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留客

陶侃留客

《陶侃留客》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章記敘了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的過程,說明了待人要真心實意、重義輕利,才會得到別人的好評的道理。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陶侃陶侃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①,與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舉孝廉③,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qìng)④,而逵馬仆甚多。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髮委地,下為二髲(bì)⑤,賣得數斛(hú),斫(zhuó)⑥諸屋柱,悉割半為薪,銼(cuò)⑦諸茬⑧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既嘆其⑨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許。逵曰:“路已遠,君宜還。”侃猶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相為美談。”侃乃返。逵及洛,遂稱之於羊晫(zhuó)、顧榮諸人,大獲美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酷貧:非常貧困。

②范逵:人名。

③舉孝廉:被舉薦為孝廉。

④室如懸磬:屋裡就像掛著石磬一樣。形容窮得什麼也沒有。懸:掛;磬:樂器,中空。

⑤下為二髲:剪下來做成兩條假髮。髲:假髮。

⑥斫:用刀斧砍。

⑦銼:同“挫”,割。

⑧茬:草墊。

⑨其:指代陶侃

作品譯文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

陶侃年少時就有大志,家境卻非常貧寒,和母親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舉薦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當時,冰雪滿地已經多日了,陶侃家一無所有。可是范逵車馬僕從很多。陶侃的母親湛氏對陶侃說:“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來想辦法。”湛氏頭髮很長,拖到地上,她剪下來做成兩條假髮,換到幾擔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子都剁了做草料餵馬。到傍晚,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隨從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讚賞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對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謝。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辭,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說:“路已經走得很遠了,您該回去了。”陶侃還是不肯回去。范逵說:“你該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陽,一定給你美言一番。”陶侃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陽,就在羊晫(zhuó)、顧榮等人面前稱讚陶侃,使他廣泛地得到了好名聲。

作者簡介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讚其“此吾家豐城也”。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以前的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