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懿[物理化學家]

陳懿[物理化學家]

陳懿,物理化學家和教育家。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多相催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在氧化物相互作用和納米非晶合金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創造性的成果。在物理化學教材建設和中國化學學科的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做過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後擔任南京大學化學系和校行政領導工作,他一貫倡導繼承和發揚“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學風,並身體力行。在長期的教學和教學行政工作中培養了大批人才,為南京大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簡歷

(圖)南京大學南京大學

1933年4月11日 生於福建省福州縣(市)。

1955年7月 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畢業。

1955-1978年 南京大學化學系助教、講師。

1979-1981年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工系訪問學者。

1981-1987年 南京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教育部世界銀行貸款大學發展項目審議委員。教育部編制15 年科技發展規化化學組成員。高校理科教材編審委員,化學學科課程結構研究組副組長。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6-1998年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第二十三屆,1990-1994)。中國化學會理事長(第二十四屆,1994-1998)。

1988-1997年 南京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代校長。國際催化學會理事,中國兩名代表之一(1998-)。教育部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教育部第二、三屆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

他還兼任多所高校、科學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和有關學報編輯。

簡介

陳懿1933年4月1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有二姐三兄,他是最小的一個。父親陳孝怡、母親劉崇勤對子女要求甚嚴。嚴格的親職教育使他從小就知勤奮學習,在三一國小和格致中學完成了學業。格致中學對教學要求甚嚴,其中英語老師吳紹灃認真教學、一絲不苟的精神使他受益良深,至今難忘。1951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郭影秋校長的立足全局、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匡亞明校長倡導優良校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拓進取的精神對他有很深的影響。倪則塤、高濟宇、李景晟、陶桐、戴安邦、李方訓傅獻彩時鈞程開甲等名師們深入淺出、精彩紛呈、各具風格的教學,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不僅把他引入浩瀚的知識海洋,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也成了他後來治學和修身的榜樣。

教育工作

(圖)陳懿陳懿

陳懿於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並留校任教。隨即參加物理化學課程和實驗的教學。他感到沒有紮實的基礎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發展。1957年參加了李方訓教授主持的熱力學經典名著的讀書討論和有關電解質溶液的研究工作,在傅獻彩教授指導下學習了Noyes and Sherill的《物理化學原理》一書。李方訓曾叮囑他,登上講台時至少應掌握三倍於所授的知識,於是他認真地鑽研教材和教學方法。60年代初期擔任“物理化學”的主講教師併兼任系主任助理,並分管教學工作。他精心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並致力於配套教材建設。1960年前後與傅獻彩聯合編著了《物理化學》一書,此書被選為中國第一部統編教材,並被廣泛採用,此書及其以後諸版對中國高校的物理化學教學都產生過很大影響。隨後,他又與傅獻彩合編了《物理化學簡明教程》,並組織翻譯了《物理化學習題集》和組織實驗教材的建設。當時陳懿年方28歲。他十分重視課堂教學,其教學效果在60年代初就享有盛譽。他每每就授課的主要內容比較三本或三本以上著名教科書的引述和表達方法,寫出初稿,經修改後寫出提綱,而後在課堂上脫稿講授。他的講課重點突出,生動而富有啟發性。鮮有人知的是他為了研究如何講好課曾去聽過蘇州評彈,因為他認為那些眾所周知的故事之所以令人百聽不厭,必有可學之處。

陳懿十分重視實驗教學,努力貫徹戴安邦提出的實驗室是全面教育的最好場所的觀點,在他後來擔任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期間,組建了中級化學實驗室,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就有機會使用一些先進儀器設備,使研究生能有機會獨立進行操作;建立了計算化學實驗室,並參加了“計算機模擬貴重儀器教學”軟體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還根據教學的需要組建了儀器分析化學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建立對提高本科生的教學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國內建立研究生制度後,陳懿較早地提出要解決固定的大學四年制、專業過窄與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帶來的新知識、新技術急劇增加的矛盾,提倡對教學體系進行大膽的改革或重組。他與有關同志倡議在中國建設一批人才培養基地,結合基地建設深化教育改革。他在國家教委的課程結構研究小組和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對南京大學以及國內高校化學的教學均有較好的影響。戴安邦對他的評價是“陳懿對物理化學基礎課的教學堪稱突出,科研工作優質多產,他工作勤懇,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教師,同輩中的佼佼者。”

“文化大革命”中,陳懿帶領大學生到工廠勞動的過程中仍然堅持了教學和科研工作。其間他深入南京化肥廠的中變催化劑車間,參加生產的全過程,並以此為契機對研製中變催化劑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他由此開始了對氧化物催化劑的研究,並與物理系夏元復教授合作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套用穆斯堡爾譜學於催化的研究。

粉碎“四人幫”後,改革開放的政策迎來了中國教育和科研的春天,也為陳懿施展自己的抱負創造了條件。1979年8月他作為訪問學者被選派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工系深造,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先後聽取了固體物理、計算機、材料化學、理論化學、多相催化等課程,併合作發表了7篇論文,參加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為他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又在1985、1988、1991、1996、1997、1998年六次應邀到威斯康星大學短期合作研究,他在美國的聯繫教授Dumesic對他在美工作的評價充滿了讚賞,使他也有在國外繼續深造或工作的機會,但年近半百的他感到應該發揮承前啟後的作用,急國家所急,著力於為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做貢獻,著力於培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人才,遂按時回國。

國際交流

(圖)陳懿陳懿

陳懿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合作交流,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不可缺少的環節,他先後擔任了第三、四、五屆(1987年,廈門;1989年,日本;1991年,美國)中日美催化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亞洲泛太平洋地區催化會議(1997年,韓國)的國際顧問組成員,從1988年起,他是中國在國際催化協會的兩位代表之一。1987年他和校內外同志一起組織了第二十五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並擔任副主席,與會學者近千人,這是當時中國化學領域最大規模的國際會議,會後國際配位化學會主席專門致信鄧小平同志表示感謝,並認為這是組織得最成功的會議之一。1988年,他組織了南京大學和大連化學物理所聯合主辦的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主持的面向全國教師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學進展系列報告會.這個報告會隨後在物理化學不同領域進行,隔2~3年一次,迄今已承辦四次,促進了物理化學領域國際交流,使有關青年教師與研究生得到在國內就能有與國際著名學者接觸交流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陳懿出色的組織能力,流暢的英語和紮實的業務功底使他能應付自如並出色地完成任務。在學術交流中,他曾先後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作報告,在日本、美國和韓國會議上作邀請報告或大會報告,還應邀到德國波恩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布朗大學、賓州大學等進行訪問交流。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的著名催化專家和台灣地區學者均曾來函商談合作事宜。

1959年,陳懿與柳海澄結為伉儷,有子女各一,他們家庭和睦,相濡以沫,子女皆業有所成。他常講在他的一生中能夠做一些事,很大程度應該歸功於其夫人的關心和無私支持。

陳懿為中國教育和科研事業的發展及人才培養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91年起,他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他所領導的科研組被江蘇省教委評為優秀學科梯隊;1996年,他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1997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此外,他還獲國家和省部委學術獎共6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