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文學

阿昌族,又稱“蛾昌”,本族自稱為“蒙撒”、“襯撒”、“漢撒”、“蒙撒禪”。阿昌族是我國雲南境內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歷史悠久。漢代以來所稱的“尋傳”,大部分便發展成為今天的阿昌族。約在公元五世紀時,阿昌族原始公社制度解體。此後,阿昌族頭人早概戰勝了蒲蠻酋長底弄,自此,直到元代以前,阿昌族一直在雲龍居於統治地位,成為一個強大民族。公元十世紀後,特別是明初沐英平定雲南、王驥三征麓川時,內地大最漢族,白族遷居雲龍,逐漸與阿昌族發生了自然融合。阿昌族吸收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任用客民代治政務,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Achangzu wenxue
阿昌族文學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梁河、隴川兩縣。人口 2萬多人(1982)。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阿昌人一般兼通漢語傣語,使用漢文
阿昌族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神話史詩《遮帕麻與遮米麻》,在阿昌族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流傳最廣的是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民歌。民歌《阿昌苦》《三石皇糧哪裡來》等,反映了阿昌人民過去的苦難生活。有一種名為窩羅(又叫“大切”,意為“堂屋旁邊的歡樂”)的民歌,多在喜慶時演唱,主人客人圍著桌子,邊跳邊唱。窩羅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有領唱,有隨唱。隨唱是重複領唱的歌詞。它格調歡樂,節奏感強,較多地保留了阿昌族口頭文學短小精悍,形象鮮明,語言通俗,聲韻鏗鏘的特點。
阿昌族民歌中數量眾多、最富生活情趣的是情歌。情歌可分為三類:一類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高聲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一類叫“相作”,是夜深人靜,青年男女在叢林裡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內容極其豐富,包括世代流傳的長篇敘事歌詞,可連唱幾晝夜;一類叫“相勒摩”,也是對唱的情歌,調子幽雅親切,歌詞含蓄纏綿,比喻生動貼切。
阿昌族民眾中還流傳著大量的神話故事傳說。神話《狗的故事》敘述遠古時代在一次毀滅性的洪水中狗的功績;故事《谷稷》,解釋阿昌族祭祀穀神的習俗;《選頭人》反映氏族公社解體,向封建領主經濟過渡的社會形態;《萊贏與納康》形象地表現了阿昌族各支系間的血緣關係。流傳較廣的故事還有《繼母》《親妹子與晚妹子》《牛娃》《哪個錯找哪個》《大象走路為什麼輕輕的》等。它們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狀態和社會道德觀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