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廟

陶公廟

陶公廟,位於長沙縣朗梨鎮,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的正月十三與八月十七為陶公叔侄生日。所以每到這兩個生日之時,陶公廟都要舉行廟會。現在榔梨鎮陶公廟廟會已從傳統中走了出來,融入了更多的健康文化內容。從1997年起,長沙縣人民政府將陶公“生期廟會”定為“陶公廟文化廟會”,引導成為傳播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的民眾性的節日。

基本信息

簡介

陶公廟陶公廟

陶公廟位於長沙縣榔梨鎮,瀕臨瀏陽河,枕靠臨湘山,四周古木參天,風景十分優美,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公廟建於梁天監初年(公元502——519年)。有“六朝遺廟,千年名山”之稱。據史書記載,奉祀晉太尉陶侃之孫陶淡與其侄結廬臨湘山,後來叔侄偕隱於此。士民仰其清名盛德,故立此廟祀之。

古廟由正殿,山門、戲樓、石級等組成。山門的中門門額懸有“臨湘山”一匾。山門兩側聯云:“山中宰相,陸地神仙”。這副對聯說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齊,後入梁,隱居茅山,屢經禮聘不出。武帝時,國家每有大事,輒往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晉人稱陶淵明為“陸地神仙”,因其忘懷得失而得名。此外,左右山門分別橫嵌“紫府”、“丹邱”門額,並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則名”和“六朝遺廟,千年名山”的楹聯。

陶公廟陶公廟

據《長沙縣誌》記載,陶公廟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三年(504年),距今差不多有1500年歷史了。幾經擴建、修復,現在陶公廟占地5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要由山門、戲樓、石級、正殿、偏殿等六個部分組成。

廟宇的建築,無論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檐、踢腳、欄桿、藻井、斗拱、門窗都恰到好處地運用堆塑、雕刻、彩繪等多種藝術手法,加以裝飾,顯得恢弘氣,古香古色,鬼斧神工,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工匠的高檔技藝,令人嘆為觀止。戲樓,原名“大觀”,後易現名,其“古樓”兩字系光緒皇帝之師翁同和親筆書寫。台口這副對聯為我省著名書法家顏家龍先生手書。

傳說中,每年的正月十三與八月十七為陶公叔侄生日。所以每到這兩個生日之時,陶公廟都要舉行廟會。現在榔梨鎮陶公廟廟會已從傳統中走了出來,融入了更多的健康文化內容。從1997年起,長沙縣人民政府將陶公“生期廟會”定為“陶公廟文化廟會”,引導成為傳播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的民眾性的節日。

組成結構

陶公廟由山門、戲樓、石級、正殿和偏殿5個部分組成,占地11畝,建築面積1852平方米。

《陶公廟的歷史和傳說》《陶公廟的歷史和傳說》

山門為五間七柱三門三開磚砌牌樓,高大華麗,正脊置琉璃幡龍寶頂,兩側列琉璃八仙,個個神態生動,兩檔鰲魚收尾,檐下層層堆塑。門牆明間上方漢白玉陰刻貼金豎書“臨湘山”。額繳置居中,周圍為五龍盤繞,構成傳統收“五龍棒聖”圖案。中門聯分別用南朝陶弘景和晉代陶淵明典故切陶姓。聯云:山中宰相;陸地神仙。左門門額“丹邱”,門聯為:六朝遺廟;千古名山。山門兩側成直角延伸成圍牆,左側門署“康衢”,門聯為:鴉林滴翠,獅嶺流丹。右側門署“道岸”,門聯為:竹林春靄;朗水波深。

門牆之後緊接門屋,正中為一戲台,大門自台下可入內庭。戲台左右為天井,其外為東西兩間明屋,為單檐硬山拉弓門牆。戲樓高14.6米,歇山頂,出檐深遠,翼角高翹,翼角下飛龍舞風塞角,微風吹拂,頸下風鈴叮噹。屋頂採用歇山與硬山結合手法,與兩側的“彈弓牆”及外牆的“山字牆”,相互呼應,融為一體,充分顯示出建築工藝的獨具匠心。戲樓正脊中為五色葫蘆寶項,兩端正吻為丹書鐵劍,正脊堆塑北向為“蟠龍”,南向為“獅戲球”,屋面北向為黃色琉璃瓦,南向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層層交疊。拱端飾以龍鳳,相間排列。戲樓上精緻的木雕更具匠心,額枋、吊檐、欄桿、隔扇到處都有精美雕刻,成為民間木雕藝術集錦。整個戲樓共雕戲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臨湖山八景”。八景為:獅嶺仙蹤、鵝湖夕照、梨江雙渡、茆港孤舟、撐雲石筍、夾岸桃花、東崗晚跳。古寺疏鍾。

陶公廟碑陶公廟碑

進入山門,穿過戲樓,有一殿坪。通過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階,沿48繡花崗條石石階而上,為月台。台上為三開間單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內檐用卷棚裝飾,空花隔扇。正殿為前後兩殿,地面全部由花崗石條石鋪成,前段供奉陶公真人,後殿為觀音殿。殿內集道教楹聯之大觀,富含哲理。

陶公廟中原有很多匾額,大多由名家題寫。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無疆”匾,為朱熹於宋幹道五年(1169)題寫。左側“御甾捍忠”匾,是民國11年(1922)時任湖南省長的趙恆惕所題獻;右側“仙骨佛心”是道光二十上年(1847)由湖南布政使萬貢珍題寫。大殿內檐正中是“欽頒祀典”大匾,上面記載著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禮部欽頒敕封陶公叔侄封號“昭顯”、“靈應”的聖旨。前段有兩列匾額,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書“民賴恩福”,右側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撫吳大征題寫的“三湘霖雨”;左側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樞題寫的“慰滿三農”。這些聯匾,連同廟內雕刻、堆塑、壁畫均毀於“文革”十年浩劫。

民俗活動

陶公廟戲台陶公廟戲台

每逢兩個陶公菩薩生日一農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舉辦盛大廟會。廟會每次時間長達10天左右。前來趕廟會、朝拜的香客成千上萬,其中有來自川、鄂、豫、浙、閩、贛、粵、桂等地的香客。他們對陶公菩薩虔誠至極,用“朝肉香”的形式(將小香爐用線吊於手肘皮下)頂禮膜拜。每次廟會,古戲樓上好戲連台,長沙城裡的戲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整天整夜連演連喝。正戲開唱三天,接唱還願戲文,唱得精彩時,有錢人爭相往台上拋賞錢,窮人家則為之喝彩。廟坪里,玩龍、舞獅、羅漢舞、竹馬燈等競相上場,廟會成了百藝匯集之所。廟會期間,商賈雲集,買賣和交換商品的生意十分紅火。一時間,鞭炮不絕(正月廟會不行香),香客或客人涌如潮,熱鬧非凡。人們因為廟會的需要,結廬成市,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著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榔梨鎮。因此,有民謠云:“榔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陶公廟陶公廟

當人們逐步感慨“年味”越來越淡時,趕廟會算是久違了的樂事。 東門城外,榔梨古鎮 還有這充滿傳統意味的廟會。又趕在正月十三,過年的氛圍依然裊繞。於是,九鄉八寨,城裡城外,人們蜂擁而至趕廟會、求平安、品美食、逛商鋪,爆竹轟鳴,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獅龍齊騰,欣然感受傳統中蘊含的文化魅力。 祭祀本主是廟會之根本,以本主生辰為會期。陶公廟奉祀的本主有兩位,乃是大名鼎鼎的陶侃嫡裔陶淡及其侄陶烜。傳說二公結廬隱修於此,終以得道羽化。後人在此建立祠宇,供奉他們的肉身。正月十三與八月十七為陶公叔侄生日,每到這兩個吉日,陶公廟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廟會。 古時,每逢兩位陶公生日,善男信女們慶祝陶公壽誕的廟會時間長達10天,來自川、鄂、豫、浙、閩、贛、粵、桂等地的香客四涌,商賈雲集,買賣和交換物資的生意十分紅火,自然促進了陶公廟四周的經濟繁榮。人們因為廟會的需要,結廬成市,各色人等競相登場。唱戲的、看戲的、買賣物事的、耍把式的、踢場子的熱熱鬧鬧,也有 遊方郎中和陶公藥方“比拼”藥效的,還有挑夫走卒遊動攤販坐地“收金”的,市井風情,怡然其樂,依廟成形,悄然擴充,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著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榔梨鎮。因此,有民謠說:“榔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近年來,榔梨鎮緊緊抓住納入全市城鄉一體化試點的機遇,加速城鎮發展的步伐。修葺一新的陶公廟廣場儼然成了 梨鎮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今年的廟會除了古鎮廟會舞龍、舞獅等傳統民俗表演,榔梨“美食一條街”也開街迎客,2000張購物券免費發放給市民,本土小吃、美食讓遊客大飽口福。此外,該鎮還舉辦了“十一五成果展”,回顧和總結近年來 梨在社會經濟建設事業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恰如古廟楹聯“ 鶴鹿竟相依,仰晉代風流,處處煙波新歲月;鬚眉今宛在,看臨湘山色,年年花草舊精神。” 今世的廟會,晉代的陶公,歲月滄桑,世俗風情綿延1500餘年,“似曾相識燕歸來”。細品廟戲台前的對聯,則頗值得玩味,“凡事莫當前,看戲何如聽戲好;為人需顧後,上台終有下台時。”“四百八十寺都付劫灰,山水結奇緣,上留得 兩晉衣冠,隱逸神仙看合傳;三萬六千場無非戲劇,春秋多佳日,好演出歷朝人物,忠奸賢佞看分明。” 陶公廟的戲樓高14.6米,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景外有景,樓中有樓,遠看、近看、前看、後看,各具形貌。站在正殿外台階上看,數重樓閣鳳舞龍飛,被稱為“長沙地區第一戲樓”。從前每次廟會,古戲樓上好戲連台,長沙城裡的戲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有湘劇,也有京戲,整天整夜的連演連唱。唱得精彩時,有錢人爭相往台上拋賞錢,窮人家則為之喝彩……廟坪里,玩龍、舞獅、羅漢舞、竹馬燈等競相上場,廟會成了百藝匯集之所。復興之際,道觀內香客如雲,戲樓上人面春風。也許,假以時日,“三萬六千場戲劇”還會在這裡“演出歷朝人物”吧? 一座湘楚小鎮,兩台市井廟會,向善的民眾,祥和的氛圍。流連榔梨古鎮的,是那種濃釅的若遠若近的熟悉氣息,顯之於街市,藏之於心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