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燈樓

長明燈樓

安次古縣村隆福寺長明燈樓,雕立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是目前已知紀年最早、雕刻內容最豐實、保存狀況較好的石燈,現存廊坊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隆福寺長明燈樓燈柱雕刻內容與幢體無異,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是地域佛教宗奉差別,與黑龍江寧安隆興寺渤海國時期石燈相近似,閻文儒先生稱這類石刻為經幢的另一種形式—“燈幢”。 隆福寺長明燈樓增刻了《燃燈偈》、《知燈偈》和伎樂等內容,是燈與幢在形制、功能、雕刻內容等方面的巧妙結合,而做為佛教供具石燈的功能是首要的,且題額“長明燈樓”表明作為佛教供具的石燈在初創階段的唐中期同時具備經幢的寓意。

簡介

安次古縣村隆福寺長明燈樓,雕立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是目前已知紀年最早、雕刻內容最豐實、保存狀況較好的石燈,現存廊坊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詳解

隆福寺長明燈樓雕制於垂拱四年(688年),漢白玉石質,現通高3.4米。由聯體壼門方形基座、八邊形台座、圓形覆蓮底座和等邊八邊形燈柱及聯體圓形仰蓮、八邊形承托盤組成,以凹凸的榫卯相連線。方形基座邊長136厘米,高22厘米,八邊形台座邊長52厘米,高4厘米,八邊形燈柱每邊長23.5厘米,八邊形承托邊長52厘米。托盤頂面鏨平,並刻有卯槽兩周,中心鏨圓形淺洞,原應放置有燈室,早年失軼。
燈柱上部各面雕兩排佛龕,龕內雕坐佛一尊,中部上段刻頌序、頌詞、撰文、書寫人官職姓名、立建年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燃燈偈》、《知燈偈》,下段刻功德主、供養人、燈主、官職姓名、籍貫和比丘尼、比丘僧法名,下部雕樂伎和舞伎,雕刻內容較陝西隴縣等經幢幢體複雜,形式布局則無大差異。唐代是石經幢的初始階段,幢體一般只有一段,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文,構築形制與石燈的主要區別是幢體雕佛龕、佛像,刻經文,而石燈石柱只有簡單裝飾,上設燈室。隆福寺長明燈樓燈柱雕刻內容與幢體無異,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是地域佛教宗奉差別,與黑龍江寧安隆興寺渤海國時期石燈相近似,閻文儒先生稱這類石刻為經幢的另一種形式—“燈幢”。隆福寺長明燈樓增刻了《燃燈偈》、《知燈偈》和伎樂等內容,是燈與幢在形制、功能、雕刻內容等方面的巧妙結合,而做為佛教供具石燈的功能是首要的,且題額“長明燈樓”表明作為佛教供具的石燈在初創階段的唐中期同時具備經幢的寓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