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古城

長汀古城

長汀古城即汀州古城,位於福建長汀,地處武夷山脈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為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衝,號稱“福建西大門”。汀州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國家AAAA級景區,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建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1994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福建四大名城之一。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被譽為八閩客家首府,2004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長汀縣“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榮膺“福建美食名城”。

基本信息

歷史遷徙

長汀古城長汀古城

長汀位於福建省,古名汀州,汀州府城歷史上經過二次遷徙,第三次遷至今治所。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州治初設新羅舊邑址,長汀縣附郭,縣治在九龍水源長汀村(即今上杭縣城北7.5公里處九州鄉)。約唐上元元年(760年),汀州治所遷東坊口大丘頭(今長汀縣北郊),長汀縣治隨遷距州治1公里許的縣基嶺,仍為附郭。唐大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遷到白石村(今長汀城內),“築土城臥龍山臥龍山陽,西北負山,東瀕汀江河,南踞臥龍山麓”,範圍較小。

縣治隨州遷至離州治約200步(今長汀城內,宋時叫衣錦鄉),仍為附郭。州治背山面水,向陽開闊,從此歷代因襲,範圍逐步擴大。唐大中初年(859年),刺史劉歧始建敵樓179間,築子城,修拓陳劍所遷壁壘,稱“雄鎮”。

長汀古城長汀古城
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劉均大規模擴建州城,所築土城周長達5里254步,城牆基寬3丈,厚1丈,高1丈8尺;又開挖城壕引西溪水東流,州城擴展範圍,東至朝天門,南至廣儲門,西至西城門,北至臥龍山襟(見圖示“宋元土城”)。長汀縣治仍附於州城外(即城壕南)。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府楊世芳及長汀知縣王邈,築土為縣城,總長619丈9尺,堞2180多個。汀州府形成兩圈城牆,內圈為汀州府城牆,外圈為長汀縣城牆(見圖示“明清古城”)。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郡守沈應奎倡議拆除府城牆,使州、縣合併。明崇禎九年(1636年),增修城牆670丈,同年十月告竣。府城牆全部拆除,州、縣合一。這時城牆以汀江為界,從東向南繞到西,圍到臥龍山襟。現在長汀人稱之為城內。

自宋至清初,外地商人、工匠來者日多,作坊、商店逐年增加,城市人口劇增,城內容納不下,因而府城範圍逐步擴展到城外(即水東市外大片地區)。至清朝中晚期,在城外形成營背街、橋下壩街以及其他眾多街巷。至此,汀州城基本定型,成為閩西最大城市

地理位置

建置時,縣境東接沙縣,西接江西省于都縣,東南接龍巖縣,西北接江西省虔化縣,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省海陽、程鄉二縣;包有現今長汀、武平、上杭、連城四縣及清流西南部分地。東西南北相距皆四、五百里。

自然氣候

長汀古城長汀古城
長汀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金屬礦有稀土、鎢、鐵、錫、金、銀等,其中稀土儲備量居全省之首;非金屬礦有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輝綠石、玄武石、高嶺土、葉蠟石,鉀長石、矽質石、黃鐵石、磷礦、煤、礦泉水、溫泉等,其中高嶺土、花崗岩、輝綠石、玄武石、鎢礦等資源較為豐富,有較好的開採和利用價值。林地面積17.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林木蓄積量1000多萬立方米。全縣可開發水資源10萬千瓦,截止2008年,已開發4.2萬千瓦,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境內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河田溫泉屬國內罕見,溫度高達80℃,日流量達4000噸以上。

長汀物產資源豐富,世界五大名雞之一的河田雞肥嫩鮮美,善斗稱雄,唐代曾選送長安,列為鬥雞之一;“汀州八乾”之首的豆腐乾,加工精細,代代相傳;圓金柑甘甜可口,被列為優質水果;玉扣紙聞名遐邇,遠銷海內外;具有500多年歷史,被譽為“濟世聖品”的“驚風化痰丸”遠銷東南亞;紅娘酒、毛邊紙、紅菇、香菇、筍乾、板栗、鹹梅、柿餅、蚊香等特產,更是名不虛傳。

旅遊景區

汀州古城牆

長汀古城長汀古城
汀州古城牆,位於位於福建長汀縣汀州鎮,依山傍水,環抱全城,形狀宛如“觀音掛珠”。它從臥龍山頂金沙寺兩翼沿山勢逶迤而下,把半座臥龍山都圈進城內,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汀州古城獨具的特色,猶如掛在觀音菩薩脖子上的佛珠,所以有“觀音掛珠”美譽。

汀州古城牆是汀州古城的外包裝,它把汀州城隍廟、文廟、天后宮等古建築,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毛澤東舊居、中央蘇區紅軍醫院——福音醫院、贛南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所在地——雲驤閣、紅四軍入閩時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辛耕別墅等紅色景點和明清古街,古居宅群,古寺廟群等包裹在一起,形成豐富的密集型人文景觀。

雲驤閣

雲驤閣,始自李唐大曆,從宋代起闢為風景區。初名為“清陰”,意為樹木蔭翳,環境清幽。後來有人嫌這名稱太陰冷,改為“集景”,意為奇石、幽洞、碧水、茂林集於一處。到宋紹興年間,劉喬認為“集景”失之籠統而無特色,以此景區地勢臨江,高聳入雲,若從龍潭仰首觀瞻,只見飛閣臨雲,宛如駿馬騰空,凌空追月,故改名“雲驤”。後來郡守吳南老認為“雲驤”僅以狀命名,未體現景物清幽的特點,又改名為“雙清”,意為清風清月為其特色。至紹定郡守陳映又認為“雙清”太俗,不如“雲驤”。於是便親書“雲驤”兩字刻於石上,有定名於石不容更改之意。後來又有人認為“雲驤”美中不足,“雙清”含意不清,便來個調和,取名“雲驤風月”。馬馴有詩一首描繪其特色:“臨江高閣真奇特,巍魏直與白雲接。山光野色橫目前,不數騰山擅雄傑。清風一榻快無邊,皓月滿戶堪留連。閒來登眺足嘲詠,從教乞與不論錢”。1929年3月,贛南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設於雲驤閣。現為全國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福音醫院

1904年始建至1908年落成,命名為“亞盛頓醫館”。1926年改名福音醫院,由傅連璋負責。

1927年9月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八一”南昌起義部隊路經長汀,醫院熱情為起義軍服務,接收了300多位傷員。

1931年福音醫院成為中央蘇區的紅軍醫院。

1932年毛澤東同志曾在福音醫院養病。次年福音醫院搬往瑞金,改名為“中央紅色醫院”,傅連璋同志為院長,1966年按原樣修復。

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音醫院座落於長汀縣城北臥龍山下的福音醫院原是英國人創辦的教會醫院,大革命時期由傅連暲任院長,醫治過包括陳賡大將在內的“八一”起義部隊官兵。土地革命時期,福音醫院成為第一所紅軍醫院,毛澤東多次到這裡養病。如今整修開放的福音醫院舊址群,復原了當年福音醫院。

歷史文化

古名汀州,汀州府城歷史上經過二次遷徙,第三次遷至今治所。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州治初設新羅舊邑址,長汀縣附郭,縣治在九龍水源長汀村(即今上杭縣城北7.5公里處九州鄉)。約唐上元元年(760年),汀州治所遷東坊口大丘頭(今長汀縣北郊),長汀縣治隨遷距州治1公里許的縣基嶺,仍為附郭。唐大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遷到白石村(今長汀城內),“築土城臥龍山陽,西北負山,東瀕汀江河,南踞臥龍山麓”,範圍較小。縣治隨州遷至離州治約200步(今長汀城內,宋時叫衣錦鄉),仍為附郭。州治背山面水,向陽開闊,從此歷代因襲,範圍逐步擴大。唐大中初年(859年),刺史劉歧始建敵樓179間,築子城,修拓陳劍所遷壁壘,稱“雄鎮”。

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劉均大規模擴建州城,所築土城周長達5里254步,城牆基寬3丈,厚1丈,高1丈8尺;又開挖城壕引西溪水東流,州城擴展範圍,東至朝天門,南至廣儲門,西至西城門,北至臥龍山襟(見圖示“宋元土城”)。長汀縣治仍附於州城外(即城壕南)。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府楊世芳及長汀知縣王邈,築土為縣城,總長619丈9尺,堞2180多個。汀州府形成兩圈城牆,內圈為汀州府城牆,外圈為長汀縣城牆(見圖示“明清古城”)。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郡守沈應奎倡議拆除府城牆,使州、縣合併。明崇禎九年(1636年),增修城牆670丈,同年十月告竣。府城牆全部拆除,州、縣合一。這時城牆以汀江為界,從東向南繞到西,圍到臥龍山襟。現在長汀人稱之為城內。

自宋至清初,外地商人、工匠來者日多,作坊、商店逐年增加,城市人口劇增,城內容納不下,因而府城範圍逐步擴展到城外(即水東市外大片地區)。至清朝中晚期,在城外形成營背街、橋下壩街以及其他眾多街巷。至此,汀州城基本定型,成為閩西最大城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