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

隴山

隴山,古代“隴”與“壟”相通,指的是田埂,古代人們看到橫亘於關中平原西部的山脈如同田埂一樣,就把它們稱之為隴山。又名“大隴山”、“六盤山”、“鹿盤山”、“鹿攀山”等,地處寧夏和甘肅南部、陝西西部,位於西安、銀川、蘭州三省會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帶中心。主峰在寧夏固原、隆德兩縣境內,海拔2928米。山體大致為南北走向,長約240公里,是陝北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曲折險峻。古代盤道六重始達山頂,故今名“六盤山”。山的東南垂有老龍潭勝跡,為涇水源頭之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隴山隴山
隴山又名“大隴山”、“六盤山”、“鹿盤山”、“鹿攀山”等,地處寧夏和甘肅南部、陝西西部,位於西安銀川蘭州三省會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帶中心。主峰在寧夏固原、隆德兩縣境內,海拔2928米。山體大致為南北走向,長約240公里,是陝北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曲折險峻。古代盤道六重始達山頂,故今名“六盤山”。山的東南垂有老龍潭勝跡,為涇水源頭之一。

景區特色

北部以久負盛名的須彌山石窟為中心包括西吉火石寨以丹霞地貌構成的雲台山、掃竹嶺景區,將台堡、單家集等紅軍長征遺蹟及海原南華山牧場風光,集文物古蹟、自然奇觀與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六盤山是回族聚居區,穆斯林獨特的民族風情更為旅遊增添了一道風景線,使六盤山成為一座天然博物館和民俗風情園。

文化歷史

隴山隴山
這裡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是歷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鎮,也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遺存具有“古”、“貴”、“多”的特點。南部被譽為黃土高原上一顆綠色明珠的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西北地區重要水源涵養林基地和自治區風景名勝區。中部以固原博物館為中心的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構成的文化旅遊區。
東漢建武二年(26),赤眉義軍引兵欲西上隴。時隗囂據天水,遣部將楊廣迎擊,破之。建武六年(30),漢光武帝派遣耿弇、蓋延等七將軍,從隴道伐蜀,隗囂發兵反漢,使部將王元據隴坻,伐木塞道,諸將與隗囂戰,大敗,各引兵下隴。建武八年(32),來歙襲取略陽,隗囂使王元拒隴坻,行巡守番須口,王孟塞雞頭道,牛邯軍瓦亭。以上數處,皆隴道要口也。囂悉眾圍略陽,不克。帝尋部分諸將,數道上隴,略陽圍解。永和五年(140),於扶風、漢陽築隴道塢三百所,置屯兵以備羌亂。既而羌入武都,燒隴關隴關,即大震關。永初以後,群羌擾亂,屢斷隴道,窺三輔。
東晉義熙八年(412),後秦高祖姚興分遣諸軍擊楊盛於仇池,興自雍赴之,與諸將會於隴口即隴關之口。
北魏正光五年(524),莫折念生在秦州發動關隴起義。李苗言:隴賊猖狂,利於疾戰。如令隴東不守,軍敗散時元志將兵軍,則兩秦遂強謂秦州及南秦州也。見上沿革。時南秦州民張長命等,亦據城應賊。故云兩秦,三輔危弱,國之右臂,於斯廢矣。未幾,念生遣其弟天生將兵下隴,與元志戰於隴口。志敗保岐州,賊勢遂熾。明年,崔延伯破天生於黑水,追奔至小隴,岐、雍、隴東皆平。會將士稽留采掠,天生遂塞隴道,由是諸軍不得進。孝昌二年(526),念生以秦州降。蕭寶寅使元修義西進。修義停軍隴口,久不前。念生遂復叛。
隋義寧初,李世民破薛仁杲於扶風,追奔至隴坻。唐貞觀二十年,車駕逾隴山,幸靈州,撫定敕勒諸部。

古籍記載

戰國策》范睢曰:秦右隴蜀
張良:關中右隴蜀,蓋以隴坂險阻,與蜀道並稱也。
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

山地自然區

該區位於關中平原盆地區西北部,大致包括隴縣和寶雞陳倉區西部。海拔800~2200米。隴山是六盤山向南延伸的部分,山地呈西北—東南向展布,海拔1600~2200米,主峰關山海拔2428米。山地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山勢陡峭。東北坡有部分石灰岩和沙礫岩分布,有溶洞形成。隴縣西北部的龍門洞,就是一個石灰岩大溶洞。隴山山地森林植被較好,是陝西五大林區之一。千河谷地兩側的黃土塬梁淺山丘陵區,海拔1000~1600米,黃土覆蓋較厚,水土流失較嚴重,塬面破碎,多形成梁狀黃土丘陵。該區還是陝西省大麻和辣椒的集中產區,千河兩岸和新集川地區所產的線麻,色白,纖維長,拉力大,膠質少,質量好,產量高。
該區森林樹種以櫟類、山楊、樺類為主,並有漆林。除木材、栓皮、生漆外,還有當歸、大黃、黃芪黨參、酸棗仁、五味子、豬苓等中藥材。經濟林以核桃、柿、梨、蘋果、葡萄較多,是陝西省核桃主要產區之一。
該區山地森林生長較慢,應以撫育、更新、利用相結合,嚴格控制砍伐量,並可結合護育,開展藥材栽培。廣大塬梁淺山區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護坡保塬,控制水土流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