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離岸深水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及裝備列為優先發展的主題項目。 項目介紹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離岸深水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及裝備列為優先發展的主題項目。 “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讓中國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設港口的實力。

項目背景

以往建設港口基本是圍繞碼頭岸線,在深水區建大泊位靠大船,淺水區建小泊位靠小船,即“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經過多年實踐,我國對此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築港技術,無論勘察設計研究和施工水平,均處國際領先。但我國適合建港的海岸線占總海岸線的比例並不高,部分省份甚至絕大多數海岸線不適合建設港口,而自然條件優良且適合建港的岸線絕大部分已被開發利用,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正面臨無處可建的困境。
通過開敞海域、島群或人工島建港等離岸深水港建設,是破解我國港口資源環境制約的有效手段之一。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離岸深水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及裝備列為優先發展的主題項目。

項目介紹

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離岸深水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及裝備列為優先發展的主題項目。交通部在協調多個科研機構意見後,確定由中國交建作為課題牽頭單位。
由此,交通部組織、中國交建牽頭,院士領銜,聯合行業內28家科研、設計、施工、建設單位的247名科技人員,開始了產、學、研、用聯合攻關。該項目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運工程最大的技術開發項目。

項目突破

突破內容

經過多年來的一系列攻關,“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取得原始創新成果3項、集成創新成果7項、引進消化再創新成果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成果納入《海港總體設計規範》等國家、行業標準規範。
在首次對軟黏土動力軟化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後,項目課題組揭示了軟黏土在波浪作用下的軟化機理,並提出了判別軟黏土動力軟化的標準。這是世界海上軟黏土地基結構設計理論的跨越。課題研究還將海洋“搬進”了實驗室,成功揭示了波浪作用下箱筒型基礎防波堤的位移特性、破壞模式及影響因素。
在此基礎上,他們研發了適用於深水港口建設的受力合理、便於施工、經濟性好的新型重力式複合結構。這種結構節省材料,可以在陸基大量預製,再到外海去拼裝,套用前景非常廣泛。
在外海建設港口,安全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船舶大型化了,航道水深了,過去在淺水航道設計中積累起來的傳統設計方法,在深水航道中還能不能繼續沿用?
對此,中交水規院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吳澎等,邀請全國有經驗的船長,在武漢理工大學的船舶操縱模擬實驗室里,前後開展了5000多組船舶模擬操縱試驗,確定了轉彎半徑、彎道加寬等設計參數與船舶航速的關係,保障了深水航道的設計選線,做到安全、合理、高效。
此外,專家們還研究了風暴潮對港口航道的安全影響,提出了風暴潮增水和波高的二維複合分布公式,為安全合理地設計碼頭提供了科學依據。

意義介紹

該項目基本上解決了我國港口適應船舶大型化的趨勢,大大提升了國家海洋工程建設的技術水平,將為國家加強海洋經濟、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生態的保護、海洋資源開發等,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讓中國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設港口的實力。”項目總負責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孫子宇說。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國內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洋山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設中全面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