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唱新歌[歌曲]

阿佤人民唱新歌[歌曲]
阿佤人民唱新歌[歌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據說《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解放軍某部通訊兵戰士楊正仁在1964年根據佤族民歌創作的。1964年的冬天,楊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設電線時,收集到一首旋律優美的佤族民歌《白鷳鳥》,這首民歌迅速點燃了楊正仁的創作熱情,他便以《白鷳鳥》為藍本進行再創作。經過一個月的創作,《阿佤人民唱新歌》終於脫稿,由他所在的部隊宣傳隊排練演出,從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進了聽眾的心中。 而有的採訪者則又是另一種說法,說那是1964年的一次佤山軍民聯歡活動,熱鬧、歡快的場面激發了駐西盟佤山部隊戰士楊正仁的創作靈感,於是寫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至於創作時間,有的則說是“從冬到春,終於斷斷續續完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的則說,是一天完成的。 創作靈感既有長期積累的水到渠成,也有瞬間的火花閃亮,創作過程有一氣呵成,也有精打細磨,那種說法最接近事實,局外人似乎不好評說,最清楚此間情況的,當是楊正仁先生。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1964年在西盟指揮部隊宣傳隊演唱。

2006年8月11日,西盟阿佤山深處的岳宋鄉岳宋村早早地就熱鬧起來,參加首屆中國佤族文化學術研討會的中外專家學者來到村子裡實地考察,村民們一邊和專家學者共飲迎賓的水酒,一邊載歌載舞:“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這首膾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緣自西盟縣,於六七十年代傳遍全國。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一位身材清瘦、精神矍鑠的學者顯得有些激動,他就是40多年後重上阿佤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詞曲作者——楊正仁。忽然,一位50多歲的佤族婦女從歡迎的隊伍中奔了出來,她抓住楊正仁的手激動地連聲說:“你還記得我嗎?《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你教我唱的。當年你在我們村工作時教我們唱歌跳舞,還給我們講白求恩、張思德的故事,我的名字叫楠島”。說完,楠島高興地拉著楊正仁加入到歌舞的隊伍中。楊正仁的眼眶濕潤了,眼前發生的一切把思緒拉回到了40多年前。

同60年代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從小生長在昆明的楊正仁也有一個當兵的夢想。在昆明師範學校上學時,他創作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扛起我的小木槍》,沒想到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全班同學的喜愛。此後,他經常寫歌給同學們唱。

1961年8月,18歲的楊正仁參軍到部隊,經過8天的艱苦旅途到了西盟。楊正仁當的是通訊兵,主要任務是架電話線,這使他有機會走遍了西盟佤山的大部分山寨。白天,他和戰友忙著架線,晚上,他們就住在村民家。那時每個寨子的民眾見到解放軍都很高興,大夥都要圍著篝火打跳、歌舞,佤族民眾被山泉水滋養的動人歌聲深深地打動了楊正仁,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他每每聽到,就一定把優美的旋律記錄下來。楊正仁還作為工作隊員到佤族寨子,幫助民眾生產生活。岳宋村他就呆了一年,記得那時每天晚上都要開會,民眾歌舞是開會的前奏。就這樣,楊正仁收集到了大量的歌舞和器樂原生素材。

1963年,有一天午休,楊正仁躺在床上睡不著,便看起了表牆用的舊報紙,上面有一首沒有標題的,歌頌軍民關係的詩吸引了他:鳳凰進山百鳥迎/阿佤喜歡解放軍/解放幫阿佤搞生產/阿佤解放是一家;一根藤條開小花/一根藤條結兩個瓜/藤連藤,瓜連瓜/阿佤解放是一家。讀罷,楊正仁覺得它很像一首歌詞,就琢磨著給它譜曲,快吃晚飯時,楊正仁用佤族“江山木羅”民歌的曲調給小詩譜了曲,並取名為《阿佤解放是一家》。這首歌參加了1964年的昆明戰士文藝匯演,被當時的國防文工團看到,作為自己的曲目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獲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也作為《每周一歌》播出;楊正仁所在團的政委聽到後,就組織全團收聽;歌曲還被文化部出版的《戰地新歌》收錄,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這一切都極大地鼓舞了楊正仁。

1964年,楊正仁在班哲寨架線時又收集到一首旋律很美的民歌《白鷳鳥》,他的創作熱情被激發起來,決定以它為藍本進行新歌創作。楊正仁把佤族民歌原來的低旋律提高八度,進行再創作。經過一個月時間的打磨,《阿佤人民唱新歌》就交給部隊宣傳隊排練演出了。西盟縣文工隊也派人學習,到佤山各村寨演唱,由於歌曲表達了佤族民眾的心聲,旋律又很容易學習,很快,《阿佤人民唱新歌》成為佤山的“流行歌曲”。後來,這首歌被當時的紅衛兵帶到了昆明,楊正仁回家探親時聽到大街小巷都在唱自己的歌,很是驚喜了一番。197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阿佤人民唱新歌》,從此,全世界的人們通過這首歌知道了阿佤山,了解佤族。

1971年,楊正仁調到昆明軍區國防文工團進事專業創作。同年他就和同事一起創作了大型舞劇《含淚的緬桂花》,以及《景頗姑娘上大學》、《大學畢業回雪山》等一批優秀舞劇、曲目。楊正仁知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因為雲南豐厚的民族民間文藝的滋養,自己還要刻苦努力,向專業創作儘快轉型。二胡、鋼琴、小號等樂器不熟悉,他就拿出打硬仗的勁頭來,每天跟在樂隊裡邊聽邊看邊學。並且不斷地深入部隊調研,豐富自己的創作內容和題材。1982年,他創作的《草原之夜》在參加“八十年代新一輩”征歌中獲獎,1983年,這首具有濃郁鄉土氣息,有時代感,風格別致的草原牧歌又獲得第一屆“晨鐘獎”。1982年,其器樂曲《阿佤舞曲》以鮮亮的色彩為節日的佤山勾勒出一幅風情畫。由此,楊正仁走上了一條用多種體裁多種風格進行創作的道路。1985年,楊正仁調到成都戰旗歌舞團,加快了創作步伐。他參加創作的歌舞《西藏之光》獲得文化部第三屆文華新節目獎。40多年來,楊正仁發表、上演、廣播或製成唱片音像帶的各類作品達200多件次。獲獎立功無數。他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06年在雲南省“四個一批”人才表彰會上,榮獲雲南省文學藝術成就獎。

說到獲獎,楊正仁笑著告訴我們,《阿佤人民唱新歌》1972年入選《戰地新歌》第一集;1973年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獲好評;1991年選入《紅太陽》音像製品,影響甚廣,至今仍在中國各地、緬甸、菲律賓、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傳唱。但《阿佤人民唱新歌》從未獲過任何獎,卻是自己所有作品中最廣為傳唱的,社會影響面最廣的。

1992年,在《紅太陽》磁帶發行300萬盒,《阿佤人民唱新歌》發表28年後,楊正仁拿到了上海唱片公司寄來的第一筆稿費770元。到1994年,楊正仁共收到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稿費2000多元。1995年,楊正仁把這些稿費全部送到佤山,捐給了岳宋村和西盟縣、滄源縣的希望工程。他說:“感謝佤族人民教會我唱歌。”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縣把《阿佤人民唱新歌》定為縣歌。同時,西盟縣把楊正仁聘為佤文化顧問。

2001年,楊正仁退休,但他仍然在繼續創作著。因為他永遠要為人民唱新歌。

演唱

歌名

阿佤人民唱新歌

演唱

羅天嬋

作詞

楊正仁

作曲

楊正仁

歌詞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輝照邊疆
山笑水笑人歡樂
社會主義好 哎架起幸福橋
哎...道路越走越寬闊 越寬闊
哎江三木羅

山山嶺嶺哎歌聲起紅旗飄
閃閃銀鋤落
毛主席領導咱清清河水上山坡
茶園綠油油 哎梯田翻金波
哎...五彩花開千萬朵 千萬朵
哎江三木羅

各族人民哎團結緊向前進
壯志震山河
毛主席怎樣說阿佤人民怎樣做
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產黨
哎...阿佤人民唱新歌 唱新歌
哎 江三木羅
哎 江三木羅

相關文章

歡樂的村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文章作者: 王焰安

一、真實的佤族生活

在我的記憶中,仿佛很小就知道了這首歌,只是唱不完整而已,若仔細追索,當可追到童年時光,應該是在鄉村的廣播下聽得的。那時,歌中的“阿佤”指稱什麼,並不明白。

後來,上了大學,研習民俗學,得以了解,阿佤,就是指我國雲南邊陲的佤族,不過,那曾流行“獵頭祭”習俗的佤族,與我想像中那歡快的阿佤怎么也聯繫不起來,雖然心理有反差,但《阿佤人民唱新歌》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愛。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村村寨寨”,是佤族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這樣理解,楊正仁也是如此說,“村村寨寨”是佤族人民真實的生活環境。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是“住在山上的人”。

“打起鼓敲起鑼”,打鼓敲鑼,是為了在民俗活動中製造與渲染某種氣氛。這裡主要是為了烘托一種喜慶的氣氛。這裡的“鼓”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一般的鼓,應是佤族的木鼓,木鼓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某一段為原料,按一定形狀掏空而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為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木鼓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這裡的“鑼”,也不是我們一般所見的“鑼”,而應是佤族人民芒鑼。芒鑼形體圓厚,用響銅鑄成。鑼面低,中心有乳頭凸起。鑼邊有兩個穿皮條的孔。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槌擊奏。也有掛在木架上擊奏的。是伴隨人們日常生活的樂器,多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

“阿佤唱新歌”,“阿佤”是對佤族人民的他稱,含有親切與親昵的意味。“新歌”,是針對歌詞的內容而言的,一個“新”字,包含了多層的含義,歌詞的內容新,人們的生活新,人們唱歌時的心情新。

“毛主席光輝照邊疆”,說明“新歌”所以“新”之因。“毛主席”,是當時時代的關鍵字,與“中國共產黨”的含義相等同,這裡應是指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光輝”,既承前“毛主席”,在那個時代,毛主席還是“紅太陽”的同名詞,也承後的“照”,給以光明、給以溫暖,是對黨的民族政策的闡釋。“邊疆”是概指,更是實指,佤族真正處在我國雲南與緬甸交界處,是真正的邊疆。

“山笑水笑人歡樂”,是“光輝照邊疆”的結果。“山笑水笑”,是用擬人手法描寫的自然景致,“人歡樂”是狀寫人民的生活情形。是一幅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美好生活圖景。是虛構,更是寫實。

佤族人民清楚地記得,1951年初,抗美抗朝戰爭的第二年。蔣介石想趁機反攻大陸,任命逃往緬甸的原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彌為中緬邊境反共救國軍總司令,指揮第五、六軍殘部分三路向佤山反撲,並很快占領了佤山。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向佤山進發圍剿殘匪,經數十次這種特殊的大小戰鬥,至1951年7月,解放軍共殲蔣殘匪2500多人,粉碎了蔣殘匪的反攻,收復了佤山,史稱“二次解放”,是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殘兵,使他們的生活從此得以安寧。佤族人民更清楚地記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根據云南少數民族的不同情況,提出了“慎重穩健”的工作方針,針對佤族的特殊情況,採取了直接的過渡方式。人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佤族採取的是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1953年至1956年就增開水田15000多畝,開挖水溝480多條,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還清楚地記得有個叫毛岩特的佤族兄弟的故事。

毛岩特從小父母雙亡了,七歲八歲時就給頭人放牛,因為年紀小,他看不住到處跑的牛,就走失了一條牛,他嚇得不敢回來,在山上躲了好幾天,最終還是被頭人派去的人找了回來,找回來後,就把他吊在房樑上打,下面拴著一條惡狗,假如他的腳一落地,惡狗就會咬他的腳。並且拿粉牆那種石灰抹他的眼睛,差點把他的眼睛弄瞎了。

眼看毛岩特快要死了,他們就要活埋他。正埋到脖子的時候,共產黨的工作隊來到了寨子裡。他們就去找頭人協商,要把毛岩特救出來。協商的結果是,工作隊必須要給頭人五斤茶葉五斤鹽巴,才可換得毛岩特,工作隊同意了頭人的要求。

毛岩特被救出來後,就一直在工作隊里幫忙,後來被安排到農場工作,成了生產骨幹。在第一次填登記表時,工作隊員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猶豫片刻以後,堅決地說,我叫毛岩特。

工作人員問他,你怎么會姓毛?他說我是毛主席共產黨救下來的,所以我就姓毛。並且還跟他的子女說,我們是毛主席共產黨救下來的,我們要姓毛,而且我們世世代代要姓毛。

毛岩特,只是工作隊解救無數個奴隸中的一個。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組織形態,被認為是一種先進的社會組織結構,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嘗試。“好”,雖是當時的概括式價值評價,但對佤族而言,應是有所指稱的,佤族解放不久,就在西盟佤山的馬散村窩農寨成立了西盟第一個農業合作社,標誌著西盟佤山從原始部落直接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為此,黨和政府長期派駐工作組,教老百姓們種菜、磨豆腐、刷牙,幫助他們發展生產,提供無償的幫助。

“架起幸福橋”,“幸福橋”,是對“好”的補充,也是“好”的結果,幸福本是一種抽象的感覺,只可自己意會,不可說清道明的,但在佤族,卻是可以用一串數字來顯示的。據說,1956年,西盟縣糧食產量人均314公斤,比1952年人均增長204公斤;農業產值增長216%。他們不會忘記,他們的糧倉是竹筒,而一家往往僅有幾根竹筒。

“道路越走越寬廣”,是對未來生活的展望,這種展望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展望,是一種有可能性的展望,他們廢除了奴隸買賣制度,他們實行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他們整理並建設自己民族的文化。

“江三木羅”,本是佤族一個英雄的名字,後來嬗變為一個襯詞,用來表達純潔的愛意和祝福。

“山山嶺嶺”,是對佤族山寨自然景象的描寫。

“歌聲起紅旗飄”,是當時農業生產情景的寫照,那時,農業集體生產常是規模化進行,生產工地上常見紅旗飄揚,唱聽歌聲響起。這種生產情景不止佤族,全國各地都可見到。

“閃閃銀鋤落”,“鋤”,是開墾荒山的工具,“閃閃”、“銀”,是修飾,更是一種對勞動的美化與開墾荒山的讚美。“落”是挖的意思。

“毛主席號召記心窩”,毛主席的有關號召很多,這裡的號召主要是有關發展生產,尤其是農業生產的號召,“記心窩”,記在心中,也就是按照毛主席的號召去做。

“清清河水上山坡”,是“毛主席號召記心窩”的結果,因為,興修了水利,才有河水上山坡的奇觀。西盟佤山1958年修建了城子水庫,水庫的建成使這裡的糧食產量穩步上升。

“茶園綠油油”、“梯田翻金波”,是河水上山坡的結果,因為有了河水的澆灌,才使得茶葉綠油油,才使得稻穀黃橙橙,“翻金波”,是對稻穀的隱喻。

“豐收花開千萬朵”,是一種寫意。“豐收”是對“綠油油”、“翻金波”的概括表述,是對興修水利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毛主席號召的肯定。

“各族人民”,是指佤族在內的全國所有民族,表明佤族已經與各兄弟民族站在了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了,佤族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階段的歷史進程。

“團結緊向前進”,是指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人民共同團結、共同進步,現實的事實成分說明了,未來預期同樣可以充分地說明。周恩來總理1950年國慶大典接見少數民族代表時曾指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地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我們應該有步驟地和切實地實現民族區域政策。

“壯志震山河”,是民族團結的結果。無數事實證明,民族團結是中國繁榮強盛的保證,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社會、民族才能發展,才能進步。“震山河”,是比喻的說法,既指震懾海內外的敵人,也指震懾自然的山水,即改造自然的山水。

“毛主席怎樣說阿佤人民怎樣做”,毛主席怎樣說,應是黨的民族政策怎么說,因為毛是黨中央政策的主要決策者,所以人們慣用毛代稱中國共產黨。這是對黨的民族政策的肯定,佤族人民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都是黨的民族政策方針指導的結果。“怎樣做”,是一種肯定性的承諾,因為一系列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成果,使他們堅信“說”的是正確的。網上曾有人撰文認為,佤族的生活其實不是那樣的,那完全是一種虛構,我們認為,這是他沒有站在佤族當時那種生活的角度進行理解的結果,那是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的。

“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產黨”,是對“毛主席怎樣說阿佤人民怎樣做”的申說,是佤族人民一種決心的表達,表示要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進行生產與生活;是一種信心的表達,表示有了黨和毛主席的領導,生產與生活就一定能夠發展與美滿。

二、多版本的《阿佤人民唱新歌》

因為自己是一個純粹的音樂盲,雖聽了幾十年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但只熟悉它的旋律,只能跟著哼唱幾句,從沒有完整地唱過一次,更不記得《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詞。

當我在網路尋找《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詞時,卻發現這首歌詞是變異的,這倒讓我犯難了,我確定不了那一首是最早的,我很想找楊正仁先生問一問,只可惜沒有他的聯繫方式。不過,不同的文本,更增加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魅力,因為人們喜愛它,才對它進行改動,才對它進行包裝,它才有了不同的面貌與形象。

《阿佤人民唱新歌》現在有這樣三種不同的版本:

一種版本是將“毛主席號召記心窩”、“豐收花開千萬朵”,改為了“毛主席號召學大寨”、“大寨花開千萬朵”;這應該是最早改動的版本,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歌詞中的情景與農業學大寨的情景極為相符,有所改動是自然的。但出自於何人之手,卻有待於追尋。

二種版本是將“毛主席光輝照邊疆”、“毛主席怎樣說阿佤人民怎樣做”改為了“共產黨光輝照邊疆”、“阿佤人民一條心建設祖國保祖國”,這應是20世紀80年代後改動的版本,那是《中共中央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功過作出了評價後,人們的一種認識,他們認為應以“共產黨”來代替“毛主席”,更有人在網路上寫道:《阿佤人民唱新歌》中,“毛主席怎樣說,阿佤人民就怎樣做”,有點絕對,毛主席說得不對的地方,就不能做,必須改……。

三種版本是將“毛主席號召記心窩”改為了“阿佤開創新天地”。據記載,“阿佤開創新天地”是楊正仁最早創作該歌詞中第三段中的一句。這樣的更改,應也是80年代後的事。

不同的版本,表達了人們不同時期的認識與意識,這是歌謠流傳中的正常現象,我們不必為此而諱言。它的存在與流傳,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考問題的標本。 還有一種版本,這是楊正仁創作的新版本。那是2009年3月23日,楊正仁受邀回到了夢牽魂饒的佤寨,在滄源縣委、縣政府的陪同下,上佤山,訪佤寨,為佤寨人的新生活感奮不已,於是便連夜修改、斟酌、試唱了新的《阿佤人民唱新歌》,3月25日晚,楊正仁把新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詞曲正式稿贈送給了滄源縣委書記祁騰武,會說話就會唱歌的佤族少女在20分鐘後就現場演繹了這首新歌。楊正仁深情地說道: “我希望這首新歌能像《阿佤人民唱新歌》繼續傳唱下去,成為滄源佤族人民的新名片。”。

三、《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創作與流傳

據說《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解放軍某部通訊兵戰士楊正仁在1964年根據佤族民歌創作的。1964年的冬天,楊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設電線時,收集到一首旋律優美的佤族民歌《白鷳鳥》,這首民歌迅速點燃了楊正仁的創作熱情,他便以《白鷳鳥》為藍本進行再創作。經過一個月的創作,《阿佤人民唱新歌》終於脫稿,由他所在的部隊宣傳隊排練演出,從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進了聽眾的心中。

而有的採訪者則又是另一種說法,說那是1964年的一次佤山軍民聯歡活動,熱鬧、歡快的場面激發了駐西盟佤山部隊戰士楊正仁的創作靈感,於是寫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至於創作時間,有的則說是“從冬到春,終於斷斷續續完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的則說,是一天完成的。

創作靈感既有長期積累的水到渠成,也有瞬間的火花閃亮,創作過程有一氣呵成,也有精打細磨,那種說法最接近事實,局外人似乎不好評說,最清楚此間情況的,當是楊正仁先生。

有關《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名,據楊正仁說,《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名最早叫《阿佤歌唱新生活》,雖有一個“新”字,但“新生活”只是一個側面,表現的面稍微狹窄了一點,而“唱新歌”就不一樣,表現的面就寬多了。為表現佤族人民對共產黨、毛主席的崇拜或者敬仰之情,一共寫了三段詞,最後一段就落在毛主席共產黨這點上,把他們的理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現出來。歌名就改為了《阿佤人民唱新歌》。

部隊宣傳隊一演出,《阿佤人民唱新歌》立即就得到了佤族人民的喜愛,西盟縣文工隊便派人到部隊宣傳隊來學習,然後到佤山各村寨演唱,由於歌曲表達了佤族民眾的心聲,很快,《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成為佤山的“流行歌曲”。

1965年3月,西盟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阿佤人民唱新歌》作為慶典的獻禮在晚會上演唱,阿佤人民把它當作自己的民歌。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有將《阿佤人民唱新歌》直接標註為“雲南滄源縣佤族民歌”的,只是不知這種標註是不是出於好心的喜愛?

後來,阿佤的紅衛兵把這首歌從阿佤唱到了昆明。據說,楊正仁有一年回家探親時,發現昆明的大街小巷都在唱《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他既驚喜又興奮。

1972年,經雲南電台推薦,《阿佤人民唱新歌》入選《戰地新歌》第一集;據說在評審過程中,《阿佤人民唱新歌》差點被刷了下來,原因是歌詞太簡短。這不過是有驚無險的一個小插曲。

197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羅天嬋演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從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進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裡。那時的人們,一些人通過這首歌,認識了遠在雲南邊陲的佤族;一些人雖不知道這是哪個民族哪裡人的生活,但卻都會哼上不完整的幾句歌詞。

1973年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從此在軍隊系統開始了傳唱。

1991年選入《紅太陽》音像製品,據說《紅太陽》音像製品曾發行300萬份,據說在300萬份《紅太陽》的播放聲中,人們又掀起了一輪高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熱潮。

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通過議案,將《阿佤人民唱新歌》確定為西盟佤族自治縣縣歌。據我有限的見聞,全國有縣歌的恐怕不多,西盟佤族自治縣將《阿佤人民唱新歌》作為縣歌,表明西盟人民對《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認同、喜愛,體現了西盟人民永遠歌唱《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決心。這是對楊正仁的肯定,也是對《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肯定。

隨著《阿佤人民唱新歌》的50年的不斷傳播,這首歌已影響甚廣,至今仍在中國各地、緬甸、菲律賓、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傳唱。全世界的人們通過這首歌,開始了對佤山的相識與神往;通過這首歌知道了阿佤山,了解了佤族。

摘自 王焰安新浪部落格。

相關專輯

專輯

非常紅

演唱

阿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