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作曲家]

陳光[作曲家]

陳光(1958- ),男,北京人。現任北京市房山區文化委員會調研員,房山區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現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陳光創作的歌曲《大山裡的小姑娘》《鄉村百姓家》連續兩次獲得文化部頒發的群星獎,是北京乃至全國唯一一位連續兩屆獲得此項獎項的作曲家。近年來,陳光與著名詞作家車行、瞿琮、宋青松、趙東升等合作,完成了近千首歌頌時代主鏇律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演唱這些歌曲的有楊洪基、佟鐵鑫、黑鴨子組合、趙雅萱等數十位著名的歌唱家和歌手。北京市文聯、房山區委宣傳部等部門先後舉辦了幸福的房山幸福的歌——陳光作品音樂會等文化活動。著有《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和《陳光作品精選集》《同一片藍天》《同在陽光下》音樂專輯。陳光和著名詞作家車行合作的《中國節日組曲》填補了中國傳統節日歌曲的空白。《人民日報》《中國志願者》和北京電視台、央視網、新華網等近百家報刊雜誌、電視台和網站對陳光的創作經歷和個人音樂會等相關文化活動進行了實時報導。

人物簡介

陳光(1958-),男,北京人。現任北京市房山區文化委員會調研員,房山區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現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
陳光創作的歌曲《大山裡的小姑娘》《鄉村百姓家》連續兩次獲得文化部頒發的群星獎,是北京乃至全國唯一一位連續兩屆獲得此項獎項的作曲家
近年來,陳光與著名詞作家車行瞿琮宋青松、趙東升等合作,完成了近千首歌頌時代主鏇律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演唱這些歌曲的有閻維文楊洪基佟鐵鑫殷秀梅、韋唯、於文華、魏金棟、張也、譚晶、黑鴨子組合、劉和剛、陳思思、陳紅、陳莉笠、王莉、嚴噹噹、黃華麗、麥穗、張燕、韓磊、龐龍、師鵬、汪正正、陳笛、春天、烏蘭圖雅、趙雅萱等數十位著名的歌唱家和歌手。
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房山區委宣傳部、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房山區文聯等部門先後舉辦了幸福的房山幸福的歌——陳光作品音樂會、“同在陽光下”歌曲大賽、《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發布會暨研討會。
著有《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和《陳光作品精選集》《同一片藍天》《同在陽光下》音樂專輯。
陳光和著名詞作家車行合作的《中國節日組曲》填補了中國傳統節日歌曲的空白。陳光和著名詞作家趙東升等創作的《同一片藍天》《同在陽光下》這兩部音樂系列專輯,為殘疾人文化事業填補了空白。
人民日報》《中國志願者》和北京電視台、央視網、新華網等近百家報刊雜誌、電視台和網站對陳光的創作經歷和個人音樂會等相關文化活動進行了實時報導。

經歷

陳光,1958年11月出生,北京人。1960年隨父母到黑龍江省虎林市八五零農場五分場二隊,現在的紅星農場二連,一直在(虎林)上國小、中學,高學畢業後,曾經下過鄉、學過醫、種過地後來考到虎林縣文工團,從文工團又考到牡丹江師範校音樂專業,畢業後又回虎林文工團,虎林文化館工作。陸續在虎林生活了24年。
1984年,因為陳光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風琴,他作為特殊人才從黑龍江虎林縣文化館引進到房山文化館。先後擔任房山區文化館輔導員、副館長、館長和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文化科科長、房山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和調研員。
陳光愛好廣泛,喜歡攝影、愛滑雪、常爬山。吹笛子、彈三弦、拉手風琴樣樣精通,尤其喜歡詞曲創作。他在北京、東北都有著多年基層經歷,同時他在虎林上山下鄉之際,也有了豐厚的鄉村生活積澱,並對各地尤其是華北、東北的民間樂曲匯總打底,錘鍊出自己的音樂語言,創作出風格突出的音樂。
近年來,陳光與著名詞作家車行、瞿琮、宋青松和房山區殘聯理事長、詞作家趙東升等合作,完成了近千首歌頌時代主鏇律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音樂創作

音樂著作

陳光著有《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和《陳光作品精選集》《同一片藍天》《同在陽光下》音樂專輯。
《鄉村百姓家》和《陳光作品精選集》:收錄了陳光近幾年創作的優秀原創作品。20多年來,陳光把自己的情感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藝術良知,堅持以“深入基層、紮根民眾”的信念,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融匯到一首首歌詞親切生動,鏇律優美感人的音樂作品中。他不僅和趙東升等詞作家合作,創作了許多歌頌殘疾人事業的歌曲,還與車行、瞿琮、宋青松,趙東升等著名詞作家合作,創作譜曲了近千首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家鄉,歌頌生活,富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那份真摯的情感。這些歌曲體裁廣泛,生活面很寬,有著鮮明的音樂形象和動人的鏇律,以及樸實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為祖國祝壽》《父母的生日你還記得嗎》《清明雨》《美麗石花》《母愛如山》《北京的明天會更好》《同在陽光下》《同一片藍天》等很多作品由閻維文、佟鐵鑫、殷秀梅、張也魏金棟、尤泓斐、祖海、譚晶、黑鴨子組合、韋唯、劉和剛等著名的歌唱家和歌手演唱,並在社會大眾中廣泛傳唱。這些歌曲傳播著當代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體現了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了大眾的審美追求,是極具時代性、思想性、系統性、藝術性、教育性、可聽性和傳唱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同在陽光下》音樂專輯:是房山區殘聯和房山區文化委員會等編輯製作的。這部專輯,得到了著名詞作家車行、瞿琮、宋青松和房山區殘聯理事長、詞作家趙東升的支持和幫助。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和楊光、黑鴨子組合、紀敏佳、趙雅萱、湯非、李明陽、劉沖等十多位著名歌手分別演唱了其中的24首歌曲。這部音樂專輯內的歌曲,有20首是趙東升作詞,陳光譜曲的。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的殘疾人作家司德林、朱憲臣和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共同創作了《希望的曙光在哪裡》這首歌,並在首都和全國殘疾人中廣泛傳唱。時隔30多年,在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新形勢下,這部音樂專輯為殘疾人文化事業填補了空白,也為北京市乃至全國殘疾人文化事業的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個人音樂會

2016年11月8日,幸福的房山幸福的歌——陳光作品音樂會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隆重上演,這是由北京市音樂家協會、北京市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房山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
音樂會分為上下兩個半場。
上半場,房山教育之聲合唱團的開場曲《讚歌來自我家鄉》《好歌在房山》拉開了音樂會的帷幕,春天、新北京組合、黃莉、賈少林、陳笛、黃華麗、太陽部落組合、申靜、魏金棟等分別表演了女聲獨唱《北京的明天會更好》《龍的搖籃》《大山裡的小姑娘》《母愛如山》《故土難離》,男聲獨唱《父母的生日你還記得嗎》《再上那高高的興安嶺》,組合表演《北京印象》,男生四重唱《美麗鄉村》等節目。
下半場,交響合唱《中國節日組曲》傾情上演,由中國廣播藝術團電影樂團演奏,北京節日合唱團、良鄉四小童聲合唱團合唱,明子琪、張冰冰分別指揮,春天、王儷菲、李明陽、黑鴨子組合分別演唱,魏金棟、張海慶、黃華麗分別領唱,演唱了混聲合唱《春天好》《清明雨》,女聲獨唱《鬧元宵》,男生領唱與混聲合唱《端午魂》,男女聲二重唱與混聲合唱《七夕情》,女聲三重唱《中秋月》,男中音領唱與混聲合唱《重陽日》,女聲領唱與混聲合唱《中國的節日》等節目。
最後,音樂會在全體演員領唱與合唱的《幸福的房山幸福多》中圓滿落下帷幕。

殘疾人歌曲大賽

房山區殘疾人歌曲大賽房山區殘疾人歌曲大賽
2016年11月8日,房山區委宣傳部、房山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部門在竇店民族文化宮舉辦了“同在陽光下”歌曲大賽,各界觀眾達800多人。來自全區24個街道、鄉鎮參賽隊共300多名殘疾人及殘疾人工作者參加了比賽。著名歌手趙雅萱和房山區海逸合唱團的歌唱家們也演唱了歌曲。
演唱形式包括大合唱、小合唱、獨唱、歌伴舞等,十多首歌曲都選自《同在陽光下》這部音樂專輯。陳光擔任大賽總評審。

作品研討會

《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發布會暨研討會。《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發布會暨研討會。
2016年11月18日,《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發布會暨研討會在北京市文聯隆重舉行,這是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房山區委宣傳部、文化部《音樂生活報》社主辦,北京市音樂家協會、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房山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參加研討會的各界嘉賓有:北京市文聯組聯部主任陳衛東,北京音樂家協會秘書長趙金波;房山區政協副主席、詞作家、攝影家趙永祥,房山區文化促進中心主任路鵬,房山區殘聯理事長、詞作家趙東升,房山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劉開平,房山區文聯副主席劉月輝,房山區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黃莉;國家一級演員、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女高音歌唱家黃華麗,北京市文化藝術活動中心主任、北京合唱協會副理事長、青年指揮家明子琪,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助理、著名詞作家宋青松,中國網路音樂協會理事會副主席、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劉書先,國家一級演員、北京歌舞劇院獨唱演員王儷霏,北京市殘疾人寫作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劉維嘉,內地著名流行歌手、鄧麗君唱法傳承人趙雅萱等。
在研討會上,與會各界嘉賓從電視螢屏欣賞了《陳光作品集》歌曲作品的展播,聆聽了陳光講述創作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欣賞了著名歌唱家黃華麗、王儷霏和著名歌手趙雅萱的即興演唱,各位嘉賓先後做了精彩發言。與會專家讚嘆道:“陳光的歌曲作品富有他自己獨特的靈魂,結合了鄉愁與家念的元素,並在創作過程中對音樂理論進行了突破、大膽創新,是首都原創音樂的中堅力量。”
主辦方還向各界嘉賓贈送了《鄉村百姓家——陳光歌曲集》《陳光作品精選集》和《同在陽光下》音樂專輯。

獲得殊榮

2006年3月,獲得2006原創歌詞歌曲暨演唱評選活動歌曲評選一等獎。此活動由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輕音樂學會主辦。
2007年11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
2009年12月,獲得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佳作獎。此活動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
2010年5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

特殊貢獻

陳光和著名詞作家車行合作的《中國節日組曲》填補了中國傳統節日歌曲的空白。
陳光和詞作家趙東升等創作的《同一片藍天》《同在陽光下》這兩部音樂系列專輯,為殘疾人文化事業填補了空白,也為北京市乃至全國殘疾人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媒體宣傳

《人民日報》《中國志願者》《中國散文家》《北京日報》《京郊日報》《摯友》《運河》,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文明網、大眾網、千龍網、鳳凰網、新浪網、百度網、搜狐網、網易網、法制經濟報網、中青線上、中國作家網、中華文化傳媒網、中國音教網、中國曲譜網、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網海峽頻道、中國散文網、首都之窗、北京文聯網、京工網、新民網、中華藝術網、人人網、人人文學網、北京聯盟網、千華網、江山文學網、上海文藝網、上海時間網、八鬥文學網、西度網、東方網、南方娛樂網、北方網、寧夏線上網、陽光大學生網、純真散文網、虎林新聞網、房山廣電傳媒網、土豆視頻、搜狐視頻、愛奇藝視頻等近百家報刊、電視台、網站,對陳光的創作經歷和個人音樂會等相關活動進行了實時報導。

通訊報導

2012年5月24日,《北京晚報》刊登記者羅穎采寫的報導《車行陳光即興譜寫“不老屯歌”》。
2014年7月7日,《音樂生活報》刊登《幸福的房山幸福的歌陳光作品音樂會即將啟動》。
2014年11月10日,《音樂生活報》刊登《紮根民族文化的沃土陳光作品音樂會圓滿上演》。
2014年11月10日,中國文化傳媒網登載記者李雪采寫的報導《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唱響“幸福房山”》。
2014年11月24日,《中國藝術報》刊登記者海銘采寫的報導《他從泥土間走來-青年作曲家陳光》。
2015年9月15日,東北虎林新聞網登載了記者李靜采寫的人物專訪:“那一抹耀眼的晨光-優秀作曲家陳光專訪”。
2016年11月24日,《京郊日報》社會新聞欄目刊登記者褚英碩的通訊報導《作曲家陳光用歌記錄家鄉美》。

文學作品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殘疾人寫作學會副會長劉維嘉以作曲家陳光和詞作家趙東升創作的歌曲為素材,創作了散文《晨光東升曲》。這篇散文先後發表在《中華志願者》雜誌2016年11月(總第52期);《中國散文家》雜誌2016年第6期(總第42期);《摯友》2016年第五期(總第170期);山東《運河》2017年第一期。此文還被新華網上海文藝網、河北省採風網、人人文學網、江山文學網、散文網、八鬥文學網等十多家網站登載或轉載。

名家評論

著名作曲家杜鳴心先生的評論:
2004年,陳光請我為他創作的一首歌曲《大山裡的小姑娘》編曲配器,從而認識了他,也了解了他的作品,並從中了解到了陳光同志的從藝之路。
拿到《大山裡的小姑娘》的歌曲樂譜後,陳光就唱給我聽。我沒想到一個健壯的山裡漢子,居然有這樣細膩的情感和音樂處理。首先是調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利亞調式的使用,給音樂帶來了清新的意境。音樂主題的創作,可以說是十分精煉。由調式的屬音到主音,再由調式的特性音——大六度音到屬音,構成了音樂主題的基本形態,並在全曲中滲透貫穿,使全曲的音樂材料和音樂風格達到統一。曲式結構是一個復三部曲式,首部是一個單三部,中部則是一個樂段結構,在節拍上和首部形成對比。其中三拍子的設定突出地表現了小姑娘美好的形象和歡樂的心情。全曲的所有樂句,甚至短句,都分別結束在屬音和主音上,並沒有使人感到枯燥和呆板。所有這些獨具特色的方面,給我在編曲配器時提供了創作的空間。2006年,《大山裡的小姑娘》榮獲了全國民眾文化系統國家級最高獎——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
僅僅過了一年,2008年,陳光又以一曲《鄉村百姓家》第二次摘取了全國“群星獎”。當陳光將這個喜訊告訴我時,我由衷地為他高興。
我羨慕工作、生活在基層的音樂工作者,更羨慕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甚至是具有苦難生活歷程並快樂生活的藝術家。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說,缺少豐富的生活閱歷,其作品往往也是蒼白的。陳光無疑是一個具有極其豐富生活閱歷的音樂工作者。從小就隨父母自北京戍邊屯墾到黑龍江虎林。上山下鄉,學醫種地,高考求學,文工團手風琴演奏員,文化館輔導員……白山黑水把一個地道的北京人兒養育成了一個壯碩的東北漢子。1984年,陳光作為人才引進被調回闊別24年的家鄉北京房山後,一乾就是30年,繼續從文化館輔導員乾起,先後擔任房山區文化館館長、文委文化科科長、文委副主任。從北京到東北,再從東北回北京,無論走到哪裡,陳光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做人、做官、做藝。如此豐富多彩的生活歷程,為他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厚的音樂營養,並在他的作品中都得以充分地體現。
陳光的歌曲作品題材非常多樣,但最為獨特的,也是我最喜歡的,同時也是陳光歌曲作品占有相當比重的,就是表現親情的歌曲。陳光的親情歌曲,表現內容極其廣泛,音樂風格多樣。但無論什麼內容,無論什麼風格,音樂鏇律的情感都是那么的真摯、質樸,且動聽、感人。歌曲創作離不開好的歌詞,陳光的歌曲創作,也得益於詞作家車行的幫助,兩人都來自於黑土地,又都有一副熱心腸,是天生的好搭檔。車行比陳光年齡略長一些,車行的成就和他的為人令陳光由衷欽佩,或者說,是兩個人志同道合的默契合作結出了共同的碩果。那些親情歌詞的句子,聽後都會令人動容。如《父母的生日你還記得嗎》:“你的生日總有父母牽掛吃啥有啥,你所有的生日父母都沒有落下,父母的生日你還記得嗎?”如《母愛如山》:“你給我的溫暖是母愛的針線,你給我的家園是母愛的搖籃,即使剪斷了臍帶愛也不能剪斷,你給我的乳汁是一生的甘泉。”還有那首令人心碎的《心裡有媽夢裡想家》:“心裡有媽夢裡想家,媽媽你的生活都好嗎?兒給你的錢別為兒攢著啦,想吃啥你就買點啥。”還有《媽媽的話你聽到了嗎》《感謝爸爸》《隔輩親》《老有所依》《你長的像我嗎》《親愛的我都想你了》等。車行和陳光的親情歌曲創作幾乎窮盡了人類的情感,從中我們也感受到,詞作家和作曲家對親情的切身體驗。
說到陳光和車行的合作,不能不提到他二人的一部成功合作的作品,即大型聲樂套曲《中國節日組曲》。這部作品共包括十首歌曲,由一首《中華的節日》開篇,引出了自春節到重陽節的七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敘述,最後以一首《國慶節》做終曲結束整部作品。整部套曲是一個整體,具有序列性的特徵。但又可以分割為多個個體,即每首歌曲都可以單獨演唱。雖然我對歌詞寫作沒有深入的研究,但這部套曲的歌詞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凸顯了詞作家車行先生的藝術功力。整部作品共九首,除首篇《中華的節日》和末篇《國慶節》都是巨觀的表現外,其他表現七個傳統節日的七首歌詞,都分別集中到一個情感或意境“點”來進行描述,極具文化意蘊和人文情懷。陳光為《中國節日組曲》的譜曲,也堪稱上品之作。這突出反映在鏇律的風格上。除了第一首《中華的節日》具有西南少數民族的特徵外,其他沒有一首聽得出是哪個民族和地區的音樂風格,但卻給聽眾留下一個“大中國”的音樂形象。反之,如果運用某些地域性很強的音樂風格,則會給人以音樂風格的“狹窄”而缺乏宏大敘事感。
再有一點就是,從陳光歌曲作品的創作來看,我覺得他是一個對藝術追求完美的人。作曲的環節就不說了,僅就歌曲的演唱者來說,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作品的珍視,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它們。這是值得所有搞藝術的人學習的。演唱過陳光作品的歌唱家及青年歌手有楊洪基、佟鐵鑫、殷秀梅、閻維文、韋唯、於文華、魏金棟、張也、譚晶、黑鴨子組合、劉和剛、陳思思、陳紅、陳莉笠、王莉、嚴噹噹、黃華麗、麥穗、張燕、韓磊、龐龍、師鵬、汪正正、陳笛、春天、烏蘭圖雅等。這一串歌唱家的名單,並不是在替陳光炫耀什麼,這其中其實也反映了陳光的做人、做藝之道。
陳光還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他知道,一個搞作曲的人,光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不行,光有飽滿的創作熱情也不行。要想寫出好的作品,必須不斷充實自己。所以,他經常主動請教作曲的前輩,和所能接觸到詞作曲家進行交流溝通,到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學習,使自己的音樂素養得到不斷地提高,作曲理論與技術得到充實,也使自己的作品質量逐步得到提升。
我們以陳光的《為祖國祝壽》為例,來看陳光作曲技術的成熟。我在給陳光編配《大山裡的小姑娘》時,就發現他是一個對調式非常敏感的作曲家,多利亞調式在他的鏇律寫作中是那么得心應手。在這首《為祖國祝壽》的鏇律寫作中,更是把混合利地亞調式與伊奧尼亞調式之間的交替和滲透,運用得嫻熟、自如,使歌曲鏇律的調式色彩產生了非常迷人的效果。再就是主題動機的發展與貫穿,也是作曲家成熟的具體表現。在陳光的眾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的作曲理論與技法上的成熟。
就寫到這裡吧。希望陳光不要停步,要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無愧於這個時代!
巧的很,今天正值新中國成立65周年國慶節,我就用陳光與車行合作的歌曲《為祖國祝壽》的副歌歌詞作為序的結尾吧:
為祖國祝壽,
你鮮花喝彩,
我掌聲加油,
他舞起紅綢子,
讓金獅抖擻,
願親愛的祖國天長地久!

(杜鳴心,2014年10月1日)

杜鳴心(1928~)作曲家,湖北潛江人。1939年被陶行知從保育院選拔到重慶育才學校學習音樂,在賀綠汀、任光、范繼森等指導下學習鋼琴、小提琴和其他音樂基礎知識,並創作了諷刺歌曲《薪水是個大活寶》,在當時國統區的民主運動中發揮過作用。建國後,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回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創作上偏重於器樂體裁,主要作品有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均與吳祖強全作)的音樂,交響詩《飄揚吧,軍旗》,交響音畫《祖國的南海》和《青年交響樂》等。另外,他還寫過一些電影音樂和銅管音樂。其創作注重配器的色彩,和聲手法較豐富。代表作品: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合作)聲手法較豐富。交響序曲《春天的故事》也受到廣泛的歡迎。(摘自互動百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