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碑

離騷碑

離騷碑是根據楚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碑》摹刻的碑文,採用毛澤東的魏體手抄本摹刻。

概況

《離騷碑》是楚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宏篇巨著。全詩共373句,
離騷碑
2490字。碑文字型選用毛澤東同志1913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魏體手抄的《離騷》全詩摹刻,字型道勁雋逸,詩書雙絕。

毛澤東與離騷碑

毛澤東與屈原都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對文學都有很高的造詣。
離騷碑(局部)
雖然兩人出生年代相距2230多年,但屈原及其作品對毛澤東卻有較深的影響。屈原強烈的愛國熱情,對光明和理想的追求精神,對青年毛澤東就產生了巨大吸引力。毛澤東既敬慕屈原其人,又崇尚屈原的作品。1913年春,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14年2月與一師合併)求學期間,主要閱讀了屈原的《離騷》等詩篇,在其共有47頁的筆記《講堂錄》中,從首頁至11頁,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將《離騷》、《九歌》全文抄錄,並在正文的“天頭”上,寫下了《離騷》各節的提要,同時,對許多詩句進行圈畫和註記。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詩篇中充分反映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屈原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和為實現“美政”而終身追求的
離騷碑(局部)
求索精神。這與毛澤東青年時代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是一致的。毛澤東進入中年後,將屈原的這種精神運用到幹部的教育上,激勵人們奮發有為,積極向上。1957年,新華社的吳冷西調到《人民日報》社工作時,毛澤東找他談話:“你到《人民日報》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準備遇到最壞情況,要有不怕撤職、不怕開除黨籍、
離騷碑(局部)
不怕老婆離婚、不怕坐牢、不怕殺頭的五不怕精神。有了這五不怕的準備,就敢於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了。”毛澤東列舉屈原、司馬遷為例說,“一個共產黨員要經得起受到錯誤處分,可能這樣對自己反而有益處。屈原放逐而後有《離騷》,司馬遷受到腐刑乃發憤著《史記》。”
將毛澤東親筆書寫的《離騷》刻成離騷碑,不僅表達了毛澤東對東湖的熱愛,而且,也襯托出東湖濃郁的楚文化。

有趣的署名

碑文左側最後的署名為“詠之”,怎么不是“潤之”呢?
署名“詠之”
說來,這裡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原來1913年春,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14年2月與一師合併)求學。
當時,毛澤東閱讀了屈原的《離騷》等詩篇,深深為之感動,於是,傾盡心血,用工整小楷工工整整書寫的《離騷》全文。
在最後署名的時候,由於當時他的筆名是“詠之”,使用“潤之”筆名是後來的事情。因此,署名是“詠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