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秘聞

內容介紹

這本關於長征的書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國出版以來,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該書還在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國家以及許多小國翻印出版。那些從未閱讀過紅軍壯麗史詩的人們,現在可以從某種意義上開始了解那些為了中國革命事業而不惜犧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質。他們將從這裡開始知道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他們僅僅從統計數值中就開始明白紅軍所作出的犧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萬六千名男女從江西出發,到一九
三五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的這支第一方面軍抵達陝北時只剩下大約六千人。
長征是一篇史詩。這不僅是因為純樸的戰士及其指揮員們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還因為長徵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它鍛造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打垮蔣介石、奪取全中國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們兄弟般的革命情誼。
這種兄弟情誼在毛晚年發生的瘋狂動亂中消失了,給這部英雄的史詩抹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然而,那些倖存者們現在又奇蹟般地掌了權。他們在鄧小平領導下使中國踏上了他們所說的“新長征”。這一新的長征與幾十年前的長征同樣艱巨,它很可能成為當代偉大的社會和政治試驗。但新長征“文革”的浩劫以及“四人幫”屬於另一篇故事。這裡撰述的是長征的故事——是我在中國的史學家及長征倖存者的幫助下所能匯集的長征史實。

作者介紹

哈里森·埃文斯·索爾茲伯里 (Harrison E. Salisbury ),一九零八年十一月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九二五年中學畢業後,曾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後退學,從事新聞記者工作。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四八年,擔任合眾國際社記者、編輯;一九四九年三月,出版《紐約時報》莫斯科常駐記者,達五年之久。一九六一年以後,歷任《紐約時報》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副總編輯等職。二次世界大戰曾深入前線,遍訪蘇聯廣大地區,著有《列寧格勒被困九百天》等作品,聞名於世。一九八九年,索爾茲伯里因與NHK合作拍攝新中國成立40年而身在北京,隨後出版《天安門日記:六月的十三天》(Tiananmen Diary: 13 Days in June, Little Brown & Co, 1989)一書記錄他在北京那段特殊日子的見聞。
索爾茲伯里曾獲國際普利茲新聞獎等獎勵及許多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文學藝術學會主席、全美作家協會主席。一九七二年後,曾五次訪華。一九九三年五月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