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特產

雲南大理特產

大理雪梨主要出產在洱海東岸的海東鄉一帶,故傳統上稱為海東雪梨。海東區域內栽培雪梨樹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信息

平台簡介

由於旅遊城市大理地處西南邊陲,大理特產往往因為流通體系不健全、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無法傳播到祖國各地。作為大理特產電子商務運營平台的有機組成部分,“大理特產網”依託大理豐富的物產整合優勢產業資源,將真實的大理特產詳盡展示給大家。

著名特產

海東雪梨

大理雪梨主要出產在洱海東岸的海東鄉一帶,故傳統上稱為海東雪梨。海東區域內栽培雪梨樹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遠在大理國、南詔國時期,每年梨熟時節,各地方官員都要選上等雪梨作進貢果品,上貢給朝廷。相傳宋朝年間,高僧寶珠和尚到鄯闡城(現昆明)講經,曾把大理雪梨樹苗帶到昆明呈貢一帶栽培,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人們為紀念這位寶珠和尚,就把引種的雪梨稱為寶珠梨。所以,現今昆明一帶有名的寶珠梨與大理雪梨同出一類,果型、味、色基本相同,只是大理雪梨因氣候、土壤因素比寶珠梨更甜、肉質更細嫩一些。每年八九月份是海東雪梨成熟期,果實呈圓形或橢圓形,經貯藏一段時間皮色由綠色轉為黃色,晶瑩透亮。熟透的雪梨皮薄、肉質雪白細嫩,汁多香甜,咀嚼不留渣滓,含有豐富的蘋果酸、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有生津止渴、潤肺消咳之功效。農曆八月八日是大理民間傳統的耍誨會。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湧向洱海划船遊玩,不少人橫渡洱海到海東,在梨樹下歌舞野餐品嘗雪梨,情趣盎然。現在,海東雪梨在栽培數量、質量上得到較大發展,年平均產量達60多萬斤,最高年產量可達150萬斤,已成為海東鄉一項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

漾濞核桃

清代安微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說:"核桃以漾濞江為上,殼薄可掐而破之."漾濞縣在大理縣西部,以盛產核桃著稱.如果你到漾濞山區彝族家中去作客,他們一定會用當地的傳統食品核桃蘸蜂蜜來款待你.這是一種潤肺化痰、香甜可口的食品.漾濞核桃果大、殼薄、仁厚、味香、出油率高,是我省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漾濞山區滿溝滿嶺都是青翠茂密的核桃林.核桃樹粗壯挺拔,有許多百年老樹.平坡公社高發大隊有一棵核桃樹,兩米圍,亭亭如蓋,占地達半高,一般年產核桃兩百多斤,可榨油近70斤.這棵樹被稱為"核桃王".核桃仁含油量高,可榨油,生熟都能吃.大理一帶傳統的節日食品,如春節的元宵、中秋的月餅,都以漾濞核桃仁作餡,香脆甘甜.漾濞核桃也是饋贈親友的一種禮品.

雕梅

是白族傳統名特食品。據史書記載,遠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製作工藝是以鹽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取出涼乾,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縷,輕輕壓啟成菊花狀,鋸齒形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許食鹽,以去梅子酸味,然後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紅糖、蜂蜜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雕梅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帶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開胃提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葡萄糖胺基酸等營養成份,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食品。雕梅既是大理地區的一種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藝品。洱源縣素有“梅子之鄉”的美譽,當地白族姑娘大都從小就學製作雕梅,因此這項手藝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當地風俗,在她們出嫁之前,呈獻給婆家的見面禮,就有一盤精心雕制的雕梅。新婚之夜,新娘要“擺果酒”招待賓客,雕梅的製作技藝和味道如何,便就成為人們評頭論足的話題。文人墨客也以雕梅為題寫詩助興,如有一首讚譽雕梅的詩讚道:“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蘭;蜜糖浸漬味鮮美,疑是仙葩落人間。”

燉梅

又稱“黑梅”、“煮梅”。它的製作技藝是以苦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內放在火塘的“子母火”(穀殼燒微火)灰中,持續加溫1月一2月,待梅色黝黑時即停火食用。燉梅能擱置數年不變味。白族人常把它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燉梅,白族人民用來作拌冷盤、煮酸辣魚的調味品,比醋精還要酸。燉梅不僅是調味品,還是一劑傳統中藥,白族諺語說:“吃杏遭病,吃梅接命”。內服用於治療慢性腹瀉、痢疾,還有解熱鎮咳作用。外用搗爛後塗敷創傷、瘡口,對清毒、生肌均有療效。又是夏季解暑飲料,加糖沖釋後味道香醇、解渴。是大理白族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獨特名產

高河菜-

是大理蒼山特產的高山名貴植物,原產於蒼山頂峰“龍池”(洗馬塘)海拔3500米以上地帶。陳鼎《滇黔紀游》一書記載說:“蒼山絕頂有高河菜,七、八月生,紅莖。碧葉、味如芥。”現已由白族農民種于山麓菜地。高河菜常製作醃鹹菜類食用。製作方法簡便易行,首先將採摘的新鮮高河菜洗淨,用開水燙過,加芝麻、薑絲,用熱香油浸拌後即可食用,也可放入罐內密封,可保存半年而不變味。高河萊具有開胃、健脾、清神等藥理用作,是饋贈、招待外地親友的著名特產。

洱海海菜

屬綠藻類水生植物,產於大理洱海。清嘉慶吳其睿《植物名實圖考》載:“海菜生雲南水中,長莖長葉,葉似車前葉而大,皆藏水內。抽序長苞,十數花同一苞。花開則出水面,三瓣、色白……人摘其莖葉食之。”海菜莖長四、五尺,軟脆,粗細如繩,莖須開花,有苞,每苞開花四、五朵,四瓣,色白,故又名海菜花。海某打撈出海後用清水洗淨,連同花苞、莖葉與芋頭煮湯,稱為“海菜芋頭湯”,清爽可口,是白族人民經常食用的一道名菜。海菜在洱海水面成長、漂浮,白族民歌里常引喻四處飄泊的人生:“大理海子無根草,不飄不落不生根”,指的就是海菜。

刺菱角

刺菱角據《新纂雲南通志•物產考》記載:“菱角舊名芰,屬芰科。古時芰荷並稱,采菱亦見諸歌詠,蓋池沼中常見植物也。春時出葉,廣卵形,多鋸齒。葉柄中部肥大,便於浮生。夏日開白色小花,四萼四瓣。子房秋熟,成為堅果,角有嫩刺。果肉白嫩,可生食。”大理刺菱角主產於洱海、西湖、劍湖、花碧湖等主要淡水湖泊。每年春季發芽長葉,葉浮於水面,葉邊長有鋸齒,葉柄中部較兩端肥大;夏季開花,花小色白,呈四瓣花瓣。秋高氣爽時節,、水中菱實纍纍,是採摘菱角的時節,此時的菱角外皮堅硬並生有嫩刺,把採摘來的新鮮菱角漂洗乾淨,再用沸水煮片刻後,去皮殼即可食用;此時的菱角果肉白嫩,食之香甜,是白族人民普遍喜愛的食品。

特色工藝

劍川木雕工藝

劍川縣素稱“木匠之鄉”,木工藝人擅長雕刻各種人物、花鳥、山水以及龍鳳吉祥如意等圖案,用以裝飾門窗、家具等。劍川木雕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民族木雕藝術,產品選用優質的紅木、西南樺、緬甸紅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聞名於世的彩花大理石,使產品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工藝價值和收藏價值。
劍川木雕現已發展為藝術價值很高的木雕工藝品,尤其是雲木雕花鑲嵌大理石家俱,用優質硬木精心雕出龍、鳳、獅孔雀、梅花等傳統圖案,製成桌、椅、茶几等,再鑲嵌上蒼山特產的彩花大理石,顯得古樸大方新穎高雅,富於民族特色,既實用,又華美,遠銷歐、美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劍川木雕能做古建築及居家的雕飾,如斗拱、門楣、格子門、八仙桌、客堂供桌、茶几、床凳等;民間樂器,如龍頭三弦上的龍頭和音窗;日常用品,如箱櫃、筆架、茶盤、面模(做餅子之用)等。

鶴慶銀器工藝

據《鶴慶縣誌》記載,早在明朝,新華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加工民族首飾等工藝品。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心靈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斷改進加工技藝,創造出絕妙精美的手工藝品。如今,新華這個白族村寨美名遠揚,人們謂之以“家家有手藝,戶戶是工廠”。
新華村民族手工藝品的生產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個小作坊,一家一個品種,互不重複,製作工匠以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為主,不論男女老少。在製作過程中只用簡單的木墩、小手錘、小鑿子等工具,憑著打制工匠熟練的技巧、精湛的工藝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的民族用品。產品主要有九龍壺、九龍杯、手鐲、戒指、耳環、項鍊、銀碗、銀勺、嗩吶、敬水壺、大小號、百家鎖、麒麟、胸鏈、門環、牛角刀等,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工藝品的質地(或金或銀或銅),依市場而定,價格根據用料和大小,三四元至上千元不等。

大理鑄劍工藝

南詔寶劍是大理歷史上著名的冷兵器劍種,作為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代表,將鑄造出承載南詔國歷史與工藝結合的比較完美的傳統寶劍,彰顯大理的非凡氣度和白族優良超絕的工藝水平。南詔寶劍作為大理最有特色的旅遊文化工藝精品,既有禮品的屬性又有收藏品的價值,南詔寶劍在大理傳統旅遊市場和未來工藝收藏品市場會有厚積薄發的表現。
南詔土司刀,又名大理刀,是內蘊於大理白族手藝人多年來研製鑄造藏刀的經驗之上,憑藉個人超絕的領悟力和工藝的精湛水平,設計鍛造出來的符合南詔國文化底蘊的手工藝收藏品。注重手工參與的重要性,力求產品達到手工極致之美,再現南詔國時期古人尚武精神的凝練。
南詔土司刀是對滇西北曾經盤踞一方的地方土司(最高行政首領)的精神面貌的重構,使這個被如此命名的類別的刀系具有滇西北剽悍的風格,同時作為頌揚大理古代工藝文化的最高禮遇。意圖通過白族手藝人卓絕的銅藝來表現大理文化的豐美壯觀,因此刀鞘的裝飾圖案既繼承了受藏區文化影響的紋飾留痕,又保留了大理幾千年來積澱的傳統吉祥圖案的韻味。
作為獨特的冷兵器時代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之作,捨棄了冷兵器的鋒芒利刃給人的冷血印象,努力鍛造的,是大理白族工藝文化之美,展現深厚的別於漢劍的工藝之道。發揚一種埋沒已久的對手工藝術的鑑賞,而秉承精要的手工藝文化的白族工匠恰是對南詔土司刀的完美詮釋。用“小錘敲出千年富”的手工匠人的精神去傾注每一把南詔土司刀,寄魂魄與其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