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錄》

《集古錄》,中國現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即《集古錄跋尾》。共10卷,書成於宋嘉祐八年 (1063)。

《集古錄》

正文

作者歐陽修(1007~1072)是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全集》行世。歐陽修曾自稱“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集古錄》即歐陽修對家藏金石銘刻拓本所作題跋的匯集,收錄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 跋尾 400多篇。其中碑刻跋尾占絕大多數,銅器銘文僅20多篇。跋尾內容多偏重於史事評論,其目的在補正史傳之 闕謬,以傳後學。因跋尾是隨題隨錄,無一定次序,所以《集古錄》僅有卷帙次第而未按拓本時代先後排列。後世刻本對原書次序進行了調整,將拓本按時代先後加以排列,並且在每條標題之下,註明原來卷帙的次第。與《集古錄》並行的還有 《集古錄目》一書,是熙寧二年(1069)歐陽修命其子歐陽棐編錄的。由於《集古錄》只收錄 400多篇有題跋的拓本,大多數無跋尾的拓本未收錄在內。《 集古錄目》則包括了歐陽修家藏的金石拓本達 1000種之多,彌補這一缺憾。該書體例是僅列碑刻撰書人名姓氏、官位事實以及立碑年月,而不作任何考證評論。全書原編十卷,惜未能流傳至今。由於該書久佚,以致後世有人誤以《集古錄目》與《集古錄》同為一書。幸而在宋人陳思的《寶刻叢編》中,保存了大量《集古錄目》的內容。清人黃本驥根據吳榮光所藏舊抄本《寶刻叢編》,摘抄出《集古錄目》佚文500多則;按立碑時代年月重輯為《集古錄目》五卷,收入《 三長物齋叢書》中,遂使 《集古錄目》重行於世。《集古錄》與《集古錄目》版本較多,通行本以《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較為易得。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