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大湄公河次區域研究中心

雲南大學大湄公河次區域(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簡稱GMS)研究中心,是由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師為主,同時吸收校內相關院系以及部分校外專家組成的開放式研究機構。自1992年GMS機制啟動以來,以鮮明的研究特色、豐富的學術成果活躍在國內外GMS研究學術界,已經成為我國GMS研究的一支有生力量。雲南大學GMS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GMS合作與中國西南對外開放研究;GMS國際關係與地區安全研究;金三角毒品問題與國際禁毒合作研究;國際河流與西南跨境生態安全。

簡介

大湄公河次區域(TheGreaterMekongSub-region,以下簡稱GMS)包括中國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棉寮國緬甸泰國越南,總面積25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26億。GMS合作肇始於1992年,是我國參與最早、成效最為顯著的次區域合作機制,是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及南南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雲南省是GMS合作的重要參與方,是國家授權參與次區域合作的主體省份之一(另一個是廣西),具有開展GMS研究得天獨厚的條件。自1992年GMS機制啟動以來,雲南大學GMS研究以鮮明的研究特色、豐富的學術成果活躍在國內外GMS研究學術界,引起了國家和雲南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成為我國GMS研究的一支有生力量。GMS中心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GMS合作與中國西南對外開放研究。該中心以“立足邊疆,面向西南、服務雲南、服務國家”為宗旨,緊扣國家和地方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高度重視GMS合作和中國西南對外開放的結合,積極開展研究,貢獻了一批有重大價值的科研成果,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和學術地位。一是出版發表了一系列關於GMS有關的著作和論文,如《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建設》、《地區主義與東協經濟合作》等。二是出版了GMS研究的系列叢書,包括《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1年起每年出版,入選教育部發展報告培育項目)、《緬甸藍皮書》(2012年起每年出版)、《雲南藍皮書•橋頭堡建設》(2012年起每年出版)、《GMS研究》(2007年起每年出版)。三是承擔了多個關於相關課題,一些政策建議已進入決策。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在於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國際關係等學科的理論、方法,緊緊圍繞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這一重大戰略需求,對GMS合作及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開展動態跟蹤和深入研究,為中國參與GMS合作與中國西南對外開放,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中國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以及印度洋戰略的部署及實施,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諮詢。本方向帶頭人劉稚研究員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2)GMS國際關係與地區安全研究。隨著國際和周邊形勢的發展變化,GMS區域日益成為“周邊是首要”的外交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施和平發展戰略與周邊外交戰略,做實做深構築周邊地緣戰略依託工作的重點地區,而對西南周邊國際關係的研究正是我校國際關係研究的優勢和特色,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主要表現為,一是突出區域研究、問題研究。發揮雲南區位優勢,重點針對西南周邊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二是緊扣國家戰略和西南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著眼於我國發展與西南周邊國家的雙邊關係、區域合作和能源安全,開展戰略研究和對策分析。三是相關研究機構齊全,科研團隊精幹,設有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周邊安全與區域合作研究基地”,研究團隊入選首批雲南省“學術創新團隊”。本研究方向將依託雲南的地緣優勢和我校長期以來對西南周邊的深厚研究基礎,重點開展對西南周邊安全環境、區域內國際關係、大國競爭、跨界民族與國家安全、能源安全與戰略等問題的研究,為國家構建周邊戰略依託及西南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3)金三角毒品問題與國際禁毒合作研究。本方向緊密圍繞“金三角”毒品形勢的變化及其影響、中國(雲南)與東南亞的區域禁毒國際合作、中國(雲南)幫助境外毒源地實施禁毒替代發展等重大課題,對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禁毒合作和我國的國家安全展開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報告和論文,在國內學術界形成了有別於兄弟院校的特色、重點和優勢,在國內“禁毒與防艾”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日漸突出,也越來越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本方向將進一步整合校內外學術資源,根據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和國家安全,抓住“橋頭堡”建設的有利時機,對“金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安全、社會、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研究為基礎,繼續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雲南的國際大通道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重大課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培養和輸送精通理論與實踐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同時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服務,以適應為我國大西南的對外開放、社會經濟發展、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的客觀需求。
(4)國際河流與西南跨境生態安全。本方向以學術帶頭人何明教授的學術團隊圍繞瀾滄江-湄公河為案例的國際河流研究,構建了我國國際河流研究的理論框架,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並引領了一些前沿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減少了國際誤解,支持了環境外交;通過對縱向嶺谷區4大國際河流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構建了我國陸疆跨境生態系統變化的理論體系和跨境生態安全綜合調控體系,在國際跨境資源環境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專業研究機構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2000)、第一個省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2009),合作創建了清華大學“跨境流域水與生態安全研究中心”(2006)和全球“跨境水大學協作夥伴”(2003,雲南大學為亞洲區負責單位);本研究方向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總體處於國際先進、部分領先的地位,能為“地緣與跨境”特色研究、學科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支撐基礎。

科研機構

中心由劉稚擔任主任,李晨陽何大明擔任副主任。中心下設四個研究室,各研究室名稱和負責人如下:
(1)GMS經濟合作與中國西南對外開放研究室,劉稚
(2)GMS國際關係與地區安全研究室,盧光盛
(3)金三角毒品問題與國際禁毒合作研究室,李晨陽
(4)國際河流與西南跨境生態安全研究室,何大明

學術成果

多年來,雲南大學GMS研究出版發表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學術成果,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和學術地位,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為了深化對GMS合作的整體研究,雲南大學從2010年開始逐年出版《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1年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養項目,是雲南省高校唯一入選的項目)。為了加強對GMS的專題研究,雲南大學從2007年推出了GMS研究系列叢書,每年對GMS的3—4個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迄今已堅持了5年。這5年期間研究的論題包括:GMS國家土地利用政策、GMS國家的能源政策和GMS國家的政治發展(2007),GMS國家的產業、投資與環境政策(2008),GMS國家的民族、宗教與移民問題(2009),GMS國家的外交政策、對外關係與次區域國際關係(2010),GMS國家的經濟發展、對外經濟關係與區域合作(2011年)。出版發表了一系列關於GMS有關的著作,包括《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建設》、《地區主義與東協經濟合作》、《地緣政治視野下的西南周邊安全與區域合作研究》、《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合理利用與協調管理》、《東協國家經濟法律法規選編》、《東協國家憲政制度研究》、《東協國家金融法律制度研究》和《東協國家對外經濟法律制度研究》等幾十部。此外,雲南大學對緬甸、越南、泰國、寮國和高棉等國別研究成果也比較突出,主要的專著、編著與譯著有:“緬甸研究叢書”、《緬甸藍皮書》、《列國志·高棉》、《列國志·緬甸》、《投資東協》(越南、緬甸、寮國卷)、《越南政治、經濟制度研究》、《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經濟貿易法律指南》、《越南民事訴訟法典》、《泰國民事訴訟法典》、《寮國經濟法研究》和《泰國經濟法研究》等十餘部,還在國內外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70餘篇。其中,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近220篇,有20多項成果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自2002年以來,雲南大學GMS研究人員在新加坡、日本、美國、法國、瑞典、香港主辦的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與GMS主題相關的英文、日文學術論文總計20餘篇,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學術期刊

2007年中心創辦的《周邊要報》內刊,以“關注周邊、追蹤熱點、透視時政、服務決策”為宗旨,不定期刊登專家學者對周邊國際關係、周邊安全和GMS合作的熱點問題的分析,上報國家有關部門、省委省政府以有關單位,得到高度評價和積極肯定。2009年底以來,《周邊要報》編髮了多篇與橋頭堡建設、周邊安全形勢、緬甸及南海等問題的研究報告;受到雲南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社科司、外交部亞洲司等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好評。
中心從2011年開始每年編撰出版《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藍皮書),這是雲南省第一本入選社科文獻出版社皮書系列的藍皮書,在國內外引起高度關注。2011年11月,該發展報告項目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養項目,是雲南省高校唯一入選的項目,反映了本中心GMS及東南亞研究的水平及團隊建設,得到了國內同行專家及教育部社科司的高度認可。
中心從2008年起每年編撰出版《GMS研究》,至今已經出版5部。這是雲南也是國內唯一一本每年定期出版以GMS研究為對象的學術研究報告,著名的東南亞問題研究專家評價此叢書“順乎GMS研究需要、順乎我國我省推進GMS合作需要的創舉和學術上的貢獻”。
中心不定期編撰出版《緬甸研究》系列叢書,該叢書目前已經出版《緬甸歷史論集—兼評<琉璃宮史>》、《軍人與緬甸現代化進程1962—2006》、《山區少數民族與現代緬甸聯邦的建立》等。
受雲南省商務廳委託,中心於2009年完成《投資東協之緬甸、寮國、越南叢書》,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入,為中國企業走向GMS國家市場提供指導。
“十二五”期間,中心計畫出版“國際關係研究新視野叢書”、“橋頭堡建設藍皮書”和“緬甸藍皮書”、“印度藍皮書”等系列發展報告。

交流與合作

學術交流

自2002年以來,中心與美國斯坦利基金會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日本立命館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日本名城大學等國際學術機構或基金會合作承辦或者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12次,國際會議主題涉及GMS的國別研究、經濟走廊建設、次區域發展、緬甸等諸多領域。
自2002年以來,中心科研人員參加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汶萊外交與貿易部、美國斯坦利基金會、美國—印尼協會、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越南外交學院、新加坡拉賈納南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日本大阪產業大學泰國蘭納皇家理工大學、日本緬甸綜合研究所、日本亞洲政經學會、日本貿易研修中心、泰國烏汶皇家大學、湄公學院、國際水電業協會、東南亞地理學會、法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東協秘書處和韓國外交部等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近40餘次,涉及中國與東南亞關係、中緬關係、中越關係、中國與東協的地區與次區域發展、中國與GMS國家發展、GMS經濟走廊建設、GMS山地農業與民族問題、GMS水電可持續發展、GMS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主題。
自2002年以來,中心派出科研人員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湄公河資源中心、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等國外高校或科研機構從事短、長期學術交流總計10餘人次,來自英國、美國、瑞典、日本、越南等海外科研人員及國際非政府組織人員來中心訪問或從事短期學術交流總計100餘人次。
自2002年以來,中心科研人員在新加坡、日本、美國、法國、瑞典、香港主辦的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與GMS主題相關的英文、日文學術論文總計20餘篇,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目前雲南大學GMS研究中心已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影響最大的GMS專業研究機構,也是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最好的緬甸研究中心。

國際合作項目

自2002年以來,中心與M-POWER合作,開展GMS水資源的研究與對話;與瑞典哥德堡大學全球研究所合作,組織瀾滄江-湄公河政策對話;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湄公河資源中心合作,開展湄公河田野教學;與瑞典Ramboll諮詢公司合作,開展瑞典可持續發展培訓。具體的合作項目包括法國開發署委託的《中國(雲南)與寮國的經濟關係研究》、瑞典國際開發合作署項目《大湄公河可持續發展教育與交流》、亞洲開發銀行資助項目《寮國跨境農業投資研究》、澳大利亞對外援助署項目《中國雲南海外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涉及GMS的經濟、教育、環境、非傳統安全等諸多領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