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陶縣克孜勒達坂北銅礦

經濟地理銅礦礦區內植被稀少,森林植被主要在崑崙化山北坡。 銅礦化體產於烏魯阿特組地層的細砂岩、凝灰質砂岩中,呈似層狀、脈狀產出,銅礦基地其賦礦岩石為矽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的片理化砂岩。 (1)含銅礦化蝕變帶:位於普查區南部,長約940米,寬約20-60米,礦化蝕變強烈,主要蝕變為矽

位置及交通

礦區位於阿克陶縣與英吉沙縣交接處的克孜勒達坂北達坂南一帶,交通極有為困難,北部從喀什市沿314國道至阿克陶縣城約44千米,後沿40公里的鄉間公路和簡易便道隨馬匹可到達普查區。地段地形切割較強烈,汽車無法通行需靠畜力運輸,交通工具為驢、馬匹。

自然地理及經濟地理

自然地理

銅礦礦區位於西崑侖山西段北坡,塔里木盆地西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0-5100米最高峰海拔5244.4米,最大相對高差在1000-2000米左右。區內水系較發育,均屬內陸河的源頭水系,主幹水係為汗鐵熱克河和艾捷克薩依河、窮布斯薩依河、烏酋克拉嘎依河,向北匯入阿克孜河和克孜勒河。支流水系比較發育,水系組合格局多呈現為樹枝狀,河流水量比較充沛,水量隨季節變化,夏季(六—七月)為洪水期,易出現洪泛。
礦區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性氣候,乾旱、多風、氣候的垂直分帶比較明顯,海拔3800米以上屬高寒山區,氣候特別寒冷,幾乎常年降雪。區內冬季最冷時節為每年1月,平均氣溫為-11.7℃,區內溫度最高時節為7月,平均氣溫為16.1℃,年平均氣溫3.6℃左右,溫差變化極大。每年的10月初,高山普遍降雪,來年三月份逐漸解凍,年平均無霜期為75天,年平均降雨量68.1毫米;災害性天氣主要有乾旱、大風、沙塵暴等。

經濟地理

銅礦礦區內植被稀少,森林植被主要在崑崙化山北坡。高山區有零星分布有((喬木)森林,中低山區分布有爬山松、灌木林,沿河流有少量草地及耕地。河谷地帶有農業區,農作物有小麥,青稞等。野生動物有雪豹、大頭羊、雪雞等。礦區居民有塔吉克、維吾爾、漢等多個民族,塔吉克多以放牧為主,漢族、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區內經濟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
區內交通極其不便,有兩簡易路,一條由阿克陶縣到庫爾乾塔格鄉的簡易公路,一條由阿克陶縣-英吉沙縣-恰特鄉的簡易公路,其餘地區均為山間小道,只能靠畜力運輸和步行進行工作,由於普查區多為高山深切割區,通行條件極差,但區域交通條件較為好,有鐵路和公路從烏魯木齊通達喀什,並有去阿克陶縣簡易公路與之銜接,對開展礦區的後勤保障比較有利。
礦區內生產和生活物資主要由阿克陶縣和英吉沙縣兩個方向供給,通訊聯絡需要無線電台或衛星電話。勘查區河流多,供水方便;勘查銅礦區無電力網,需自備發電機。

礦體特徵

在西崑侖金屬成礦帶的劃分中,礦區位於恰爾隆-庫爾浪-塔木銅多金屬-金成礦帶(Ⅱ)特格里曼蘇銅礦床成礦亞帶(Ⅱ2)與布倫口-柳什塔格銅-金-鐵成礦帶(Ⅲ)木吉-布倫口鐵-銅-金成礦亞帶(Ⅲ1)結合部位,本區處於大斷裂附近,次級斷裂發育,侵入岩也發育,成礦條件優越。
礦區內岩漿岩不很發育,偶有似斑狀中粒花崗閃長岩或花崗岩出露。
礦區內構造簡單,嚴格受柯崗大斷裂的影響,層間破碎帶、裂隙構造發育,沿層間破碎帶、裂隙構造岩石具強烈的矽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根據1:5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來看,本區處於恰特砷、錫、汞組合異常(HS-10-乙2)下游地區,該組合異常中異常元素組合為As-Sn-Hg,伴生有Au Cu As Pb Ag Th 等元素異常,As 元素最高值4×10-6,平均值為3.34×10-6;異常區內出露的地層為未分的石央-泥盆系地層,出露的侵入岩為華力西中酸性岩漿岩。
銅礦礦區發現一個含銅化蝕變帶和2條銅化體。
銅礦化體產於烏魯阿特組地層的細砂岩、凝灰質砂岩中,呈似層狀、脈狀產出,銅礦基地其賦礦岩石為矽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的片理化砂岩。
(1)含銅礦化蝕變帶:位於普查區南部,長約940米,寬約20-60米,礦化蝕變強烈,主要蝕變為矽 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2)L1號銅礦化體:位於含銅化蝕變帶北部,地表出露長約30米左右、寬約0.5-2.5米,礦化體走向北西330度,傾向東北。向東尖滅。
整個礦花色地表礦化規模較大,初步光譜樣品分析銅品位大於1.71%,礦石呈不均勻的細脈狀和浸染狀產出,黃銅礦、閃鋅礦、孔雀石、為他形粒狀,與黃鐵礦共生。脈石礦物有絹雲母、長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