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顯堂

安溪鍾顯堂簡介安溪鍾顯堂,始建於明,位於安溪縣魁斗鎮貞洋村獅子山,內奉祀張公聖君等神佛。 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原名張慈觀,又名張沙。 鍾顯堂供奉的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原名張慈觀,又名張沙,宋時福建永泰縣人。

鍾顯堂,坐落於魁斗鎮貞洋村獅仔山宮格,始建於明,內供奉張公聖君,兼祀清水真人、三代祖師。堂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平方米。土木結構,單開間,三通門。內鐫有“鍾聚名山恢石洞;顯承清水洽龍湖”、“水豈龍湖,碧水居然清水;山非牛洞,鐘山宛似名山”、“鐘山秀水,聖地風光招百福;顯赫明神,威岩浩氣集千祥”等楹聯。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此豎立文物保護標誌。
鍾顯堂雄踞獅頭,左側蓮峰護衛,右邊金象伴隨。正面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澗水蜿蜒,流入一深潭,聲音咚咚似擊鼓,宛如打鼓舞獅。宮後嘉木珍樹叢生,綠蔭掩蓋宮廟,但屋頂卻從無殘葉滯留。水口岸處建有鍾誠亭。
鍾顯堂是一處朝聖、觀光的好去處,顯赫靈應遠播四方。隨當地鄉人的外遷,先後分爐於浙江的溫州、平陽、蒼南,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

安溪鍾顯堂簡介

安溪鍾顯堂,始建於明,位於安溪縣魁斗鎮貞洋村獅子山,內奉祀張公聖君等神佛。
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原名張慈觀,又名張沙。福建永泰縣廿九都人,生於宋紹興己未年(公元1139年)7月23日酉時。張公慈觀,文法皆通,德高道深,忠勇孝慈,擒蛇斬妖,懸崖築路,峭壁開渠,施醫濟藥,38歲時來安溪治紅癍,救百姓,廣施善舉,救災救苦救難,惠澤四方,玉帝念其替天行道特賜封為監雷聖君、都天御史。張公聖君於宋孝宗淳熙癸卯年(公元1183年)功成果滿。明正德武宗皇帝感其造福黎民敕封為張公法主。張公法主的精神和靈應,從古至今,深受千千萬萬民眾所崇拜。因此,鍾顯堂香火旺盛,歷代不衰。2003年6月,鍾顯堂被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列為縣級文物保護標誌單位。
時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鑒於鍾顯堂舊廟堂破爛、擁擠。為保護珍貴的歷史文物,傳承優良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共創和諧社會,鍾顯堂文物保護管理小組於2006年12月發出重建鍾顯堂的倡議,得到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得到海內外民眾、易氏宗親的熱烈回響,他們熱心公益事業,慷慨解囊,踴躍捐資;文管組全體理事義務履職,精心策劃,聘高師設計,擇名匠施築,於2007年2月動工,2008年12月竣事。重建的鍾顯堂,主殿面積105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造型,規制古典,石雕龍柱,磚牆紅瓦,雕樑畫棟;新建護聖院,面積177平方米;擴建活動場地1400多平方米。
安溪鍾顯堂重建落成,更顯歷史文物風彩,既是風景優美的旅遊朝拜聖地,又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視窗和廣大民眾活動的中心。
為展示鍾顯堂的悠久歷史、傳承優良傳統文化,弘揚除惡揚善精神,促進社會和諧,褒彰奉獻者,激勵後來人,光前裕後,繼往開來,存史資政,特編印《安溪鍾顯堂》。
《安溪鍾顯堂》堅持實事求是、古為今用的原則,採用物以類聚、事以類從,橫排門類,縱寫史實的體例,綜合運用記、志、圖、表、錄、傳等多種體裁進行表述,力求資料性與可讀性的統一。
《安溪鍾顯堂》以序開篇,以編後語殿後,除彩圖外設鍾顯堂、張公聖君、籌集資金、文物管理、附錄等章,篇內置章、節、目、子目4個檔次。章作大標題,節的標題置於章下,節以下目用一、二、三……,子目為1、2、3……標列序碼。
《安溪鍾顯堂》從有關史書資料中摘錄了張慈觀的傳略,為了記述方便,把一些有關張公聖君的神話和被人們神化了的史實寓於傳略之中,另一些在民間廣泛流傳之事則在 “民間傳說”一節刊登記載。在現代文化、科學發達的情況下,對神話、傳奇之事例,相信廣大讀者是會正確理解的。
《安溪鍾顯堂》記載的時間上溯至北宋,下限為公元2009年5月1日,個別事件延至本書脫稿之日。
本書的歷史紀年,1949年10月1日前先書歷史朝代年號,並在括弧內加注公元紀年。1949年10月1日後,一律用公元紀年。
《安溪鍾顯堂》的資料來源於道教典籍、譜牒、志書、國家檔案、現場實錄、口碑等。主要參考或恭錄部分資料的文獻有《道教聖地石牛山》、《安溪寺廟大觀》、《安溪文史資料》、《德化文史資料》、《鍾山易氏宗譜》等,一經採用,便不註明出處。
《安溪鍾顯堂》的出版,它將使人們進一步加深對鍾顯堂、張公聖君的了解、熱愛和崇拜,進一步激勵人們開拓奮進,共創和諧美好的明天!
願鍾顯堂千秋永存,萬古傳芳!
願法主公神光普照,惠澤四方!
願眾信士吉祥如意,安康幸福!

文化

我的故鄉南安市蓬華鎮蓬島村,位於南安、安溪、永春三縣(市)的交界處,鄰近村民互相通婚,血脈相連。我的祖母、母親都是安溪人。我從小就聽說安溪有個村子叫貞洋,以後又知道貞洋有鍾顯堂,供奉著法主公。
鄉民世代家居,誰家都會遇到不平順的事。遇有不平順事,總會在一定範圍內找親人或鄉賢商量解決,但有一些問題似乎經努力之後仍有疑惑,不能決斷,此時往往就求助於神靈,即古人所說的“不疑不卜”矣。幾千年來,我們先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供奉神靈也就成為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閩南一帶村民供奉的神靈,有的是先民從中原移民到閩南時請來的,更多的則是供奉曾經為老百姓做出很多好事的人。鍾顯堂供奉的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原名張慈觀,又名張沙,宋時福建永泰縣人。他德高道深,曾到安溪一帶行醫,廣施善舉,身後顯靈為百姓消災解難,明代正德皇帝敕封張慈觀為張公法主。幾百年來,法主公香火分布很廣。貞洋鍾顯堂始建於明代,香火一直很旺,本村與鄰村居民常到廟中卜疑解惑,祈求平安與幸福。
人類有歷史以來就有神靈信仰,歷史上的皇帝天子、王公貴族、通儒巨賈,乃至民間百姓在思想意識深處、在生活中都離不開神靈信仰,有神論伴隨著人類發展的全部歷史。在未來社會裡,只要人類擁有對平安、美好追求的情懷,人類生活中有不確定因素存在,人類對自然、包括對自身認識未有終結,有神論就會存在。建設和諧社會並不排斥有神論,而是引導他們與現行社會制度相適應,共和諧。
新世紀之初,經濟發展,政通人和,村民生活富足,鍾山易氏百姓籌集資金,重修鍾顯堂,主事者倡修《安溪鍾顯堂》,主編易松木先生千里寄來書稿,囑我為序。修廟修志,從保護文物、保存民間文化、尊重百姓風俗角度講,都是一件大好事。我樂為之序,並撰小詩一首頌之曰:
安溪有村曰貞洋,
故老相傳帝王鄉。
地呈祥瑞民殷富,
萬代香火鍾顯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