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蘭卡馬洛

雪佛蘭卡馬洛

1993-2009 2009- 電動車窗

基本概念

英文名:Camaro
雪佛蘭卡馬洛曾在電影《變形金剛》中以大黃蜂身份風靡全球。它的原型車馬洛卡概念車2006年由一群年齡在27-35歲的年輕設計師完成。其設計風格是在復古的外形基礎上,借鑑了不少雪佛蘭考維特的造型元素,並揉合了經典美國式設計和現代汽車元素的眾多特點。整體車身線形偏向楔型,稜角異常分明,延續的美式風格顯而易見,這與歐洲跑車更趨流線形的設計走向有著鮮明區別。
卡馬洛敞篷版概念車以卡馬洛概念車為基礎,長寬高分別為4730毫米、2022毫米和1344毫米,擋風玻璃換上金屬包邊。來自V8發動機的強勁扭矩通過手動變速箱傳到後輪。卡馬洛採用麥弗遜前懸掛、多連桿後懸掛和四輪碟式制動,環狀前大燈、LED尾燈、賽車式加油孔、考維特Z06式樣的發動機蓋進氣口以及帶有魚鰓的後翼子板。
全新卡馬洛敞篷版將提供與雙門轎跑車款相同的動力組合,基本款車型將搭載排氣量3.6升的V6發動機,配備缸內直噴技術和VVT可變汽門正時系統,能夠提供312匹最大馬力。SS車型則採用北美肌肉車最常見的V8發動機,排量6.2升,可提供426匹最大馬力。變速箱方面,敞篷版將標配六速手動變速系統,而六速自動變速箱則為選裝。
基本款卡馬洛敞篷版的建議售價為3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0萬元,預計在2011年2月進入北美展廳。

歷史車型介紹

第一代

1967-1970
20世紀六十年代,雪佛蘭不惜代價設計出Camaro為了在比賽中擊敗當時其最大的競爭對手——福特。1966年9月26日發布的1967年款的Camaro是以雪佛蘭Nova為原型而設計的。然而,Camaro是以重新改進過的68年款Nova為原型,比67年款的Nova要粗獷的多。
圖為1967款第一代雪佛蘭Camaro外觀圖片圖為1968款第一代雪佛蘭Camaro外觀圖片
Camaro的基礎設計是從風擋玻璃到後防火牆採用了單片式車身架構,以一個單獨的鋼管副車架來支撐所有車前部的部件。雙擺臂組成了前獨立懸掛系統,而固定的後軸則被半橢圓的鋼板彈簧懸掛起來。作為現代汽車標準配置的典型,它的剎車是通過四個剎車鼓,轉向較慢並且是手動的。雪佛蘭厚重的230立方英寸直六引擎正常運轉的時候,可以通過三速手動變速箱產生140匹馬力。
售價2,466美元的67年款Camaro雙門運動跑車體型修長且具有衝擊力,如同敞篷車一樣。可以通過選擇被命名為RS和SS的單獨套件或者組合套件提升外觀效果。
消費者可以選擇更大的,能夠產生155馬力的250英寸六缸引擎,或是可產生210馬力的327立方英寸的V8引擎,由一個雙腔化油器做驅動。同樣的V8引擎如果配有一個四腔化油器和更高壓縮比,就可以產生275馬力。又或者是396立方英寸的大缸V8的325馬和375馬的兩個型號。那些引擎可以配合傳動比或大或小的三速或者四速手動變速箱,或者配合兩種自動變速箱中的一種:遲鈍的兩速Powerglide變速箱或者出色的3速Turbobydramatic變速箱
RallySport(RS)的外觀套件配有豪華的內部裝飾和隱藏頭燈,而高性能的SuperSport(SS)套件有它自己獨特的裝飾(包括有模擬通風口的半球形車蓬,車的前端和傳統的SS車標上都環繞著“大黃蜂”線條):結實的懸掛系統和14英寸的輪子上大型的D70系列輪胎。另外,SS-350的模型也配置了新的350立方英寸的295馬力小缸V8引擎---即雪佛蘭第一輛350。也可以同時購買RallySport和SuperSport兩種套件方案來裝飾出最奢華的,同時具備兩者特點的RS/SS型Camaro。它是一種RS/SS型的敞蓬車,由396引擎推動,並且在1967年Indianapolis500賽事中承擔開路車的重任。
具有賽車性能的Z/28基本上在Camaro的正規生產線之外。Z/28於1966年12月引進,由外觀高壓302V8引擎提供動力。此引擎與裝備有327大口徑缸的283引擎的短行程曲柄搭配進行排放。290的馬力加上出色的加速性能,這個Radical動力裝置配備了更加具有衝擊力的懸掛系統。
在CarLife雜誌的測試中一輛SS-350以89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在15.8秒內跑完了1/4英里的路程。MotorTrend報導說SS-350以9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在15.4秒內跑完了同樣的路程。
隨著"AstroVentilation"的出現,通用汽車的1968Camaro取消了側通風視窗的設計,並且增加了符合全國統一標準的邊燈和改良的汽車格柵。從機械方面講,最大的改動就是採用了交叉排列的後避震裝置(分別在後車軸的前後),用來緩衝猛烈加速時車輪產生的劇烈跳動。
1969年款Camaro裝備了新的擋板,車門外板,後側板,格柵和尾燈。這些設計讓它看起來比較適合大眾,不會顯得太奢華。重新設計過的儀錶板和舒適的車座,更加適合乘坐。但是也就是這些普通的性能設備讓1969年成為Camaro的最佳年度。
1969款第一代
新的低性能200馬307小缸引擎(283缸中的327曲柄)強化了低性能的327引擎,而新的255馬350引擎則取代了性能較好的327引擎。雪佛蘭推出了第二款Camaro作為Indianapolis500賽事的開路車,並且向大眾消費者提供了具有橙色條紋和橙色犬牙花紋設計的RS/SS敞篷車複製車型(開路車裝備的是396引擎,而大多數複製車型是350s)。另外,兩款RadicalCamaro車也投入量產,但是因為COPO9560和9561的限制,數量極其有限。
COPO9561是一款入門級的Camaro運動雙門車,裝備有425馬的全鐵大缸427引擎。大多數的1,015COPO9561s被運送到賓夕法尼亞的雪佛蘭Yenko,轉變成可供經銷商銷售的Camaro汽車。更罕見的是裝備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全鋁ZL-1427引擎的COPO9560可以產生425馬的動力。只有69部具有ZL-1引擎的車輛投入生產,由於此引擎的罕見和巨大輸出功率以及重量相對較輕的特性,至今人們仍然認為這些Camaro汽車是速度最快,最有價值的。
1969車型的銷售一直持續到1969年冬天和1970年初期。

第二代

1970-1981
儘管第二代
1970——Camaro直到1970年2月份才上市,但是它在12年內一直投入量產。第二代Camaro變的更大,更重,也不再保留敞篷的設計了。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臨近,由於嚴格限制排放的規定出台和能源危機的出現,Camaro的馬力也逐漸變小。
新的Camaro汽車仍然是在Nova的基礎上設計的,保留了帶有前端副車架的單片車身,後車身的鋼板彈簧和懸掛系統前擺臂等設計。這些擺臂設計是最新的,轉向裝置也從後車身轉移到了前軸之前,而基本的機械零件都是大家熟知的。
大多數的引擎也都是常見的,Camaro的基礎引擎是155馬的250六速引擎,另外也有200馬的307引擎--V8系列中的最低版本。250馬的雙腔350引擎代替了327。購買SS套件和350引擎可以同時獲得四腔化油器和額外壓縮來達到300馬的水平。此外,SS買家可以花更多的錢購買到350或者375馬的396大缸V8引擎。
在這之前,Camaro可以裝備RallySport或者SuperSport設備,也可以同時裝備兩種不同套件。RallySport套件包含獨特的前端外觀,即分離的前保險槓和橡皮環繞的中央格柵腔。SS套件仍然包括重型懸掛系統和“SS”的標誌。
1970——Camaro系列中的明星仍然是Z/28,由360馬高壓縮“LT-1”350引擎發動。與第一批Z/28S車型使用的高提速的302引擎不同,LT-1在日常駕駛中顯得比較溫和,加速性能良好,而且也配備有自動變速器。CarandDriver的試駕中'70——Z/28在5.8秒內提速至60英里每小時,並以100.3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在14.2秒內完成了1/4的路程。
LT-1的輝煌持續了一年。隨著限制排放的規定更加嚴格,通用公司在1971年款放棄了壓縮比,引擎在標示出總額定功率的同時也顯示淨額定功率(到72款就只有淨額定功率的顯示了)。250六速引擎的額定功率從總155馬力下降到淨110馬力。LT-1則下降了30馬力,總額定功率下降後為330馬,淨額定功率為275馬。另外,'71在'70——款的設計上幾乎沒做改變,但高背座位是新的,Z/28上的阻流板變成了較大的三件一套的零件。
1975年款第二代
1972款的Camaro在EngineBay時代產生了巨大變化。LT-1隻能輸出255馬(淨)的動力,最強勁的大缸(仍然稱做396,其實是402)也只能輸出240淨馬力。
1973年這些保險槓的設計做了小的改動,馬力值仍然在降低。基礎的六速引擎只能輸出不足100的淨馬力,L82隻有245馬力。大缸已經不在選擇列表里了。代替SuperSport的是"Type-LT"Camaro,將大量的奢侈部件在一個外觀套件中捆綁銷售。
為了迎合新的保險槓相關規定,1974年Camaro重新設計,在車身前後都加上較厚的鋁製保險槓。唯一的格柵(RallySport的套件沒有)也變成了鏟型,尾燈也安裝到擋板內。但是在現有引擎和裝飾水平上沒有改變。
雪佛蘭在1975年將Z/28車型取消,並把引擎的選擇範圍縮小,只提供三種裝有催化淨化廢氣系統的引擎---包括105馬力的250六速引擎,145馬力的雙缸350V8引擎以及只有155馬力的四缸350V8引擎。
75款和74款不同的是增加了一扇後窗,並且可以收縮到車頂蓬板裡面。還增加了RallySport套件,包括雙色漆和一些條紋。
75款Camaro賣的特別好,所以1976年款的設計就幾乎沒有變化。尾燈之間的鋁製板被用於Type-LT,助力制動器標準化,巡航控制也成為備選套件。,雙缸350引擎停止生產,但四缸350引擎仍然只能產生165馬力。
1997年款Camaro出現,仍然沒做大的改動,但是在年中的時候,Z/28作為獨立車型重新歸來,主打操作和外觀上的優點。新Z/28的操作性能的確很好,儘管它的引擎是在其他Camaro系列中使用過的170馬的350四缸V8引擎(比76款高5馬力)。
圖為1977年款第二代camaro外觀圖片。
雪佛蘭敢於挑戰,在1978年推出的Camaro的軟塑膠下安裝了大型保險槓。共有五款車型可以提供(sportcoupe,RallySport,Type-LT,Type-LTRallySportandZ/28),半透明的T-top車頂成為了新的備選套件。Z/28的全音樂套件(包括前擋板通風口和模擬引擎蓋)由78款中改良的350V8引擎提供動力,但是仍然只能產生185的馬力。
儘管1979Camaro基本上是78款的複製品,但是卻是最受歡迎的一款。由於被稱做Berlinetta的新式車型的出現,Type-LT逐漸被淘汰,但是引擎沒有更換(Z/28的輸出功率降至175馬)。79款Camaro最本質的改變是安裝了新的儀錶板,增添了更多現代的儀表儀器和更好的控制器零件。雪佛蘭在1979年取得了282,571輛的驚人銷售量。
為了提高燃料經濟,雪佛蘭1980年款將Camaro所有的引擎系列打亂。新的115馬229V6引擎(基本上是去掉兩個汽缸的小缸V8引擎)--加州的110馬231V6引擎取代了古老的直列六缸引擎。新的267雙腔小缸V8引擎首次亮相,但只能輸出120馬力。Z/28的350引擎輸出功率增加到190馬力。在加州,消費者只能買到搭載有155馬力的305V8引擎,同時配有符合國家標準的三速自動變速箱。陷入能源危機之後,Camaro銷量大幅度下降,在1980年僅售出152,005輛。
第二代Camaro汽車的平台一直沿用到1981年。隨著新的引擎控制電腦的出現,50個州的所有引擎都必須進行認證,而Z/28的350引擎功率下降到175馬力。RallySport套件再次取消,91款Camaro生產線包含三款設計良好的車型:basesportcoupe,Berlinetta和Z/28。 

第三代

1981-1993
第三代Camaro
汽車是第一批沒有前副車架和鋼板彈簧後懸掛系統的。汽車的前端是由改良的(麥弗遜式)燭式獨立懸架支撐,後端則依靠轉矩臂和螺鏇彈簧支撐。這一批Camaro也是第一批有出廠燃料噴射系統,四速自動變速箱,五速自動變速箱,四汽缸引擎,16英寸車輪和倉門式後背的汽車。1982年1月,Camaro是自1967年以來第一次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而且車身也有略微縮小。
是1982年款汽車的引擎選擇不是特別引人關注。基礎運動汽車搭載的是通用90馬力2.5升“IronDuck”4引擎,它可以改裝成112馬2.8升V6引擎(Berlinetta的基礎引擎)或者四腔化油器5.0升(305立方英寸)小缸V8,輸出功率為145馬。V8是Z28的基礎動力裝置。消費者可以選擇Z28"單點噴射"系統,輸出功率為165馬力。化油器V8引擎可以同時裝備三速自動變速或者四速手動變速設備,但噴射式引擎只能自動變速。
一款Camaro汽車在1982年再次成為Indianapolis500賽事的開路車,銀色和藍色的車型是82年中最有吸引力的。然而,有T-top車頂的Z28在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中使用的是高度改良的350(5.7升)V8引擎,消費者是買不到的。
直到1983年,Camaro這三款車的外型一直沒有太大改變。但是Z28裝備了新的動力吸振器,引進的是L69引擎套件。5.0升的L69“H.O.”V8引擎裝備的是Corvette-spec的凸輪軸,改良的排氣裝置和四腔化油器,輸出功率為190馬力,支持五速手動變速箱。
1984年,Z28更多的使用L69系統,四速“700R4”自動變速也套用於大多數Camaro汽車。數位技術當然是很好的,所以Berlinetta就也新推出了funkadelic數碼儀錶板和高架控制台。
第三代Camaro汽車的飛躍是引進了Camaro的競爭者1985IROC-Z,它的名字來自於InternationalRaceofChampion(國際汽車錦標賽)。IROC配有16英寸五輻輪和獨特的圖形點綴。5.0升小缸V8引擎的化油器版可以買到了,但是更大的進步是可調節的進氣口噴油引擎的出現(TPI),可以輕鬆達到215馬力的輸出功率。但TPI引擎只支持四速自動變速箱(不論是IROC還是Z28)。
Z28系列中,sportcoupe和Berlinetta在1985年沒有改動,除了2.8升V6引擎的燃料噴射型,可以輸出135馬力。
1986年的Camaro汽車很容易就能認出,因為後艙蓋增加了第三剎車燈(CHMSL)。除此之外,還有新的非Z28排氣裝置和兩步噴漆系統。
1987年Camaro汽車重新運用大型引擎,比如舊的350(5.7升)V8引擎。搭配TPI系統,5.7引擎能夠輸出功率達到225馬---在Camaro13年的歷史中是最高記錄,而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TPI5.7隻支持四速自動變速箱,而TPI5.0可以支持五速手動變速箱。
另一個好訊息是Camaro敞篷車的回歸---第一輛Camaro敞篷車出現在1969年---和四汽缸引擎被淘汰。高輸出的5.0升V8引擎消失,新165馬力5.0升V8引擎變成了標準的Z28引擎。Berlinetta也從87年Camaro的產品線上消失了(被LT套件取代)。帶阻流板的所有Camaro汽車上的第三剎車燈也不見了。第三剎車燈被安裝在阻流板內部。雪佛蘭還統一所有Camaro汽車的阻流板標準,以簡化所有1988年款汽車的生產。
所以第三剎車燈最終在1988年款Camaro汽車上消失,Z28也一樣。自從雪佛蘭創立IROC這個名字,所有高性能的88款Camaro都變成了IROC。同時,基礎的88款Camaro繼承了Z28優雅的15英寸五輻輪和Z28的低壁腳板。Z28的5.0升V8引擎在sportcoupe也是可選的,並且使用了單點噴射系統,可輸出170馬力。
最罕見和最複雜的88款Camaro是1LE賽車套件,包括5.0和5.7升TPI引擎。特大型盤式制動器,鋁製的驅動器以及精心調節的懸掛系統,1LE的設計主要用於參加汽車比賽。
舊款的RS(但不是RallySport)在1989年再次出現,看起來跟85款的Z28極其相似,RS基本上是SportCoupe的套件升級版。它配置的發動機是V6或者是單點噴射的5.0升V8引擎。5.7TPIV8引擎號稱有240馬的輸出功率,而能分辨出89款IROC和之前不同之處的唯一方法就是點火鑰匙和內嵌的鑰匙防盜系統。
1990年V6引擎從2.8升增加到3.1升,輸出功率在135到140馬力之間,而且所有汽車在駕駛員座位裝備了安全氣袋。
雪佛蘭在1990年春天重新引進了Z28的設計概念,並且在1991年啟動量產。91款Z28裝備了高架後翼子板,新的車身覆層,虛擬引擎罩和五輻輪,但它仍然是一款IROC,而現在最強的引擎是245馬力5.7升TPIV8引擎。所有其他91款Camaro都是從90款改良的,具有更好的地面效應和虛擬的進氣口。
Camaro1991年引進了B4C。基本上B4C就是Z28加上RS徽章,再裝備上ILE所有的先進設備。B4C的產量比較小。
1993年全新Camaro出現,而1992年的車型在91年款上沒做多大改變。較大的變化是都在儀錶板上加上了25周年紀念徽章。另外,價值175美元的“繼承套件”也同時提供給92款的Camaro汽車。

第四代

1993-2009
儘管1993年的第四代Camaro汽車是重新設計的,但卻不是全新的。板衝壓和後端懸掛系統跟第三代Camaro雷同,但塑膠前擋板,短臂/長臂的前端懸掛系統,小齒輪轉向系統和圓滑的輪廓都是新設計的。
93款Camaro系列分為兩類:一種是基本的運動汽車,裝備的是160馬3.4升通用V6引擎,另一種是Corvette5.7升LT1小缸V8引擎,至少有275馬力。敞篷車的設計再次消失。
黑色車頂的93年款Z28非常出色。LT1肯定是最強勁的小缸引擎。考慮到從總輸出功率到淨輸出功率的轉變,LT-1可能比想像中更出色。LT1支持四速自動變塑箱,或者六速手動變速箱和16英寸車輪和輪胎。四輪防鎖的盤式制動器也是標準型的。Z28售價剛開始低於17,000美元,性價比很高。最另人滿意的要屬93款的黑色Z28了,因為它是那年Indy500的開路車。和82款的汽車相比,這些量產車和真的開路車大體相似,零件方面沒有太大變化。
Camaro敞篷車1994年又回到了汽車市場。94敞篷汽車在通用公司的St.Therese魁北克工廠量產,只是底盤比之前的敞篷車更堅韌。除非有人把自動變速箱打開,找到4L60電子控制系統,否則根本無法將94款Coupe和93款的區別開。
1995年的Z28有一些小的改變(支持四季輪胎和牽引力控制系統)。Camaro基礎車型加入了通用“3800”200馬力3.8升V6引擎作為備選套件。3800比3400更加強大,也更加精緻,直到1996年都是Camaro系列中唯一的V6引擎。
隨著3800成為標準動力裝置,1996款最差的Camaro汽車也比1984年最強的Camaro汽車要好。RS的標誌又出現在V6引擎上,作為阻流板和地面效應的套件。同時在Z28方面,V8引擎的輸出功率達到285馬力,SLPEngineering也重新使用SS標誌,通過加上引擎調節和17英寸五輻車輪,配備P345/40ZR17BFGoodrichCompT/A的輪胎。SS擁有305馬力的輸出功率,是Camaro自1971年以來第一次突破300馬力的記錄。
為了慶祝Camaro的30周年,雪佛蘭1997年推出了一款帶有橙色條紋和橙色犬牙紋的白色Z28。因此,所有車型都出現了新的三色尾燈,SLP也發布了一款330馬力CorvetteLT5.7升V8引擎啟動的CamaroZ28SS汽車。
第四代Camaro第一次在視覺上有比較大的改觀是在1998年,車前端出現了比較新穎的設計。真正的原因是C5Corvette的新時代全鋁小缸LS-1V8引擎被用於Z28汽車。5.7升LS-1是自從69款的ZL-1以來第一個用於Camaro的全鋁引擎,輸出功率達到305馬力。通用三月份也開始生產SS汽車,RAM-AIR進氣系統LS-1可以達到320的馬力。
1999年的Camaro增加了V6電子節流控制系統,新的油量監視器和限滑差速器。2000年的Camaro和99年相比大同小異,除了轉向盤中的集成無線控制器,和車身顏色一致的側視鏡,一些新的內部構造加上可選的12-disc光碟播放器。
2001年Camaro的變化是重新設計的16英寸的車輪,新的噴漆顏色以及Z28中不變的310馬力的LS-1引擎。
Camaro從六月份開始,基本沒做大的改動。Z28配置了新的動力轉向裝置冷卻器,改良的音響系統。V6敞篷車也裝備了標準的自動變速箱。

第五代

2009-
2006年1月9日,在2006年北美國際車展上,通用發布了第五代Camaro的概念車。而2007年1月6日開幕的2007年北美車展上則發布了第五代Camaro的敞篷版概念車。在2006年8月5日,通用公司宣布第五代Camaro將於2009年投入量產。它的競爭對手明顯是福特野馬(Mustang)。
雪佛蘭於2008年7月21日(台北時間7月22日)發布了其量產版2010款Camaro。在中國的官方命名為——科邁羅。這是一款靈感源於傳統的21世紀跑車,將漂亮的外形與出色的性能融於一身,並將先進的技術與令人驚訝的燃料效率融於一身——其中包括26mpg的預估公路燃料經濟性。該車的銷售將於09年一季度正式拉開帷幕。
基於通用新的全球性的後輪驅動結構打造,這款Camaro將擁有搭載V6發動機的LS與LT車型,還有搭載V8發動機的SS車型。所有的車型和動力傳動系都將配備節油的6速變速箱。
第五代Camaro是一款具有懷舊風格的雙門轎車,裝有馬力強勁的V型8缸引擎,那聲音仿佛將我們帶回了汽車之城底特律的輝煌時期。這款動力十足的Camaro概念車是69年款的改進版,所有細小的設計上的變化讓它看起來非常新潮。汽車的內部構造引人注目,而且十分尊重原創,細緻入微到通用獨有的安全帶徽章和雙儀錶板的設計。
雪佛蘭Camaro車身長186.2英寸,車輪軸距為110.5英寸。前後輪圈型號分別為21S和22S,分別裝備有monster前275/30和後305/30輪胎,足以勝任來自LS26.0升V8引擎通過一台六速手動變速箱輸出的400馬力動力。展示車使用了全獨立懸掛底盤。如果投入量產,它將使用與澳大利亞霍頓共同開發的ZetaLite的架構。內部人士說,售價為20,000美元的量產型號可以裝備V-8引擎(LS2可以裝在更昂貴一些的型號上)。真正的車是用小些的輪轂,但是輪胎的全徑不會有太大變化。通用負責產品研發的副總裁czarBobLutz毫不掩飾他對Camaro的喜愛,並且在展示台上開玩笑說:“我要做的就是要勸服這個人,讓他自己掏腰包去買Camaro。”——“這個人”指的就是通用的CEORickWagoner。
《變形金剛》里的大黃蜂從一輛1974年的老款雪佛蘭Camaro變換為Camaro概念車,在變身的一剎那,相信很多的觀眾都為之驚嘆。一輛極富時代氣息,同時具備威猛身形的Camaro展現在眼前,禁不住要上感受一番,不過作為僅有一輛的概念車,也只能看著的主人公駕馭這款全新的概念車。
第五代雪佛蘭科邁羅(ChevroletCamaro)是通用雪佛蘭於2009年推出的一款小馬車,採用Zeta底盤其概念車在2006和2007相繼發表,也在變形金剛中出現及擔任大黃蜂的變形,以及美國電視系列劇檀島警騎2.0主角的愛車。最後量產版也極像概念車,售價約3萬美金。其實第五代科邁羅不是肌肉車,是小馬車。

操控性能

為了獲得更好的操控品質,第五代Camaro首次裝備了前後獨立懸掛,這一代號為“ZETA”的平台是通用集團最新一代的後驅平台,主要研發工作由澳洲霍頓主導完成。從08年投產之日起,第五代Camaro的生產工作由設在加拿大Oshawa的通用工廠完成,為了“ZETA”平台所新購入的生產設備可以保證五代Camaro通過柔性化的生產工序按照客戶訂單來排產製造,但可以肯定的是五代Camaro再也不會出現像四代車型那樣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瘋狂生產了。Camaro的頂級車型配有一台6.2L升V8全鋁發動機,產品代號LS3,這款V8引擎也同樣裝備在克爾維特(參數配置圖庫)家族的高性能跑車上。V8的LS3採用了雙頂置凸輪軸單槓16氣門結構,最大功率可達315KW,而峰值扭矩更是可以達到驚人的570N.m,而LS3相匹配的6速手動變速器經過特殊調校後,可以配合引擎任何轉速下發揮出全部的動力性能。由於沒有合適的自動變速器可以用來匹配LS3驚人的扭矩,五代Camaro配有V8引擎的自動變速擋車型採用的是另一款性能稍遜的L99V8引擎,即便如此L99的引擎扭矩也達到了556N.m,而功率可以達到296kw。與其匹配的是帶有換檔撥片的六前速手自一體變速器,在需要時駕駛者可以通過方向盤上裝備的換檔撥片將變速箱切換進手動模式,以調動出引擎的最佳動力輸出。
此次試駕的便是裝備有L99引擎與6速手自一體變速器的Camaro6.2V81SS車型,強悍的動力僅用4.9秒鐘就可以將Camaro從靜止拉拽到100Km/h,在電子限速的下,第五代Camaro的最高車速鎖定在250Km/h。怠速與勻速巡航時,第五代Camaro的車內非常安靜,這是美式所特有的調校偏好,此時如果在車外,你會聽到Camaro的尾喉傳來低沉不規則的呻吟,伴隨著幾聲暴音,仿佛是一匹急待出欄的賽馬。而當進入全油門狀態後,V8引擎澎湃而驚人的扭矩會瞬間傳遞出來,6速自動變速器竭盡全力的抗衡556N.m的絕大扭矩。隨著轉速的陡然升高,悅耳的聲浪會傳入車內,這種略帶金屬質感的混音,要比增壓引擎的哨聲和V6引擎克制的低鳴更討人歡心。電子穩定與牽引力控制系統會在加速的初段遏制動力輸出的突然性,車主可以通過按鈕逐級關閉電子主動安全系統。
我很喜歡長按數秒後,徹底關閉電子穩定與牽引力控制系統後,Camaro所表現出的野性與不羈。但是由於車身自重較大,這種提速的快感並沒有我所期望的那么直接。可是對於一般駕駛者來說電子主動安全系統的稱職表現會幫助你降伏這頭狂躁的野獸,比起我以前所接觸的那些美式車輛,Camaro的電子穩定系統介入的時機與幅度都很合適,不會因為過於唐突而破壞原有的意圖。同時,當Camaro的車速超過60Km/h後,被關閉的電子主動安全系統又會自動啟動,以保護車內乘員的安全。
對於一款4.9秒跑百的跑車來說,Camaro的加速過程並不殘暴,反而非常線性,在初段的克制之後,強有力的動力輸出會在轉速超過3000rpm後瞬間爆發出來,這或許是由於初段的可以調校與牽引力控制系統對動力輸出的遏制。所以在電子穩定系統全開的狀態下,Camaro大油門起步,即使響胎也不會感覺到車頭與車尾的晃動,輪胎在短暫的空轉後,便會將動力線性的傳導至車輪上。這種線性而有力的加速會一直伴隨Camaro的車速超過200km/h,恐怕對於多數美國用戶來說,有力的加速與充沛的動力儲備已經足以讓他們下定決心買下惹眼的Camaro了。SS級別以上的車型標配BREMBO的四活塞剎車系統,是大塊頭收住腳步的重要保障,高速時和低速時剎車行程與效果都很理想,連續使用後的衰減也不明顯。 

參數配置

車型:2012款3.6LV6自動傳奇性能版、2012款3.6LV6自動變形金剛限量版
基本信息
排量(L) 3.6 3.6
變速箱 6擋手自一體 6擋手自一體
市區工況油耗(L/100km) 16.20 16.20
市郊工況油耗(L/100km) 8.60 8.60
綜合工況油耗(L/100km) 11.30 11.30
易車實測0-100公里加速時間(s) 6.30 6.30
最高車速(km/h) 250 250
乘員人數(含司機)(個) 4 4
車體
車身顏色 布魯斯藍,蜂黃,天梭銀,鎢金黑,星條紅布魯斯藍,蜂黃,天梭銀,鎢金黑,星條紅
車長(mm) 4837 4837
車寬(mm) 1917 1917
車高(mm) 1362 1362
軸距(mm) 2852 2852
前輪距(mm) 1618 1618
後輪距(mm) 1628 1628
整備質量(kg) 1739 1739
滿載質量(kg) 2200 2200
行李廂容積(L) 320 320
行李廂蓋開合方式 手動 手動
行李廂打開方式 上掀 上掀
車門數(個) 2 2
車頂型式 硬頂 硬頂
車篷型式 硬頂 硬頂
運動包圍 ● ●
發動機
發動機位置 前置 前置
發動機型號 LLTLLT
排量(L) 3.6 3.6
排量(mL) 3564 3564
進氣形式 自然吸氣 自然吸氣
氣缸排列型式 V型 V型
汽缸數(個) 6 6
每缸氣門數(個) 4 4
氣門結構 雙頂置凸輪(DOHC) 雙頂置凸輪(DOHC)
壓縮比 11.30 11.30
最大馬力(Ps) 328 328
最大功率(kW) 241 241
最大功率轉速(rpm) 6800 6800
最大扭矩(Nm) 377 377
最大扭矩轉速(rpm) 4800 4800
特有技術 VVTVVT
燃料類型 汽油 汽油
供油方式 直噴 直噴
燃油箱容積(L) 71 71
缸蓋材料 鋁合金 鋁合金
缸體材料 鋁合金 鋁合金
環保標準 歐4 歐4
變速箱
變速箱 6擋手自一體 6擋手自一體
換擋撥片 ● ●
底盤制動
車體結構 承載式 承載式
最小轉彎半徑(m) 5.80 5.80
轉向助力 電子液壓 電子液壓
前制動類型 通風盤 通風盤
後制動類型 通風盤 通風盤
駐車制動類型 手剎 手剎
驅動方式 後輪驅動 後輪驅動
空氣懸掛 - -
可調懸掛 - -
前懸掛類型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後懸掛類型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安全配置
駕駛位安全氣囊 ● ●
副駕駛位安全氣囊 ● ●
前排側安全氣囊 ● ●
前排頭部氣囊(氣簾) ● ●
膝部氣囊 - -
後排側安全氣囊 - -
後排頭部氣囊(氣簾) ● ●
安全帶未系提示 ● ●
安全帶限力功能 ● ●
安全帶預收緊功能 ● ●
前安全帶調節 高度可調 高度可調
後排安全帶 ● ●
後排中間三點式安全帶 ● ●
電子限速 ● ●
胎壓監測裝置 ● ●
零壓續行(零胎壓繼續行駛) - -
車內中控鎖 ● ●
中控門鎖 ● ●
兒童鎖 ● ●
遙控鑰匙 ● ●
無鑰匙啟動系統 - -
發動機電子防盜 ● ●
車輪
前輪胎規格 245/45R20 245/45R20
後輪胎規格 275/40R20 275/40R20
前輪轂規格 20英寸 20英寸
後輪轂規格 20英寸 20英寸
備胎類型 - -
輪轂材料 鋁合金 鋁合金
行車輔助
剎車防抱死(ABS) ● ●
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EBD) ● ●
剎車輔助(EBA/BAS/BA/EVA等) ● ●
牽引力控制(ASR/TCS/TRC/ATC等) ● ●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ESP) ● ●
隨速助力轉向調節(EPS) ● ●
自動駐車 - -
上坡輔助 - -
陡坡緩降 - -
倒車雷達(車後) ● ●
倒車影像 ● ●
全景攝像頭 - -
定速巡航 ● ●
自適應巡航 - -
GPS導航系統 - -
人機互動系統 - -
自動泊車入位 - -
主動剎車/主動安全系統 - -
整體主動轉向系統 - -
夜視系統 - -
盲點檢測 - -
門窗/後視鏡
電動車窗 前電動窗 前電動窗
電動窗防夾功能 - -
天窗開合方式 電動 電動
天窗型式 單天窗 單天窗
後窗遮陽簾 - -
後排側遮陽簾 - -
後雨刷器 - -
感應雨刷 - -
電動吸合門 - -
行李廂電動吸合門 - -
外後視鏡記憶功能 - -
外後視鏡加熱功能 ● ●
外後視鏡電動摺疊功能 - -
外後視鏡電動調節 ● ●
內後視鏡防眩目功能 ● ●
遮陽板化妝鏡 ● ●
燈光
前照燈類型 鹵素 鹵素
前大燈自動開閉 ● ●
前照燈自動清洗功能 - -
前大燈隨動轉向 - -
前照燈照射範圍調整 - -
前霧燈 ● ●
車廂前閱讀燈 ● ●
車內氛圍燈 - -
日間行車燈 - -
高位(第三)制動燈 ● ●
轉向頭燈(輔助燈) - -
側轉向燈 車身側面 車身側面
內部配置
方向盤前後調節 ● ●
方向盤上下調節 ● ●
方向盤表面材料 真皮/皮革 真皮/皮革
多功能方向盤 ● ●
行車電腦顯示屏 ● ●
HUD抬頭數字顯示 ● ●
內飾顏色 黑色黑色
後排杯架 - -
車內電源電壓 12V 12V
座椅
運動座椅 ● ●
座椅材料 真皮 真皮
駕駛座座椅調節方式 電動 電動
駕駛座座椅調節方向 6 6
副駕駛座椅調節方式 電動 電動
副駕駛座椅調節方向 6 6
駕駛座腰部支撐調節 - -
駕駛座肩部支撐調節 - -
前座椅頭枕調節 高度 高度
後排座位放倒比例 整體放倒 整體放倒
前座中央扶手 ● ●
后座中央扶手 - -
座椅通風 - -
座椅加熱 前排座椅 前排座椅
座椅按摩功能 - -
電動座椅記憶 - -
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 ●
第三排座椅 - -
娛樂通訊
車載電話 ● ●
藍牙系統 ● ●
外接音源接口 AUX,USB,iPod AUX,USB,iPod
內置硬碟 - -
車載電視 - -
揚聲器數量 8 8
DVD - -
CD 1碟 1碟
中控台液晶屏 - -
後排液晶屏 - -
空調/冰櫃
空調控制方式 手動 手動
溫度分區控制 - -
後排獨立空調 - -
後排出風口 - -
空氣調節/花粉過濾 - -
車載冰櫃 - -
易車測試參
加速時間(0—100km/h)(s) 6.30 6.30
制動距離(100—0km/h)(m) 37.54 37.54
18米繞樁速度(km/h) 64.66 64.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