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腸樹

臘腸樹

臘腸樹,學名Cassia fistula,又名金急雨、金鍊花、黃金雨、阿勃勒、波斯皂莢、婆羅門皂莢、長果子樹、臘腸樹、牛角樹等,香港多稱豬腸豆,是一種蘇木亞科的植物。原產於南亞南部,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及緬甸,往南直到斯里蘭卡。分布在緬甸、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的地區。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臘腸樹 臘腸樹
臘腸樹CassiafistulaL.,蘇木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緬甸、 斯里蘭卡。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區有栽培,中國南方地區亦見於庭院、公園作觀賞樹木。主產於台灣、福州、廈門、廣州、海口、儋縣、桂林、雲南的景東、耿馬、雙江、勐連、勐海、景洪、勐膜等地。

相關近緣種
決明屬(CassiaL.)植物全世界約6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至溫帶地區。中國原產10餘種,包括引種栽培的有20餘種。主要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其中可供藥用、膠用的種約15~18種。其中決明CassiatoraL.,鈍葉決明C.obtusifoliaL.,望江南C.occidentalisL.,茳芒決明C.sopheraL.,雄黃豆C.javanicaL.var.indo-chinensisGagnep.,鐵刀木C.siameaLam,山扁豆C.mimosoidesL.,有翅決明C.alataL.等均為重要的藥用和膠用植物。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可達15m,幼枝樹皮光滑,灰色,老時粗糙,暗褐色。葉長30~40cm,有小葉3~4對,小葉對生,薄革質,闊卵形,卵形或長圓形,長8~13cm,寬3.5~7cm,頂端短漸尖而鈍,基部楔形,全緣,幼時兩面被微柔毛,老時無毛;葉脈纖細;葉柄短。總狀花序長達30cm以上,疏散,下垂;花與葉同時開放,花直徑約4cm;花梗柔細,長3~5cm,下無苞片;萼片長卵形,長1~1.5cm,開花時外翻;花瓣黃色,倒卵形,近等大,長2~2.5cm,且明顯的脈;雄蕊10枚,其中3枚具長而彎曲的花絲,高出花瓣,4枚短而直,具闊大的花葯,其餘3枚很小,不育。莢果圓柱形,長30~60cm,直徑2~2.5cm,黑褐色,不開裂,有3條槽紋;種子40~100顆,為橫隔膜所分開。花期6~8月,果期10月。

栽培歷史

早在唐代,臘腸樹已傳入中國。《酉陽雜俎》有記載,稱之為波斯皂莢。《本草拾遺》稱之為婆羅門皂莢、阿勃勒。它原產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為豆科決明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0-15米。

栽培繁殖

臘腸樹 臘腸樹

臘腸樹用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時,採回搗爛果皮取出種子,播前用開水浸3—5分鐘,取出後10天左右,噴藥1次(如六六六粉等)以防蟲吃葉,以後每10天噴1次,直到移植。在苗期及時除草,這是保苗率高低的關鍵。苗高20厘米行第一次間苗,30—40厘米行二次間苗。每年鬆土2—3次。春至秋季每兩個月施肥1次。花期過後應修剪整枝1次。

繁殖

繁殖可用播種、扦插法,春、秋季為適期。幼苗高度一公尺以上再行定植。

栽培

栽培土質以表土深厚,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最佳,喜充足陽光。幼苗定植前挖穴宜大,並預肥。成長期間每季施肥一次,並注意澆水,成株後則甚粗放。性喜高溫,生育適溫約23~32度。偶數羽狀複葉,花瓣5,由幾十朵小花組成一串花序,長達30厘米以上,盛花時,全樹披掛金黃色的花串,款款下垂,臨風搖曳,極為美觀。臘腸樹不但花美麗,果實也十分奇特,圓柱形的莢果,長30—60厘米,內有種子近100粒,成熟時黑褐色,好象一根根煮熟了的臘腸掛在樹枝上,不過這“臘腸”是只可觀賞不可吃的。為喜溫樹種,有霜凍害地區不能生長,通常在中國華南一帶生長良好。性喜光,也能耐一定蔽蔭,喜濕潤肥沃的中性沖積土,以砂質壤土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生育適溫23—32℃,能耐最低溫度為-2—-3℃。在乾燥瘠薄壤土上也能生長,病蟲害少,為熱帶優良觀賞樹。 

化學成份

樹皮主要含綜合型鞣質,其組成單位是3,4-二羥基黃烷類;葉也含此類鞣質。
樹皮尚含蠟和樹脂,又含阿勒勃素(fistucacidin,即3,4,4′,7,8-五羥基黃烷)。
木心含阿勒勃素、蘆薈大黃素甙(barbaloin)及大黃酸。果內含不飽和蠟、蘆薈大黃素甙、羥甲氧基蒽醌的葡萄糖甙。
種子含樹膠,其組成為半乳糖和甘露糖,比例為1:4.3。 

套用價值

臘腸樹 臘腸樹
花美果奇的臘腸樹是美麗的庭園觀賞樹;其果瓤、樹根和樹皮均可入藥,對治療 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療效;樹皮含有單寧,可做紅色染料及用於制皮革等;木材堅硬,耐腐力強,光澤美觀,可惜加工不易,難以制板,但可作橋樑、支柱和農具。

1.樹膠臘腸樹種子千粒重16.1g,胚乳含量55.3%,總糖83.0%,毛細管粘度36.2厘泊,水不溶物45.74%。從這些數據來看,臘腸樹的半乳甘露聚糖膠因水不溶物過高,不宜直接使用,但其胚乳和總糖,含量較高,可作改性膠的原料,需進一步研究。

臘腸樹 臘腸樹

 2.藥用臘腸樹藥名阿勃勒,又名婆羅門皂莢,始載於《本草拾遺》《本草綱目》、《酉陽雜俎》稱波斯皂莢。中醫藥稱:根味苦,性涼,用於收斂、強壯、解熱、瀉下,又用於心痛。葉用於皮膚病、輪癬、風濕病、中風。花用於便秘,並作為解熱藥。果實味苦,性寒。有主熱病、祛痰、殺蟲、通經絡的功能。用於骨蒸癆熱、胃烷病(胃、十二脂腸、急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等),並對便秘、胃酸過多、食欲不振亦有改善作用。本品又為止痛、輕瀉藥,但久煎(8小時以上)後則無瀉下的作用,反而有收斂作用。若過量可引起嘔吐,故一般採用未完全成熟的果實為好。外用於風濕性疼痛、毒蛇咬傷,又能用於減輕胸部閉塞、熱病、痛風等,種子可用於催吐。

藥理研究表明果實或果肉有瀉下作用(因含蒽醌甙),但量大可引起噁心、胃腸氣脹及腹痛。對離體鼠小腸及兔十二脂腸有興奮作用。對小鼠腹腔注射10mg/kg提取物,可延長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說明有鎮靜作用。果肉及種子有抗菌作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的生長,以醇提取物效果最好。
3.其他(1)樹皮含單寧,可提取紅色染料和考膠。

(2)木材堅重,有光澤,紋理美,耐腐蝕;可供橋樑、支柱、車輛、農具等用材。

(3)嫩葉含維生素C1228mg/100g,花含2352mg/100g(均鮮重),可作野菜食用。

養護要點

臘腸樹 臘腸樹
臘腸樹喜光,稍耐陰。喜濕潤肥沃的石灰質及中性沖積土,忌積水,耐乾燥瘠薄土壤。種子繁殖,種子小,直播成活率低。可與其他樹木一樣在苗圃育苗,宜選8~10年的母樹採種,種子發芽率70%~90%。春季播種育苗,約10天左右可出苗,苗期需及時除草和澆水。第二年春天發芽前定植成活高,定植依地形、目的選擇不同的行株距。定植後如遇春旱,需適當澆灌,以促使成活。
臘腸樹尚未見扦插繁殖方面的資料,但大樹砍伐後有根櫱苗可以更新的情況。

黑褐色,內具粘性,有異味;為高級之庭園樹、行道樹。黃花臘腸樹,開花時節,有如雨灑黃金,樹上會掛滿一條條黃色花朵,由於長而下垂,像是飄在風中下雨般的黃金。在香港九龍新界多處地方有種植。紅花臘腸樹,這個品種也漸漸進入綠化市場。它與黃花品種配合使用,可以增加其觀賞性,體現其多樣性。但是,此樹種為熱帶樹種,適合閩、粵、桂三省栽培。因它不耐寒,-1℃以下的氣溫容易受凍害。

罕見植物

植物(Plants)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有葉綠素,沒有神經,沒有感覺。分藻類、菌類、蕨類和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萬種。  

世界上奇特的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