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特區

雲特區

國際離岸雲計算特別管理區簡稱雲特區,一個所謂的特區就有特殊的一些制度安排。什麼樣叫做特區,就是說在發展當中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但是一般是解決不了,只有這個地區有些特殊的制度安排才能解決。而重慶雲特區就是中國唯一特批的“特別管理區”,是全國唯一特批直連國際網際網路。

基本信息

簡介

重慶雲特區重慶雲特區

“雲特區”是指國際離岸雲計算特別管理區。重慶雖然不是雲計算試點城市,但是卻被定為國際離岸雲計算特別管理區。重慶“雲特區”是中國唯一特批的“特別管理區”,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區域,高牆內數據中心與國內網際網路物理隔離,不經防火長城,通過專用光纜直接連線國際網際網路

重慶雲特區特點

在重慶,將有這樣一個網路,縱橫近10平方公里,它不與國內網際網路相連,不經防火長城(GFW),通過專用光纜,從上海或者青島,直接接入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在這個特別的區域內,閒人一律免進。只有通過最嚴格的安檢措施,工作人員才可以進入。它的外圍,是由綠色植物和鐵柵欄組成的厚厚圍牆。圍牆之上,是密集的監控攝像頭。要接近這片區域,大體和闖入美國白宮的難度差不多。圍牆之內,是花園般的辦公區,馬路寬闊,綠草如茵,那些自由連線世界的上百萬台伺服器隱藏在一棟棟低矮的建築物內,不分晝夜地運轉。來自全球的海量數據在這裡完成交換、處理、傳送的全過程。

想法由來

由於網際網路監管制度等原因,中國內地在全球數據處理外包業務上的份額為零。重慶進軍“雲計算”的想法,大約起於期而至2010年10月。據重慶兩江新區的一位領導透露,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重慶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彼時,“雲計算”的概念正熱。這項技術的出現被認為是繼個人電腦、網際網路之後“第三次網際網路革命”,它向人們展開了一幅美麗的圖卷:在雲時代,人們不再擔心本地硬碟的容量大小和是否損壞,本地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也不再成為計算機套用的瓶頸。過去裝在電腦機箱裡的各個單獨部件——存儲信息的硬碟、處理信息的微型晶片、操控信息的應用程式——現在已分散在世界各地,通過網際網路集成,供每一個人分享。通過雲,可以實現運算資源的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用付費。就如同以前家家戶戶自己打井,現在有了自來水公司,在家開水龍頭就可取水,而且,無限供應。

正因為其巨大的商業前景,雲計算已被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國家戰略中。2010年10月18日,工信部確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5個城市先行開展雲計算試點(重慶不在此列)。隨後,這幾個城市都紛紛推出了各自宏大的“雲規劃”。

據重慶經信委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在此背景下,重慶市經信委也提出發展雲計算的想法。

重慶提出的想法是:打造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雲計算數據處理中心——包括在岸的,也包括離岸的。

遭受否決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想法迅速引起了重慶市領導的重視。然而,重慶的構想上報國家部委後,迎來的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否決。目前,歐美地區數據處理外包業務,40%在日本,60%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中國內地份額為零。這一方面與中國市場的發展滯後相關;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有著頗為嚴格的網際網路監管制度。

按照相關規定,國外大型企業在中國開展電信和數據服務,必須經過國家關口局(也叫接口局,是負責與其他網路或者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的連線埠)的信息檢查,同時,中國的電信業務也不允許外資控股,這在客觀上讓一些外資企業“望而卻步”。

重慶要想設立這樣一個雲計算特區,等於是給國家部委出了一個大難題。但是,這個市場卻巨大無比。進入21世紀後,全球資源爭奪的焦點已經從石油、高科技產品和金融資金,延伸到數據資源的競爭。重慶市長黃奇帆曾公開表示,今後10年,全球數據處理量至少增加10倍以上,這意味著,歐美外包到亞洲的伺服器,可能從過去的一百多萬台發展到一千多萬台,這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如果在新的市場格局中,中國內地的份額仍然是零,將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破局之路

這片空地將建成中國唯一的“雲特區”這片空地將建成中國唯一的“雲特區”

部委的否定並沒有打消重慶的積極性,據兩江新區一位參與方案制定的領導透露,為了說服他們,重慶經信委和兩江新區的領導數次奔赴北京,解釋重慶的構想。方案被否決,便回來重新討論、修改,然後繼續申報。據這位領導透露,國家部委最擔心的,是信息安全問題;而重慶最終打動國家部委的,是兩江新區的特殊地位。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是中國推進新十年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突破口,2010年5月初才被批准設立。成立之初,中央就賦予了其諸多“先行先試”的權利。

成立一年來,這個新特區發展速度可謂驚人。以基建為例,2011年的投入就高達385億,平均每天投入一億多。幾乎是兩天削平三山頭、一周推出一平原。這樣的速度,既是為了迎接大項目的落地,也是為了彌補歷史的欠賬。

在上世紀40年代,重慶也曾貴為“陪都”,但在短暫的繁華之後,重慶便被劃入四川,成為其管轄下的一個市,建設速度一直令重慶人抱怨不已。

一直到1997年,為了解決大批三峽移民的問題,重慶得到了直轄的機會。從那時起,這個城市開始了看起來非常迅猛的發展。重慶直轄10年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是解放後至直轄前48年的7倍。

2007年,在重慶直轄市成立十周年時,它又成為了國家級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三年之後,兩江新區獲批,重慶再次駛上快車道。

從江北機場出來,一路上都是眾多代表著這個城市心態的廣告牌:“上海,上海”、“曼哈頓廣場”、“國會山”、“到洋人街去”。從重慶最著名的景點——朝天門往後看,渝中半島上讓人窒息的高樓一座連著一座,不停地綿延生長。

這個悶熱多霧的山城只有快些,再快些,才能趕上那些已經現代化的一線城市。而這,也成為重慶拿下“雲特區”的最重要理由。讓工信部和國家安全部同意了重慶的構想。重慶的這個雲計算基地,由此成為中國唯一特批的,高牆內數據中心與國內網際網路物理隔離,不經防火長城(GFW),通過專用光纜直接連線國際網際網路的“特別管理區”。

據兩江新區的一位領導透露,外商在這個區域內開展離岸數據業務,可以不經過國家關口局的數據檢查;可以獲得電信和數據營業執照,甚至可以對電信業務控股——哪怕是100%。

雲端計畫

在重慶市此後對外公布的戰略中,這一計畫被打包成整合提升IT產業鏈的“雲端計畫”——“端”指的是重慶正在發展的各種終端設備,而“雲”,指的正是重慶正要打造的“雲特區”。

最近幾年來,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趨勢開始加速,地處中國西部的重慶迎來了眾多終端設備製造商。目前全球六大筆記本電腦品牌中的惠普、宏碁、華碩等已經在重慶設廠,富士康、廣達、英業達、和碩、仁寶等代工商和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業也開始進駐,使得一個筆記本電腦集群正在重慶形成。

據重慶市政府測算,5年後,全球筆記本產能約為3億-4億台,而重慶將會占據1/3,也就是說,全球生產3台電腦就有1台是重慶製造。除了筆記本電腦,重慶在伺服器、交換設備、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上均有布局。上述的這位知情人士說,這些產業雖然漸成氣候,但總感覺缺乏一個能統領全局的IT戰略。“雲計算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 他分析道,雲計算帶來的最大機遇是數據處理業務的迅猛增長,重慶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發展雲計算,意味著向產業鏈的上游再進了一步,“金融結算中心、智慧型城市、物聯網等等,這些重慶之前力推的概念都可以裝入雲計算中”。

也正因為如此,重慶市高層對這一項目的支持力度非常之大。據重慶經信委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在雲計算項目獲批之後,重慶成立了一個二十多人的雲計算工作領導小組,市長黃奇帆親自掛帥,組員們則從經信委、兩江新區管委會等各政府部門抽調,專門推進這一項目。

從提出建設雲計算特區,到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批覆,重慶用時不到半年。而在這一領導小組的推進之下,其招商引資的速度,更是讓外界刮目相看。

第一個進駐“雲特區”的,是商務部下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這也是國內唯一的政府綜合性商務中心)。這個項目2011年4月初已破土動工,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斥資16億。

知情人士透露,這一項目的引進,得力於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調任重慶之前,薄曾擔任過商務部部長。

2011年5月份,兩江國際雲計算中心又迎來亞太地區最大的獨立電信服務商——新加坡太平洋電信。根據協定,太平洋電信將投資1.5億美元,建設離岸、在岸各一棟約1500個機櫃的數據機房,約3萬台伺服器,並負責園區國際海纜的接入。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是太平洋電信繼香港、深圳和天津之後,布局“雲計算”機房的第四城。

5月31日至6月4日,由黃奇帆親自帶隊的重慶市政府代表團出訪美國。考察,會見,演講——整整5天時間裡,黃像一隻上足了發條的鐘,不停地向美國知名IT企業推銷重慶宏大的“雲端計畫”。

據當地媒體報導,重慶雲計算產業已引起美國眾多企業的投資興趣,惠普思科、易昆尼克斯等IT巨頭均表示將參與重慶“雲計畫”建設。應黃奇帆之邀,思科總裁錢伯斯甚至還答應,將出任重慶市政府市長國際經濟顧問。

知情人士透露,招商的成功,除了一把手的直接推動外,也與重慶雲特區採取的特殊制度有關——因為其保障了外商最關注的信息安全和智慧財產權,同時又打開了中國數據處理的巨大市場,吸引力幾乎讓外商“難以抗拒”。

太平洋電信公司重慶項目負責人陳高峰表示,他們之所以決定到重慶投資,數據特殊管理區的因素占到70%以上。在他看來,重慶建立的這一雲特區,等於是將“保稅區”的概念移植到了信息產業上來,“我們可以在這裡建立一個直接連線海外的機房,這對我們的吸引力非常大”。

存在難題

重慶市長黃奇帆重慶市長黃奇帆

擺在重慶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讓費盡心力爭取來的特殊政策“平穩落地”。雖然,“雲計算”這一概念在IT界已是常識,但是對普羅大眾——包括力推這一項目的重慶相關政府部門的領導——來說,依然是一門太過高深的學問。

重慶兩江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李光就坦誠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對雲計算“一開始幾乎什麼也不懂”,邊乾邊學。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重慶在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方案。

在同意重慶的構想之時,國家相關部委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作為限制條件,重慶必須保證,這個特區只是將數據傳輸到重慶集中處理後,再傳輸出去。而數據不檢查的規定,也只針對跨國公司的國外業務,其國內業務仍需通過關口局的數據檢查。同時,出於國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考慮,相關部門將對數據特殊管理區內和區外的數據進行嚴格隔離,並保留對特管區內數據的抽檢權。

這些要求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到卻並不容易。這意味著,重慶必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規則。而且,毫無經驗可以參照。

解決方案

重慶已經公布了一些初步方案,比如,雲特區將不與任何境內法人機構或個人發生經濟關係,以此保證離岸數據處理的純粹性;對離岸數據處理區與在岸數據處理區,將通過建立圍牆、劃分區域等物理手段完全隔離,以保證信息安全等。但是,問題總是層出不窮。李光介紹,現在最難的,在於頂層設計——採取什麼樣的制度,設立哪些部門,招徠哪些人才,幾乎每一項,都是一個重大課題,都需要從零開始。

據他介紹,重慶一開始提出的規劃是3平方公里,此後經過測算,又將規劃擴大到了10平方公里;為了更好地制定方案,兩江新區還專門前往新加坡的一個數碼城考察,與對方建立了聯繫。而為了更好地了解雲計算,政府組織了多次培訓和學習。太平洋電信重慶項目負責人陳高峰有一次乘兩江新區一位公務員的車發現,他的后座上放著一本雲計算方面的書,很好奇,一問之下才知道,管委會領導要求公務員們人手一本,迅速了解相關知識,為發展新興產業做好準備。

按照規劃,這個“國際離岸雲計算特別管理區”將建在位於重慶北碚區的水土工業園區,在重慶市政府的構想中,這裡將會是一個既適合工作,也適合居住的花園型工業園區,有步行街,有電影院、小吃街,還有一個七星級酒店。

黃奇帆表示,雲計算中心不會到處開花,重慶不會在40個區縣均攤,全國也不會在每個城市都布局,如果重慶把亞洲地區20%以上的數據處理外包業務集聚了,重慶就能成為‘中國隊’,就可以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爭。

各市情況

在重慶信心滿滿地進軍雲計算領域之時,全國各地的雲計算中心已經遍地開花。以工信部確定的試點城市上海、北京為例,前者提出了“雲海計畫”,準備在未來三年培育十家年經營收入超億元的雲計算企業;後者則提出了“祥雲計畫”,力爭到2015年,形成2000億元產業規模。它們的野心似乎一個比一個大——上海聲稱,要打造“亞太雲計算中心”;北京則宣布,要建成“亞洲最大超雲伺服器生產基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