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蓮花山,以載《詩·魯頌》而聲聞華夏。因西周甫國東遷居此而得名,因其形肖岱而微稱“小泰山”。西漢時武帝在此築離宮而易名“宮山”,後世又因其形如蓮花,而稱之為“蓮花山”。

地理位置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新泰市泉溝鎮,是萊蕪和新泰的界山。205國道、泰博高速轉萊蕪蓮花山旅遊專線即達景區。在新泰市西北17公里處。距萊蕪市區15公里。蓮花山系泰山山脈,是遠古“泰山運動”的產物,主山體處於東經36°02',北緯117°40'。由於地殼斷層升沉,形成了山峻谷深的地貌。有“36山頭72峽谷”之說。主峰蓮花尖海拔994米,為萊蕪第一高山。花崗岩山體呈東西走向。面積約23·6平方公里 。

簡介

“泰山東百餘里,傑峙若左輔者為新甫山。新甫南扆新泰,北屏萊蕪。”(明·譚性教《創修石城碑記》 ,文載清·乾隆《新泰縣誌》卷十九《藝文·下·記》。)新甫山,系泰山左翼支脈,山勢與泰山相似, 素有“小泰山”之稱,又名宮山、蓮花山。古稱新甫山 。又名“小泰山”、“宮山”、“蓮花山”,以載《詩·魯頌》而聲聞華夏。因西周甫國東遷居此而得名,因其形肖岱而微稱“小泰山”。西漢時武帝在此築離宮而易名“宮山”,後世又因其形如蓮花,而稱之為“蓮花山”。泰山左翼余脈,這裡的山巒、奇石、溪澗、道路乃至古樹名木均可窺 見泰山影子。由山陽北眺,只見九峰攢翠,連靨半吐,頓感古人以“蓮花”名之的精妙。進入深山,觀層 巒曲澗,百折不窮,秀峰插天,排空橫鋪,可盡覽“小泰山”雄渾秀美的風姿。主峰新甫頂下有海內名剎 雲孤寺,為秦始皇封禪駐蹕故址。山下有漢武所築侯城、行宮。雲孤寺背倚新甫頂絕壁,左有靈寶山,右 有天台山,三山拱揖環抱,呈奇獻秀,景色壯觀。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梵音亭

景區介紹

蓮花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考古資料表明,蓮花山 很早就是人類生息繁衍之地;“小泰山”的美稱是古代東夷部族活動的一個側面反映。2500多年前的《詩 經》中有“新甫之柏”詩句。秦皇漢武封禪泰山,東巡駐蹕,求仙訪道,留下了眾多遺蹟和傳說,側面顯 示了當時蓮花山一帶方仙道的流行。唐代以來,蓮花山佛教興起,逐漸成為一方香火聖地與遊覽勝區。琳 琅滿目的寺廟庵堂、坊台樓閣等古典建築,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歷代文人墨客在此駐足流連 ,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2005年,蓮花山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蓮花山自2004年開始 進行旅遊開發,2005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已經建設成為為基礎的、東、中、西三條遊覽路線為框架的的4A級旅遊區。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文獻資料

蓮花山之陰的萊蕪,按民國《續修〈萊蕪縣誌〉》卷一《疆域·形勢》記述:“登高四望,環境皆山, 襟憑新甫,背負長城,峻嶂層巒,郁蔥綿亘。河流多自東北而西南,迂迴山嶺,彌望白沙。全縣無十里平原。泰山一脈,連綿東行,為萊北面禁止。新甫山即宮山,在縣南三十里,東西蜿蜒數十里,雁翎關為總關塞。關前後有兩秋雨溝,為新、萊兩縣之咽吼,與龜寨、大石、鳳凰、仙人諸山連麓。石塢修繕,斥堠 申儆,美哉山河,國之寶也。”這段文字,大略描繪出了萊蕪山水的概況。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蓮花山之陽的新泰,按清·乾隆《新泰縣誌》卷一《形勢》記述:“舊志云:‘南接洙泗,東瞰淄青,西瞻泰岳,北枕新甫,溪山峻隘,據東南之勝。’……邑為平陽故址,並無名山大川足以壯其表里,何形勢之可哉?然昔隸魯疆,繼屬泰郡,泰山為五嶽之尊,邑之西北有新甫山,從泰山蜿蜒而下,峻岭復嶂 ,綿亘百餘里;東有具敖二山,與蒙山相接壤,朝暉夕陰,出沒萬狀;由南迤西有龜山,與徂徠山遙峙,林木蔭翳如昔;又有小汶河資其環帶,夏潦時行聚為巨川;而且地當孔道,使節頻達,亦衝要之區也。”這段文字,大略描繪出了新泰山水的概況。

地理實體和文化載體的蓮花山脈,其範圍自在新泰北部與萊蕪南部間,大體框定在以蓮花山主脈為軸線,輻射周邊的新泰柴汶河與萊蕪牟汶河之間的地域。

還應該注意到,這一區域之外的新泰南部、萊蕪北部,也留下了新甫文化的烙印,而新泰南部尤為明顯。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漢魏六朝以來聲震華夏的羊氏家族,其故里在蓮花山之陽的羊流鎮。蓮花山向來 被羊氏家族視為故國家山,蓮花山佛教起源,還得從羊氏家族尋找端倪,由此,羊氏勝跡與羊族文化 ,自是蓮花山重要的文脈之一。再如,法雲山正覺寺的佛教文化,明代便與蓮花山佛教文化產生了聯繫; 興起於宋代的寺山娘娘崇拜,清代以來也成為蓮花山的重要神祇之一。又如,清初經羊流穿越新甫之陽、自嶅山(青雲山)之陽出境的“九省驛道”,車馬頻頻的行旅墨客,留下了大量詩詞作品。如果廣而大之,我們還會發現以“新甫之柏”為依託的“柏文化”,其影響所及已經是中華柏文化的重要關目,至少自唐代以來就聲聞華夏,還被賦予了“長壽”的內涵,流風所被,已經遠非地域文化所能涵蓋。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山水勝景,歷來為文人雅士所鍾愛。古人詩云:“岳東古新甫,其形作蓮花。俗因以之名,齊魯相矜 夸。”(清·葉方恆《春日同署中友人游新甫山》。蓮花山秀麗的自然風景,豐富的名勝古蹟,吸引了不少文人 墨客來此駐足流連,詠唱不已。從“新甫之柏”的詩句載入文學典籍《詩經》,到明清以至民國以來的詩文,數量較為可觀。

蓮花山詩文主要見於地方志、歷代詩文總集和文人專集。此外,還有一些見諸碑刻、摩崖、譜諜、抄 本以及口碑史料。這些詩文的來源雖多有不同,但比較集中的有:(一)四庫系列:《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及《補編》、《四庫禁毀書叢刊》及《補編》、《四庫未收書輯刊》。(二)方誌系列:除了泰山山志《岱覽》之外,還有:明·嘉靖《萊蕪縣誌》,明· 天啟《新泰縣誌》,清·順治及康熙《新泰縣誌》、清 ·康熙《萊蕪縣誌》、清·乾隆及光緒《新泰縣誌》、清·光緒《萊蕪縣誌》、民國《續修〈萊蕪縣誌〉》。可稱的上是兩部地方志和三部詩文集。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明·天啟《新泰縣誌》十卷,是時任新泰知縣趙希抃繼明·萬曆末年新泰知縣王應修纂修本《新泰縣 志》續修,後由天啟末年新泰知縣李春萼補刊,中國國家圖書館今存四至十卷,是真正的天壤孤本。清· 順治《新泰縣誌》六卷,是時任新泰知縣楊繼芳繼明·天啟《新泰縣誌》續修,後由康熙新泰知縣宗之璠 、寧養氣先後增修,中國國家圖書館今完整保存。清·順治年間新泰知縣盧綋的《四照堂詩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楊繼芳的《頤中堂詩文集》,道光新泰舉人李清濂的《飯山堂詩集》。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所輯錄的蓮花山詩文,從內容上看,蓮花山詩文很大一部分是經游賞景、弔古抒懷之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蓮花山山川形勝的秀麗風光,抒寫了蓮花山人文古蹟的興亡變遷,表達了對蓮花山山水的讚美之情、故土之愛,對蓮花山史事的盛衰之嘆、緬懷之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有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還表達了對底層民眾的深切同情和對上層統治者的痛恨與控訴,這部分作品,激盪著山水之愛的漣漪,迴旋著歷史興替的顫音,是蓮花山詩文的精華所在。還有些作品或描繪風景名勝,或記述鄉邦史事,或詠懷風物變遷,或憑弔鄉賢人物,或狀寫新甫特產,或考論新甫史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所輯錄的蓮花山詩文,從體材看,包括詩、詞、賦、遊記、碑記、楹聯、筆記、札記、書信、日記、小說、戲劇等作品,其中詩和碑記數量最多。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其一,地方文學價值。從中國古近代文學這樣大的範圍來看,蓮花山山水詩文的文學價值自然不能過分誇大,但是,從地方文學強烈的貼近性、鮮明的地域性來看,蓮花山山水詩文的相當一部分作品,卻是不可或缺的鄉土文學珍品,並且,其中不乏宇內名家的上乘之作,地方文士的精華之篇。例如,明代文學家 謝肇淛的《新甫道中》、清代文學家施閏章的《望仙台》,都是作者的重要作品。又如,明代新泰本土詩人孫述、李思孝、李上林,新泰知縣高如山的《登新甫山》七律,先後唱和,更是可圈可點,以至清代新 泰本土詩人張相漢還賡續相和,流風相接;就中孫述、李上林的《登新甫山》,關注民生疾苦,呼喚清明政治,是蓮花山詩作中最優秀的篇什。

其二,地方史學價值。蓮花山山水詩文又是研究蓮花山一帶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有些不見記載或記載缺略的地方史事,正是通過這些詩文才得以傳留後世的。例如,《詩經·魯頌·閟宮》關於“新甫之柏”的詩句,記錄了古代蓮花山砍伐樹木的情況,反映了春秋時代蓮花山一帶魯國征戰的史實。再如,唐代小說《宮山僧》,講述貞元、元和時期宮山僧人的傳奇遭遇。僧人“精勤禮念,以晝繼夜”,“四遠村落,為構屋室”,佛門弟子的遭際與凡俗世界的糾葛,反映出唐代蓮花山佛教落地生根、發展壯大的隱秘歷史。又如,北宋新泰進士常曾的《重修新甫山漢武帝廟碑記》殘文、明代新泰知縣高如山的《仙台夕照》、清代陳懿的《仙台》、施閏章的《望仙台》,反映了蓮花山著名古蹟“漢武帝望仙台”的變遷;再如,清末新泰文士陳清喬的《志五大夫松序》,保存了著名的五大夫松的史料,彌足珍貴。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其三,思想文化價值。蓮花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歷史文化背景上看,蓮花山與泰山有著深刻的聯繫,蓮花山作為泰山支脈之一,其文化遺存是泰山文化的組成部分。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蓮花山與泰山分別體現了美的兩種表現形態,即優美與壯美,同時又有著密切的聯繫。所有這些,在蓮花山山水詩文中都有反映。例如,清代周韡的《偕友人游蓮花山》記錄了相關的神話傳說,是研究蓮花山民俗的重要資料;張相漢的《游蓮花山記》、孔貞瑄的《宮山記》,不但是優美的遊記作品,還給我們以遊覽審美方面的許多啟示。
鋼城區蓮花山 鋼城區蓮花山
其四,自然科學價值。例如,蓮花山與泰山的自然環境及其自然構成要素與特點極其相似,與泰山有極大的比照性。地質學界的研究視野中,“雁翎關組”是重要的對象。蓮花山詩文作品中關於山勢地貌的描繪,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性。與之相聯繫,清末新泰知縣、維新派人士徐致愉的《雁翎關山石歌》,不僅是清末維新派發展實業的見證,也為開發蓮花山珍貴的綠石資源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