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遂足

陽遂足為陽遂足科動物灘棲陽遂足的全體。主要分布於中國各海區沿岸。捕捉後,去掉肉,洗淨,曬乾,可作為藥物使用。輻楯長大,梨形,外端與腕基部相接,內端及側面圍有數行橢圓形小鱗片。腕5個,與體盤區分明顯,細而多棘,有的有分枝,易脫落,但能再生。沿岸常見的兩種蛇尾是︰綠蛇尾(Ophioderma brevispina,即短刺皮蛇尾)分布範圍從麻薩諸塞到巴西;普通歐洲蛇尾(Ophiothrix fragilis,即腕刺蛇尾)。195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金星"號調查船在渤海灣內,用拖底棲動物的小網一次拖得6000多個薩氏真蛇尾,其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形態特徵

灘棲陽遂足,體扁平星狀,盤略五角形,直徑為7-11mm,腕一般5個,長為100-180mm,或更長些。盤的間輻部略凹入,背面復有裸出的皮膚,皮內有圓形穿孔板骨片。輻楯長大,梨形,外端與腕基部相接,內端及側面圍有數行橢圓形小鱗片。口楯小 ,略呈五角狀,側口板呈三角形,彼此不相接。顎細長,口棘2個,形成成對的齒下口棘。背腕板為卵圓形,彼此相接。腹腕第1塊小,第2-3塊近方形,以後漸寬。腕棘而鈍,4-8個。觸手孔大,但無觸手鱗。

陽遂足(brittle star) 俗名: 蛇尾

亦作serpent star。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蛇尾綱(Ophiuroidea)海產無脊椎動物,約2,000種。腕5個,與體盤區分明顯,細而多棘,有的有分枝,易脫落,但能再生。體盤小,口在腹面,有5齒。無肛門。管足主要用作感覺器,用以感受光和氣味。取食時,用一或數腕伸入水中或泥面,用其他腕固定身體。主要食腐肉和浮游生物,但有時也捕捉相當大的動物。能作痙攣般的運動,但通常停在海底或海綿、刺胞動物(如珊瑚)身上。

生境多樣,常在深海。分布最廣的長腕蛇尾(Amphiopholis squamata)淡灰或淡藍色,能發甚強的光。沿岸常見的兩種蛇尾是︰綠蛇尾(Ophioderma brevispina,即短刺皮蛇尾)分布範圍從麻薩諸塞到巴西;普通歐洲蛇尾(Ophiothrix fragilis,即腕刺蛇尾)。筐蛇尾或稱蔓星魚,其腕多分支,且多捲曲,多棲於深海。

俗名: 蛇尾

產地及產期:

蛇尾分布範圍之廣、數量之多,是十分驚人的。從兩極寒冷水域到熱帶海洋,從泥沙灘到岩礁間,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195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金星"號調查船在渤海灣內,用拖底棲動物的小網一次拖得6000多個薩氏真蛇尾,其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介紹:

蛇尾是棘皮動物大家族中成員最多的一支。據統計,全世界海洋中約有1800多種蛇尾類棘皮動物,我國沿海就有百餘種。因為它們腕的形狀和運動姿勢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 蛇尾主要是吃一些有機物質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棲生物,如硅藻、有孔蟲、小型蠕蟲和甲殼動物等。它的攝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觸手。

蛇尾的運動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與海底的摩擦作用來完成的。常見的運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遵循一個腕的方向前進,即一個腕向前進,其餘四個腕向後倒退;另一種是兩個腕向時向前進,其餘三個腕向後退,蛇尾順兩個腕中間的合力方向前進。

有趣的是,蛇尾的腕很容易斷,人們在海邊採集蛇尾時,稍有不慎就會把它的腕掐斷。事實上,蛇尾有很強的"自切"和再生能力,尤其是腕很容易"自切"和再生,為此有人把蛇尾類動物稱之為"脆海星"是不無道理的。蛇尾的"自切"是禦敵的巧妙辦法,憑藉斷掉部分腕足來換取整體的生存。失掉的部分,不久又會重新再生出采,所以蛇尾類的"自切"和再生是它們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們的體盤損傷或失掉後也能夠再生出來。

蛇尾類是有極高經濟價值的名貴魚類--真鯛、大黃魚、牙鮃等的重要餌料之一。特別是大黃魚,蛇尾在它的食物中占了主要地位。

地理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時體為褐色,腕末端呈灰褐色或灰色,腹面略淺。常潛棲於潮間帶泥沙灘內,常把2個腕的末端、觸手等露在沙外。

資源分布:我國各海區沿岸均有分布。

藥物特徵

【性味】味鹹;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殺蟲止癢。主風濕疼痛;勞傷疼痛;頑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