筆尖時刻保持線上條的中心部位,

如蔡邕所說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若中鋒用筆,留在宣紙上的墨跡向兩邊滲透的寬度相同,這樣的筆畫更有立體感,對著光線看,筆畫的色調則更加一致,不會出現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濃的感覺,切線條厚實,凝練,有力透紙背的感覺,高質量的線條多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從雷克寶已寫過不下七八遍的楷書長卷《道德經》中不難看岀,他中鋒用筆的絕妙:巧取篆籀,圓轉藏鋒,橫筆蠶頭燕尾,豎畫則成弓弩待發之勢。筆畫之間橫細豎粗的對比錯落有致。在鉤末時又輕輕挑踢出尖鋒,耀其出神韻。其捺筆更是一波三折,其直鉤、平鉤、斜鉤,鉤鉤飽滿,彎度勻稱,圓勁有力。其折筆則提筆暗轉,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釵股”擬之。從整體結體上講,方正端莊,穩健厚重,中宮寬綽,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側取勢,不以左緊右松而取妍,頗有篆隸以對稱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間櫛比,行間茂密,以形密取勢,不以疏宕取秀逸。恰如清人笪重光所言:“能運用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端在於此。”

雷克寶楷書《諸葛亮誡子書》雷克寶楷書《諸葛亮誡子書》

用筆之關鍵,則是“中鋒用筆”。這不僅是前輩的經驗之談,也是雷克寶長期實踐的結果。我常常見雷克寶寫完巨大的榜書後用一支粗大的毛筆落下蠅頭小款,倘若他不善中鋒用筆,那是很難做得到的。可以說,他筆下無論大楷小楷,之所以字字皆有筋骨,亦有鋒芒,很大程度上和他極善中鋒用筆是分不開的。特別是那一筆數頓,頓極方撇,力道漸收,使得墨跡逐漸顯淡,狂傲莫測而又法度盡顯,可謂韻味十足。這一清新之風,雖無大氣磅礴,但卻骨力盡顯,美不勝收。這種唯美書風,既體現了傳統楷書之美,也與雷克寶高尚的人格相契合,可以說是書法之美與人格之美的完美結合。

如果硬要我對雷克寶的楷書加以總結,我覺得至少有這樣三個特點:一是端莊而不失秀美。端莊是以其超越的結字能力為前提的,雷克寶的楷書無論百米長卷還是一個小小扇面,都非常自然地表現出端莊而秀美的漢字結構,字字方正莊嚴,富有傳統碑帖之氣;無論一個字的筆劃多少,在他的筆下都自然流淌,毫無牽強附會之嫌,字字都飽含出水芙蓉之姿。如果說秀美是才情的表達,那么雷克寶的楷書瘦硬而靈動的線條,輔助在方正嚴謹的結體上則是才氣的充分顯露,而平正中時時流露出鬼斧神工的犀利,把血肉筋骨與作者內心的儒雅之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似潺潺清泉湍於一襲宣紙,象脈脈含情少女回眸一笑。這也正是雷克寶楷書之美,雷克寶楷書之魅。

二是流暢而不失厚重。雷克寶的楷書最大限度地詮釋了流暢和厚重這對矛盾綜合體,從中也彰顯出書者橫溢的才華。品雷克寶的楷書,無論是《心經》、《茶經》、《金剛經》,在給人自然流暢感覺的同時,凝重厚實沉著也都充滿了字裡行間。少輕浮多流暢,少輕溥多厚重,這也正是雷克寶楷書成熟的標誌之一。不拘小節、不雕不飾、靈巧空明、情采飛揚,出入自由、凝筆聚墨、宜長合短、顧盼有度、提按分明,這在雷克寶的楷書長卷《道德經》中更能感受得清清楚楚。

雷克寶楷書《茶經》雷克寶楷書《茶經》

三是率真而不失多姿。如果把雷克寶的楷書用筆動作連起來看,大都有行書或草書的影子,確有行雲流水之暢。同時,在結字開合、輕重疾緩,以及同一字、同類筆劃的處理上都盡顯其率真之美,但同時又遊刃有餘,極富變化。時而橫入直出,時而回鋒藏尾;時而斬釘截鐵,時而鋪毫平出;時而輕掠順掃,時而曲筆凝鉤。在這些豐富多姿的筆端變化中,創造了屬於只有他自己的多彩多姿,呈現岀了“增之一分太肥,減之一分太瘦”的獨特神韻,那又不僅是無聲的音樂,也是曼妙的舞蹈。

儘管我對雷克寶的楷書作品早已爛熟於心,但真要坐下來為先生寫評價性文章,似乎一下子又很難說清楚他那楷書究竟是什麼風格。那之中,既有歐陽詢的挺勁峭拔,稜角森然;又有虞世南的正平俊朗,風姿綽約;既有褚遂良的精工秀雅,形瘦實腴;又有薛稷的纖瘦遒麗,婀娜清健;既有顏真卿的雄強渾厚,朴茂端莊;又有柳公權的剛勁峻拔,端莊嚴謹。如此溶眾家於一體,是否可以稱之為“雷體”,我不得而知,但雷克寶那出神入化的小楷,著實達到書法至美至純之高的境界,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觀者只要用心去領會,都不難從中感悟到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的獨特效果。若不然,他每每寫岀的各種楷書長卷,絕不可能成為海內外知名藏家提前預定的“大餐”。

剛過花甲之年的雷克寶,正值書法創作的盛世盛年,隨著個人情懆的不斷陶冶,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他的書法也逐漸由大開大合轉為柔美內斂,筆法由劍拔弩張,轉為更加注重內在韻致的氣魄疏散。加上碑體的引入,使得雷克寶的楷書撇捺愈加舒展,點畫更顯敦勁,逐漸減淡了筆畫的粗細變化,修飾之筆也逐漸離去,開合俯仰、屈伸離合更加自然,從而顯現出的是古樸端莊、質拙肅穆的和美之風。

雷克寶楷書《道德經》雷克寶楷書《道德經》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雷克寶先生對佛學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書法藝術更是綿中含勁,多字集排則猶如孔明的八陣全圖,顯得意境緲遠,氣象萬千,使觀者從字紙間頓悟出“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禪機。不論從他的楷書《心經》、《金剛經》、《阿含經》,還是《地藏經》、《華嚴經》、《無量壽經》,都不難感受到“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禪宗意境,其工整的小楷更顯古雅平和,蕭散自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充溢在字裡行間的是對人間塵事的體悟,是菩薩行止於“世間道中得解脫”的精神,使得每副作品都充滿最大的人文關懷。

雷克寶的楷書正是以這種大愛大雅,一反他的榜書大開大合的風格,從而成就了他特有的楷書情懷:一切都是那樣單純、一切都是那樣自然、一切都是那樣祥和,一切都是那樣唯美,那是用筆鋒展開的一種優美無比的太極,那是用筆鋒展開的一種甜靜無比的禪機。它的妙處,就在於它的瀟灑自然,既不倉惶失措,也不鋒芒畢露。讓人看了,覺得只是一種為之微笑的境界,一種道法自然的雅致。用書壇泰斗、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的話說:雷克寶的榜書厚重大氣,筋骨力到,用筆老辣;楷書宛若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用筆精細。在繼承傳統中有所創新,在開拓創新中又不離法度。

“楷書是書法的基礎”的理念,對雷克寶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而當今書壇那些涉奇獵怪之作,常常令雷克寶這樣嚴謹的書法大家而不恥。講到當今書壇這種奇怪現象,雷克寶說:傳統的楷書,嚴謹的筆法和完美的結構,幾乎到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而那些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的所謂流行書風,實除上是對傳統書法的玷污。有的拋開漢字的結構胡編亂寫,有的完全拋開傳統書法的法度隨意“創新”,有的憑個人想像的符號胡抹亂造,如此所謂的書法,即便符合某個評審的口味,符合入展獲獎的需要,但那粗獷稚拙的“醜書”和“孩兒體”,既稱不上書法,更說不上是藝術。至於把“口叼毛筆”、“腳夾毛筆”、“倒寫書法”等,當成追求創新的目標,只能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笑柄。

雷克寶語重心長指岀:歷代書家的經驗告訴我們,欲在書法上有所建樹,必須扎紮實實地深入到書法傳統之中,誰的功力下得深、下得準,誰的積累則越厚,誰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傳統規範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模式,在民族傳統審美觀念的長期薰染下,中國書法已形成一種固有的審美定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不需要創新,能繼承下來就很不錯了。特別是楷書,既然有楷模之意,那絕不是誰人都可以去“楷模”一把的。至少我是這樣認識的。

(作者/蘇清傑:著名學者、著名書畫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媒體關注

雷克寶百米長卷在毛澤東誕辰祈福法會亮相

(記者 湖南韶山報導)為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在國家、省、市領導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由湖南省佛教協會指導、韶山銀田寺主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祈福法會暨書畫創作系列活動”,日前在毛澤東故鄉韶山拉開帷幕。著名書法家雷克寶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選取毛澤東在各個時期的68首詩詞,分別用楷、行、隸、篆四種書體寫作而成的《毛澤東詩詞百米長卷》,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祈福法會上盛大亮相

雷克寶雷克寶

業內評論家指出:雷克寶的書法具有獨特的個性。他雖精研傳統書法之秘奧,而又不落傳統書法之窠臼。他的書法以行楷為主,愈是大的字型愈能表現出作者的個性和藝術特色。雷克寶的書法粗獷有力,轉折自如,剛柔相濟,粗細兼備,不僅包含有傳統書法的養分,而且也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他在繼承、發揚傳統書法上的革新創造精神。縱觀雷克寶的書法,雖然有柳體的骨骼,王體的血肉,但實質上則完全是雷克寶自己的,可謂獨辟溪徑,獨樹一幟。他在結字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用筆如行雲流水,氣勢磅礴,筆力有千鈞之重。他以行草見勝,但世人卻極力推崇他的大字榜書,因其更能顯示他的書法藝術風格。

可以說,雷克寶的書法,給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豪強雄邁,恣肆生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力的驚艷、造型的獨特,形成了特有磅礴氣勢,其氣之暢、力之足,很少有與之相比美。他魏碑底子深厚,但其行草卻直接源於帖學,他僅取其形,將帖派作品中的飄逸、妍妙、秀媚之風格何吸取,賦予它們猛厲、豪爽、沉鬱、蒼勁的面目,但又不是絕對的劍拔弩張,他巧妙地保留了帖派中的部分意味,使其在猛厲中含蘊借、豪爽中見淳厚、沉鬱中有峭拔、蒼勁中顯豐潤。

據悉,此次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祈福法會,將於2013年11月 13 至12 月13日在韶山正式舉行。組委會將邀請國內書畫名家以“毛澤東詩詞”和“佛教書畫”等為題材,雲集韶山揮毫潑墨進行藝術創作活動,以表達對偉人的懷念,以弘揚佛教慈悲濟世的理念,啟發人們關愛生命、關愛社會、奉獻愛心,激發正能量,舒展中國夢。而著名書法家雷克寶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選取毛澤東在各個時期的詩詞總計68首,分別用楷、行、隸、篆四種書體寫作而成的《毛澤東詩詞百米長卷》,將會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祈福法會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