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比

鍛造比

鍛造比,是利用鍛壓機械對金屬坯料施加壓力,使其產生塑性變形以獲得具有一定機械性能、一定形狀和尺寸鍛件的加工方法。鍛造比的大小影響金屬的力學性能和鍛件質量,增加鍛造比有利於改善金屬的組織與性能,但鍛造比過大也無益。按變形溫度鍛造又可分為熱鍛(加工溫度高於坯料金屬的再結晶溫度)、溫鍛(低於再結晶溫度)和冷鍛(常溫)。F1, H1—鐓粗後鋼錠或鋼坯的橫截面積和高度。鍛造比通常是用拔長時的變形程度來衡量。鍛造比選擇的原則是在保證鍛件各種要求的前提下,儘量選擇小一些。

基本介紹

鍛造比鍛造比

鍛壓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鍛造能消除金屬的鑄態疏鬆,焊合孔洞,鍛件的機械性能一般優於同樣材料的鑄件。機械中負載高、工作條件嚴峻的重要零件,除形狀較簡單的可用軋制的板材、型材或焊接件外,多採用鍛件。鍛造按成形方法可分為:①開式鍛造(自由鍛)。利用衝擊力或壓力使金屬在上下兩個抵鐵(砧塊)間產生變形以獲得所需鍛件,

主要有手工鍛造和機械鍛造兩種。②閉模式鍛造。金屬坯料在具有一定形狀的鍛模膛內受壓變形而獲得鍛件,可分為模鍛、冷鐓、鏇轉鍛、擠壓等。按變形溫度鍛造又可分為熱鍛(加工溫度高於坯料金屬的再結晶溫度)、溫鍛(低於再結晶溫度)和冷鍛(常溫)。鍛造用料主要是各種成分的碳素鋼和合金鋼,其次是鋁、鎂、鈦、銅等及其合金。材料的原始狀態有棒料、鑄錠、金屬粉末和液態金屬等。金屬在變形前的橫斷面積與變形後的橫斷面積之比稱為鍛造比。正確地選擇鍛造比對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有很大關係。

英文:forging ratio

鍛造比的計算

鍛造比是鍛造時金屬變形程度的一種表示方法。 鍛造比以金屬變形前後的橫斷面積的比值來表示。不同的鍛造工序,鍛造比的計算方法各不相同。

1、拔長時,鍛造比為y=F0/F1或y=L1/L0

式中F0,L0—拔長前鋼錠或鋼坯的橫斷面積和長度;

F1 ,L1—拔長後鋼錠或鋼坯的橫截面積和長度。

2、鐓粗時的鍛造比,也稱鐓粗比或壓縮比,其值為

y=F1/F0或y=H0/H1

F0, H0—鐓粗前鋼錠或鋼坯的橫截面積和高度;

F1, H1—鐓粗後鋼錠或鋼坯的橫截面積和高度。

鍛造比的選擇

鍛造過程隨著鍛造比的增大,使內部孔隙壓合,鑄態樹枝晶被打碎,鍛件的縱向和橫向力學性能均得到明顯提高。但當拔長鍛造截面比大於3-4之後,隨著鍛造截面比的增大,形成明顯的纖維組織,使橫向力學性能的塑性指標急劇下降,導致鍛件各向異性。若鍛造截面比選擇過小,鍛件達不到性能要求,過大則增加了鍛造工作量,而且還引起各向異性。因此,合理的選擇鍛造比是個重要的課題,這裡還應該考慮鍛造時的變形不均勻問題。

鍛造比通常是用拔長時的變形程度來衡量。是指你所要進行成形的材料的用料長度與直徑之比或鍛造前的原材料(或預製坯料)的截面積與鍛造後的成品截面積的比。鍛造比的大小影響金屬的力學性能和鍛件質量,增加鍛造比有利於改善金屬的組織與性能,但鍛造比過大也無益。

鍛造比選擇的原則是在保證鍛件各種要求的前提下,儘量選擇小一些。一般按以下情況確定鍛造比:

1、優質碳素結構鋼和合金結構鋼在錘上自由鍛造時:對軸類鍛件,由鋼錠直接鍛造,按主截面計算的鍛造比應≥3;按法蘭或其他凸出部位計算的鍛造比應≥1.75;當用鋼坯或軋材,按主截面計算的鍛造比就≥1.5;按法蘭或其他凸出部位計算的鍛造比應≥1.3。對環類鍛件,鍛造比一般應≥3。對盤類鍛件,由鋼錠直接鍛造,其鐓粗鍛造比就≥3;其他場合,鐓粗鍛造比一般應>3,但最後一道工序應>2。

2、高合金鋼坯布料 不僅要消除它的組織缺陷,而且還要使其中的碳化物有較均勻的分布,因此必須採取較大的鍛造比。不鏽鋼的鍛造比可選取為4-6,而高速鋼的鍛造比則需5-12。

相關詞條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地下水排泄條件 地下水賦存條件 地震影響場區劃
等安全度抗震設計 直接記錄地震儀 放射性氣體異常 非線性地震反應
地震流體地質學 地震烈度小區劃 地下水物理性質 碳14年代測定法
充填型地震反射 實驗地球物理學 雷射應變地震儀 地震震中分布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