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陳乾[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陳乾(1881—1927),字明侯,山東省昌邑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入湖北陸軍學堂,1905年赴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不久受孫中山派遣,回到東北開展反清革命。1907年回到昌邑,宣傳革命。1908年與商震、景定成等人赴青島,創辦新式學堂震旦公學,並注意把革命思想傳播到校外民眾中,發展革命組織,為武裝起義做準備。同年,陳乾與劉冠三、於洪起等人發起成立山東保礦會,反對德國侵占山東礦權,力爭民族權益。此後,陳乾為革命事業奔波於日本和中國東北。在長春組織山東同鄉會,為革命積蓄力量。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陳乾認為山東革命應集中力量由津浦鐵路北伐策取濟南,便至南京,獲得支持。1912年被黃興任命為山東民軍統領,一路攻打清軍,光復徐州。1913年任陸軍部咨議,晉升為陸軍中將。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時,奉命赴膠東調查民間損失。1916年任山東省政務廳廳長。1921年任廣東非常大總統咨議。1922年被各界推舉為中日談判代表,為收回青島進行艱苦的談判鬥爭。後任魯案協定善後委員會委員、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顧問。1923年奉命辦理接收威海事宜。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1927年8月18日在南京被桂系軍閥殺害,終年46歲。生平著有《倥傯集》、《歐戰拾遺》、《魯案》、《威案》等。1986年經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批准,由國家撥專款重新修建了位於昌邑市龍池鎮的陳乾先生墓園。

投筆從戎

陳乾(1881—1927),字明侯, 山東省昌邑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81年,陳乾出生於山東省昌邑市。儘管少年時便胸懷大志,可因家境貧寒,他卻不得不放棄就學的想法,14歲便開始學織綢,16歲又去到東北學習紡絲,倍遭艱險。1899年,陳乾重新回到家鄉昌邑,經昌邑縣令胡師孝推薦,終於如願以償到鳳鳴書院學習。

期間,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噩耗傳來,眼看國家處於危亡時刻,一心救國的陳乾再也不能安心讀書、坐視國恥。在1902年5月,他便憤然投筆從戎,到達北京,加入毅軍,希望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

然而,兩年的士兵生活,他看到的卻是清軍的腐敗和無能。為了喚醒弟兄,在愛國報人彭翼仲主辦的《京話日報》上,陳乾先後發表了《一個步兵的志向》和《大呼我陸軍同胞》兩篇文章,揭露毅軍、常備軍的弊病,抨擊軍隊中的墮落現象,希圖鼓舞士兵為國盡忠的勇氣。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兩篇文章的發表,對當朝造成觸犯,他最終也不得不離開毅軍。

1905年陳乾東渡日本,適逢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在孫中山“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感召下,陳乾遂宣誓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陳乾回響孫中山的號召回到東北,發展革命,就任為滿洲八旗學堂校長,並聘請友人蔣衛平、商震等任教官,宣傳擴大革命力量,時人稱為“關東三傑”。此間陳乾數次潛回昌邑宣傳革命,成為昌邑革命的首倡者。

辛亥革命

陳乾不僅自己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同時十分注重培育革命力量,1907年,作為中國同盟會山東協主的陳乾來到青島宣傳革命,吸引了眾多有志青年的參與。1908年春,商震、景定成、陳家鼎、劉冠三等人也相繼來到青島。為有利於進行革命活動,陳乾提議創辦成立震旦公學,也得到眾多革命黨人的支持。

作為革命黨人的活動中心,震旦公學除設有文化課外,還開設了軍事學和軍事技術訓練等科目。另外,在校師生也一律留短髮、穿軍裝,學校還專門採購了槍枝。除學習外,學校師生還經常去工廠、民眾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發展中,震旦公學名聲遠播海內外。

而震旦公學成立的當年,德國殖民當局在已獲清政府承認的膠濟鐵路沿線三十里地區內採礦權之外,又謀取諸城等五處新的礦區開採權,清政府默認了這種蠻橫要求,激起山東各界人民的強烈反抗。夏秋間,陳乾與山東優級師範學堂教員於洪起奔走串連全省學界,成立了保礦會,痛斥德國侵略野心,維護民族主權。德國當局對山東人民的保礦活動又恨又惱,決定藉此機會同清政府摧毀震旦公學,以剷除他們的心腹大患。在德國殖民當局與清政府的相互勾結下,創建還不足一年的震旦公學被迫解散。

儘管如此,震旦公學的存在卻為民主革命在山東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組織基礎。後來的即墨、高密、青州、諸城等地的獨立運動和山東革命軍的骨幹力量,大多出於震旦公學。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陳乾來到廣州。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26日陸軍部總長黃興任命陳乾為山東軍統領。

在各界的支持幫助下,陳乾等人組成淮泗討虜軍,抵達蚌埠後,軍隊得到進一步壯大,經鄒魯介紹,這支淮軍和由葛應龍率領的浦軍與柏文蔚部林述莊、姚雨平率領的粵軍,組成聯合參謀團協同北進,下固鎮,克宿州,張勛被迫退守徐州。

為徹底打敗張勛,革命軍決議分三路攻打徐州,陳乾率淮軍由左路進攻,先後攻下濉溪、肖縣,直逼徐州;粵軍由中路沿津浦路直逼徐州;浦軍由右路經揚州直逼徐州。在三軍聯合攻擊下,張勛敗走兗州。

從辛亥武昌光復,至攻克徐州,相隔僅僅四個月,此役震驚京津,清廷迫於內外大勢,於2月12日下詔退位,南北議和告成。此時,陳乾主張暫時保密,攻克山東後再宣布,眾人以為陳乾有野心,計不得行。

徐州光復後,淮泗討虜軍與山東民軍合編成為陸軍第三十九混成旅,陳乾任少將旅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對革命軍隊或合併或解散,以削減過於膨脹的軍費開支。陳乾認為共和告成,自請解散所屬軍隊,自己到東北調查邊防。孫中山為其頒文虎勳章。

魯案砥柱

1916年9月,陳乾被任命為山東省政府政務廳廳長,離開北京,到濟南就任。陳乾目睹山東的派系鬥爭,陷於苦悶之中,在辭職後避居青島。此時青島已被日本占領,他住在久留米町,經常外出活動,組織民眾反對濟南的水利借款,反對鄭州商埠借款,反對中央鐵道借款。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11月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開始,陳乾再一次赴桂林與孫中山會晤,為謀求孫中山與段祺瑞合作而工作,孫中山任命陳乾為總統府咨議。

1922年2月4日,美國邀請太平洋關係各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英代表談到威海衛二十五年租期已滿,準備將威海衛還給中國,日本代表也在壓力下宣布將青島還給中國,並簽定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孫中山多次發表演說,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地。在山東問題上,陳乾終日奔走,各方調查,山東紳商公推他出面交涉。後經大總統黎元洪任命為魯案交涉三委員之一。

自1922年6月29日至11月底,中日雙方在北京外交部開會七十一次,青島行政權及各項財產於1922年12月10日由我國接收,膠濟鐵路全路於1927年1月29日由我國接管,並成立膠澳商埠督辦公室署,由當時山東省長熊炳綺任督辦,陳乾任顧問兼膠濟鐵路常務理事。

在青島歸還問題上,陳乾堅持維護國家主權,主張魯案辦法應以收回為先,開放為次,日本人必須尊重中國主權。為此他激烈地反對王正廷關於“青島暫由日本管理”的妥協態度,並就其他事宜據理力爭,不遺餘力,促使青島接收順利完成。膠濟鐵路按協定於本年11月11日接收,日本浪人勾結我國土匪孫百萬,占據嶗山,準備日本交還時,即占領青島,予日本藉口不交之口實。陳幹得知此事後,毅然代表政府單身先入青島市區,向匪首曉以大義,痛陳國家之利害得失,使日本人陰謀破產。康有為因此贈書“魯案砥柱”。

卸甲歸田

1923年4月,陳乾又著手辦理接收威海衛的交涉,他在威海與地方父老一一接洽,了解情況,並受威海衛商學聯合會的委託,一次次去北京與外交部磋商,為了不讓威海出現青島第二的情況,他想盡辦法,說破唇舌。當時山東派系複雜,陳乾四處奔波,終是失望,他心情萬分痛苦。1924年春,陳乾憤而歸里,他閉門讀書將院門塗為黃色,書房門上懸掛著由康有為題寫的“倦飛”橫匾。這時他寫了大量的著作,記述了他的見解、經歷,並寫了大量的詩文,《魯案》、《威案》、《歐戰拾遺》、《旅大問題彙纂》等,多於此時編寫整理而成。

在家鄉居住時,陳乾因為故里處於昌邑北鄉,每年入春,就因河涸而飲水困難,於是發動鄉民導西北鄉的漁河、浞河之水,開一新河入鄉,長約二十餘里,人食其利。康有為為題名為“新開河”,河上修橋,題名為“萬里橋”,並立碑為志。同年秋,陳乾應國民第二軍岳維峻督辦之邀請,充任顧問。

陳乾一生刻苦力學,故能文兼武備。就文事而言,陳乾能詩、能文、知史、通政,著有《倥傯集》、《歐戰拾遺》、《旅大問題彙纂》、《魯案》、《詩選》、《庭話》、《家庭瑣言》、《經國文鈔》、《六經碎語》等書。時人吳敬恆高度評價陳乾詩文,謂陳乾為“建國偉人,其詩文風格則得周秦漢魏之氣息,疏曠淡遠,不在唐宋以後”。

陳乾一生中特立獨行之事甚多,譬如重視婦女教育,在徐州駐軍時勸導婦女解足,寫信要弟弟教導嫂嫂讀書識字,在當時風氣未開時代,極不平常。他履險如夷,因事被拘,他卻在拘留所中翻譯古文,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新的形勢促使陳乾再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年十一、十二月間陳乾離家去南昌謁見蔣介石總司令,被任命為軍部參議。1927年9月,張宗昌親自到南京與孫傳芳一起布防軍事,接應吳佩孚,準備與北代軍決戰。陳幹當時任第二支隊司令,率部轉戰千里,身先士卒,一舉攻下韓莊、棗莊、進入山東。就在這節節勝利之刻,南京政府電文迭至,令陳乾撤軍返寧。陳乾及其部下均憮然不解,但軍令難違,只好從命。到南京後,即被逮捕送進南京模範監獄,後來被桂系軍閥以“莫須有”的罪名槍殺,終年46歲。1937年,商震為陳乾立了墓碑,碑正面寫有:“故陸軍中將陳公明侯紀念碑”,一側是“潔氣長存”,一側是“英風宛在”,背面是商震著寫的千餘字碑文。

1986年經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組織部批准,由國家撥專款重新修建了位於昌邑市龍池鎮的陳乾先生墓園,並與其夫人楊紫霞合葬於一處。位於昌邑龍池鎮白塔村東的陳干將軍陵園,龍池鎮鎮政府除安排專人看護外,每年還撥付專項資金定期維護、修繕,成為後人緬懷先烈和學習陳干將軍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