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游六橋記

雨後游六橋記

這是一篇游賞西湖的小文,快樂和青春、解脫和自由讓人們回到了真正的自然狀態。最後,一路放歌,隨小舟而歸,完成了這次與西湖的愉快交流。在自然中解放自己,在自然中重新認識自己,這就是本文的意韻所在。

​作者介紹

雨後游六橋記雨後游六橋記

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遊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遊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文學觀點上主張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

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舉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鄉後曾問學李贄,引以為師,自此頗受李贄思想影響。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進士。不仕,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選為吳縣令,饒有政績。不久解官去,遊覽江南名勝。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一年後又辭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潛學著文,並作廬山、桃源之游。

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入京補儀曹主事,不久又辭去。

兩年後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轉考功員外郎,奏立"歲終考察群吏法",其後成為定製。

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遷稽勛郎中,赴秦中典試。事畢請假歸里,定居沙市。留後世《袁宏道文集》。與他的兄弟並稱"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

基本內容

雨後游六橋記

袁宏道

【作者介紹】

(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中道二弟,袁宗道二哥。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寒食後雨,予曰此雨為西湖洗紅,當急與桃花作別,勿滯也。午霽,偕諸友至第三橋,落花積地寸余,遊人少,翻以為快。忽騎者白紈而過,光晃衣,鮮麗倍常,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少倦,臥地上飲,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為樂。偶艇子出花間,呼之,乃寺僧載茶來者。各啜一杯,蕩舟浩歌而返。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袁宏道集箋校》

【注釋】

六橋:在杭州西湖中的蘇堤上。北宋元祐年間,蘇軾知杭州時疏浚西湖,堆泥築堤。堤由南至北橫貫西湖,分西湖為內外兩湖。堤上建橋六座,夾道雜植花柳,成為西湖一景。後人稱此堤為蘇堤。袁宏道:(1578-1615),字中郎,號石公,明朝湖北公安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令,國子監助教,考功員外郎等職。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文派的首領,論文反對復古主義,主張"獨抒性靈",創作上以小品文著稱,風格流麗清新,不拘格套,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稱 "三袁"。寒食:節名,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內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做寒食。洗紅:洗去紅妝,這裡比喻雨摧落花。滯:延留,耽擱。霽(jì季):雨後轉睛。忽騎者白紈而過:忽見穿白綢衫的人騎馬馳過。光晃衣:綢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白其內者:穿著白色內衣的人。去表:脫去外套。以面受花:用臉頰來承接樹上掉下的落花。多者浮:臉上落花多的人飲酒。浮,飲酒。少者歌:臉上落花少的人罰唱歌。啜(chuò綽):喝。

【提示】

這是一篇游賞西湖的小文。它的特點在於:放任灑脫、徹底坦露自我的行為跟西湖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致融合為一個整體。由於春景的感染,人們卸去了往日的莊重、矜持,露出自然本相。看到有人穿白綢衣馳過,大家便一起脫去外衫,露出白內衣來,令光潔的白色與遍地紅花相映襯。疲倦了,隨意躺在落花上,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注目。這還不夠,還要想出遊戲規則來,以臉面盛花,落花多的浮一杯酒,少的則罰唱曲。這是"正人君子"不會幹的。快樂和青春、解脫和自由讓人們回到了真正的自然狀態。最後,一路放歌,隨小舟而歸,完成了這次與西湖的愉快交流。

在自然中解放自己,在自然中重新認識自己,這就是本文的意韻所在。

作者介紹: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萬曆十六年(1588)中舉人。次年,拜著名文學家、文藝評論家李贄為師,深受其影響。萬曆二十年中進士,此後,反覆地做官又棄官,多方遊歷,著書立說。萬曆三十七年,遷稽勛郎中,赴秦中典試,事畢,請假歸里,定居沙市。

作品多寫閒情逸緻,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作品風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他的山水遊記很著名。明人張岱說:“古人記山水乎,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琅環文集·跋寓山注其二》)袁宏道文集最早刊本:明朝萬曆刊本。今人錢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箋校》。

【翻譯】

寒食節過後下了場雨,我說這場雨為將摧落西湖岸上的花,應當趕緊和那些桃花告別,不要耽誤。中午是雨停轉晴,我和幾個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橋,那裡的落花在地上堆積了一寸多,遊人很少,我們獨自遊玩感到很暢快。忽然有個人穿著白綢衫騎馬而過,衣服上的白光晃人的眼睛,異常鮮艷美麗,我的朋友們穿著白色內衣的人也跟著都把外套脫去。感到有點疲倦,我們坐臥在地上喝酒,用臉頰來承接落花,臉上落花多的人飲酒,臉上落花少的人被罰唱歌,作為娛樂。偶然發現有個小舟從花間盪出,喊過來,原來是寺里的僧人載著茶水來了。每人各自喝了一杯,我們乘舟唱著歌回去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