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李

村中多出武師,清末村中有武舉、武生數人。 晚年去軍職,終老家中。 82年離職休養,後病逝家中。

概述

位於菏澤城北11公里處,臨商公路西側,洙趙新河北岸。南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緯一路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村占地總面積1420畝,耕地面積2800畝。截至2008年底有村民630戶,人口2362人。

村莊簡史

關廟李村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就有人定居。相傳原名叫許渠村,有羅、許、丁等姓居住。明洪武年間,李姓自高莊鎮藺口村遷此。據《李氏族譜》載,洪武初年李氏堂兄弟數十人,奉朝廷“晉民東遷”之令,于山東省洪洞縣遷至藺口落口,後因家中不順,李氏始祖啟超與次子蘭如見許渠村土地肥美,民風淳厚,遂定居於此。清康乾民間,黃河決口,大水不知從何處衝來關帝神像一尊。村民鳩工庇材,修建關帝廟以祠之。此時,原村中居住許、羅、丁等姓已無後人,李姓已成為大家族,故更村名為關廟李莊。現在村中村民95%以上為李姓。
民國年間,該村區劃變更頻繁,並實行保甲制,先後隸屬於國民黨菏澤縣三區署、德化區等,建國後屬五區,實行人民公社後,歸小留公社,1977年劃歸黃堽公社,1984年劃鄉鎮後,歸屬黃堽鎮至今。
關廟李村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沉澱,還有許多人文歷史傳說。該村村民自古皆重文習武。同光年間,就有“十八頂戴進縣衙”的傳聞。村莊戶劇團組建於民國年間,且有自己的保留劇目,活躍本村及周邊村莊村民的文化生活。解放後,每年均有數名學生考入各類高校。村中多出武師,清末村中有武舉、武生數人。重達一百八十餘斤的大刀,在五八年大煉鋼鐵時被毀。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村裡有黨組織及人民軍隊作了大量工作。抗戰時期村民李振先、姬文蓮等人先後加入黨組織,在當時的開明村長李兆章
、李繼勝等人組織下,地下交通、救護傷員、擁軍支前等搞得異常活躍。
建國後,全村村民積極回響黨和國家號召,在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教育等工作中走在全縣全地區的前列。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抗擊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生產等工作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全面貫徹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的方針,全面提升村民素質,弘揚家庭美德,倡導社會新風,村內人文環境和諧、治安狀況良好,村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從他們身上既可以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記,又可以找到與時俱進的現代文明的影子。

歷史名人

李得勝:字、生卒年月不詳,為清道光年間生人,自幼習武,青年從軍,跟隨菏澤同鄉後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的馬新貽轉戰南北,因作戰勇猛,深得馬新貽喜愛。鹹豐三年在於太平軍交戰中,李得勝憑自己的機智,避其鋒芒,夜燒太平軍大營,大敗太平軍,由於鎮壓太平軍有功,升五品軍功。晚年去軍職,終老家中。
李兆煥:字躍亭,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年)生員,清廷廢科舉後,考入濟南高等大學堂,畢業後回菏澤從事教育,先後在縣學,南華國小任教,從事教育四十餘年。學生多有進步人士。曾出任國民縣政府議員。1948年國民黨北犯菏澤城,其在家中被炮火擊中身亡。
李少軒:名振黃,以字行。抗日斬成時期曾出任國民黨菏澤縣政府第三區署區長,防區東至沙土集,北至閆什口,抗日有戰功。敵偽人士曾誘勸投靠日偽,被其正言拒絕,言明:餓死不做漢奸。
李經華:名振堂。幼年聰慧,有“神童”“天才”之美譽,青年時期考入國立青島大學,畢業後在菏澤縣政府任職。曾任菏澤縣地方人才訓育所教育長(縣長兼所長)。菏澤解放後,隨潰兵南遷。準備逃往台灣,至福建沿海欲登船時被身為地下黨的警員勸回。解放後從事教育工作,任江蘇省海州中學教務主任。1955年“肅反”時判刑入獄,後病死獄中。
李興華:名振邦。青年時入梁漱溟創辦的鄒華鄉村建設研究院。畢業後隨梁漱溟參加鄉村建設。後出任壽張縣軍事主任。三青團山東省團部負責人因厭惡舊官場習氣,1942年回鄉從事教育。建房後先後在菏澤城北部多處學校教書,因出身不好,被開除公職帶帽回家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其平反,因檔案資料丟失,按退職處理,國家發放生活補貼。晚年因家中失火不幸身亡。
李達:原名李振經,出身地主家庭。青年時常與進步人士接觸,深受思想影響。解放前既投身教育,嚴於治學,教誨有方。遇家庭貧困的學生,無私解囊。曾任中央軍委辦公廳管理局局長的任繼成少將就是在他的資力下完成學業。因家庭出身不好,被開除公職,入獄勞動改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其平反,恢復公職。使其重新登上講台。82年離職休養,後病逝家中。

現代名人

李繼剛,曾任寧夏工業廳副廳長,高級工程師,現已退休;
李振亮,現任菏澤市衛生局副局長;
李保民,工科博士;
劉存社,現任東海艦隊後勤部副部長、少將軍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