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西箐村

里西箐村

里西箐村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普棚鎮折左么村,屬山區自然村。位於普棚鎮西南端,處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與楚雄彝族自治州交界線上(經緯度:25°258514′,100°821705′)。距所屬村委會所在地約10公里,鎮政府所在地約27公里。

地名由來

由當地彝語“里西背蘇”而來,意為位於森林茂密之地的村落;因山谷深幽當地漢族又稱此地為老卡箐。少數地方也寫為理西箐、力西箐。
中文名:里西箐村、理西箐、力西箐、老卡箐
英文名:secluded valley

里西箐里西箐

地理位置

村落位於南北走勢的三郭莊山脈東面山間及河谷地帶,屬紅河水系,北部有楊梅山雄踞作為分水嶺並與三郭莊山脈北端相接構成直角(交匯處地名海子崖口),東臨楚雄州南華縣磨石碑村,西依祥雲縣鹿鳴鄉祭龍箐等村落,國土面積14平方公里,海拔約174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813毫米,主要種植烤菸、包穀、小麥和水稻等農作物,經濟林木以種植少量桉樹為主,零星種植有核桃、梨、桃等果木基本以自給自足為主。自然林地無有效保護,畜牧養殖及燃料砍伐無度致使荒漠化嚴重;環境氣候日趨惡化,旱澇災害頻現。

里西箐里西箐

人口經濟

里西箐村有農戶20戶,人口92人。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農耕經濟),極少數青年靠外出做煤礦工人補貼家用。耕地以山地為主,水田大多在歷年水災中沖毀。全村經濟總收入暫無數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千元。無水利設施,對外交通以步行及騾馬為主。1997年通電,2008年村民自發修建可供兩輪摩托出入的山路,安全性低,已致人員傷亡。

教育醫療

里西箐村無醫療服務點、學校等公共設施,無小賣部、集市、旅店等商業設施。村民就醫、兒童入學最近距離均為步行2小時可抵達的村委會所在地,尚存未成年失學現象。日常基本購物、農產品交易須到鄰縣、鄰鄉集鎮。零星過路外鄉人可在當地村民家中投宿,將受無償熱情接待。

文化習俗

全村均為漢族,呈散居狀態,與當地彝族居民相處和睦,生活習俗、文化心理相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外交流匱乏。無經商之人及從商意識,以體力勞動求生,子女教育重視不足。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相融合,朝拜地為始於明代的普棚天峰山老君殿,特定日期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的地方節日集會。此外,農曆二月初八,有到鄰縣南華縣洗澡潭參加集會的習俗;每年立秋之日有到鄰縣南華縣平掌村參加集會的習俗。村民參加上述地方集會多與宗教祭祀、親友狂歡、休閒購物等相結合,屬村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垛木房垛木房

自然景觀

三郭莊

三郭莊海拔1920米,屬全村最高峰,舊時為強人猛獸出沒地帶。因人煙稀少,地處偏僻,除村民放牧外,鮮有外鄉人行跡所至。此地視野開闊,森林茂密,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周邊山樑盛產牛肝菌、雞油菌、雞縱、早谷菌等各類雲南野生菌。三郭莊東面為絕壁陡坡,西北面為平緩山樑形成的高山平地。登臨此處極目遠眺八方,四周均為起伏山谷溝壑地帶,遠處層層白雲中大小村落若隱若現。東觀南華雞冠山,東望大理蒼山,南眺一街梁子,北連山頂平原,靜時可聽鳥鳴溪流,動時便聞松濤怒號,變幻莫測,令人心曠神怡,忘卻凡塵俗世。

燒香梁子

燒香梁子由村民傳統重大節日、祭祀活動等活動重要位置而得名,海拔約1860米,又名燒香嘴子。三郭莊山脈北高南低如巨龍蜿蜒,起伏騰舞,燒香梁子為南端急速高聳處,山形為一椎體,西面平緩,其餘三面陡峭。自山峰頂部可見縱深達數百米的河谷深處,令人頓感驚心動魄、驚險刺激。數百里之外的山巒起伏,圍成環狀,猶如蓮花寶座。燒香梁子與三郭莊南北相望,兩峰相距200米,中間有一“Y”形山嶺,當地稱大埡口(即大丫口)每逢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即當地彝族火把節頭一天 )全村家家戶戶都到此處就地在野外生火做飯,殺雞宰羊,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稱為“過陽關”。過陽關的最後儀式,也是重頭戲便是所有參加祭祀活動的人連同每家飼養的牛羊馬等牲畜同時通過大埡口,便砍斷懸於埡口間的長繩,喻示度過關口,萬事平安。
1988年8月下旬,該山峰西南面陡坡荒野地帶曾有大批空投物資出現,有瓷器、電子收音機、農用塑膠薄膜、食用罐頭和大量介紹台灣政治人物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宣傳畫冊及書籍。今已流失殆盡。

石窩鋪箐

石窩鋪箐位於村內河谷地帶一水流轉彎處,因地質變動、水流沖刷和日照風化在河東岸形成一處巨大的深凹懸崖,形如一個豎立的石碗,直徑約30米。猶如一個窩棚,可供村民、路人躲避一般的風吹日曬雨淋而被視為天然的大窩棚。當地人窩棚發音為“窩鋪”,加之南側有一溪流匯入河中,此處被稱為石窩鋪箐。
石窩鋪箐岩石通體為深紅色,易風化。頂部有植被,凹陷處有少量耐旱植物,無土壤。因陡峭當地最善攀援的山羊亦無可抵達。立足此處,舉頭四望,層巒疊嶂,視野範圍內天空面積狹小,有“坐井觀天”之感;河種溪流無任何污染,河水可直接飲用。
石窩鋪箐正前方河邊西岸開闊地帶有樹齡過百年的大榕樹,樹冠巨大,枝繁葉茂;沿河溯源北上,沿途河岸還可見樹齡在百年之上的古梅、楊柳、核桃木等在竹林中矗立。見證此地居民世代繁衍生息、開疆闢土。

老卡箐河

老卡箐河位於里西箐村境內,源頭為北部楊梅山:東面小黑箐、西面楊梅山箐匯合而成,河流自北向南,縱深落差大,最高處逾20米。河流兩側山嶺陡峭,植被破壞致水土流失嚴重,形成眾多山箐;雨季易爆發山洪、土石流,每年一至五月旱季斷流乾涸。河流迂迴往南,或平緩、或險峻,有深潭、有瀑布,亂石林立。
老卡箐河流經里西箐村、么的乍村,流經鹿鳴鄉灑拉樹稱為灑拉樹河。旱季為附近村落往來的重要通道之一。自源頭至此約18公里,落差200多米,越往南水流越大,山崖越險峻,河谷也越深,河中常被巨石阻斷;河兩岸深箐密布,河中危崖不斷,局部流域東西兩岸山峰有如垂直豎立,且間距不過十來米,令人有侷促惶恐之感。
老卡箐河到達灑拉樹村與拉古么河匯合後經南華縣一街鄉洗澡塘村稱為洗澡塘河,一路往南先後匯入一街河、禮社江、元江、紅河,最終注入北部灣。
老卡箐河為里西箐村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當地無水利設施,村莊安置於河西岸,稻田沿河開闢,旱時無水,澇時危及田園。

野生植物資源

木材:雲南松、紅櫟樹、杉松樹等
花卉:蘭花、杜鵑、山茶等
藥材:黃芩、柴胡、金銀花、桑寄生草、白霸稞等
野菜:野韭菜、野蔥、車前草、灰苕、麥蘭菜、牛汗菜、野薑、黑霸稞等
可食用野果:澀果、老娃果、黃泡、攀地果、橄欖、楊梅、黑果洛、刺果、粉果、野梅、野柿子、馬西瓜、山茶油果、馬桑、酸包果、老娃醃菜等
可食用野生菌:牛肝菌、火把雞粽、甜蕎雞粽、螞蟻堆雞粽、碎米雞粽、雞油菌、紅菇、青頭菌、早谷菌、銅祿菌、奶漿菌、木耳、銀耳、香菌、掃帚菌、牛眼睛、馬匹泡、樹花等

野生動物資源

哺乳動物:麂子、狐狸、豺狼、穿山甲、黃鼠狼、山貓、松鼠等
鳥類:斑鳩、野雞、野兔、蛇、拖白領、鸚鵡、貓頭鷹、蝙蝠、老鷹、山公雞等
爬行類:蛇
兩棲類:蟾蜍、青蛙、老蹦、螃蟹等
魚類:無
蜂類:蜜蜂、胡蘆包、黃腰蜂、老土蜂、細瑪蜂等
註:因環境破壞,上述動植物逐年銳減、滅絕中。

礦產資源

無勘測記錄。

民俗工藝

草鞋:當地草藝之一,稻草及茅草(當地稱莎草)編制而成,形似拖鞋、涼鞋;適於雨天、旱季使用。
羊披:由整塊山羊皮晾乾、加動物油反覆搓揉製作而成,形似馬褂外套;穿著使用一般羊毛向里,羊皮向外;雨天反之,羊毛向外以保護皮革。羊披一般為山民禦寒護體之用,對天寒地凍、勞動強度大、出入林叢的生產生活環境有較大的實用性。
蓑衣:當地草藝之一,是由當所種植棕樹的棕皮加工製作而成的雨具,形似常見雨衣,易於穿卸。蓑衣起源久遠,分布廣泛:《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唐·張志和《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功軾《漁父》詩:“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杵臼:當地木器之一,用於糧食加工的一種生活用具,常用於稻米脫皮。“杵”為兩頭大中間稍細,便於持拿及舂搗;“臼”為敞口大型容器,外形似木桶或酒杯,重心位於底部以保持穩固。以上兩部分一般為大小相宜的整體木頭製成。在當地目前尚常見常用。古詩文中常見對該用具的描述,唐 杜甫 《九成宮》詩:“蒼石八百里,崖斷如杵臼。”等。
海簸:當地竹器之一,大型農具,“海”即大,由竹篾編織而成的圓形竹器,一般直徑2米,重約20公斤,形如巨大的氈帽。敞口向上,穩固性好,常用於水稻脫粒,易於多人同時擊打及收集。
犁耙:耕種農具,木製品。“犁”前端置有尖狀鑄鐵,易於翻耕。起源於奴隸社會,目前為當地主要耕作方式。
石磨:糧食深加工器具,由上下兩塊圓石製成,上塊可旋轉活動、下層固定,四周設有收集加工糧食的木槽。兩塊相向,接合處有紋理相錯,糧食從上方中間小孔勻速注入,隨石磨運行沿紋理向外移,形成粉末。可加工玉米、小麥、豆類等麵粉,也常用於做豆腐時的豆漿加工。動力採用人力、畜力、水力三種。人力石磨主要配件為磨鉤,呈水平放置的等腰三角形,頂部設鉤,鉤住石磨上層石塊;底部橫木可供一至三人同時持拿,同步用力逆時針推動石磨。蓄力主要採用驢和牛,須蒙住雙眼才會不停轉圈走,達到加工目的;因而有歇後語:“拉磨的驢 —— 瞎轉”。水磨須有專用廠房、溝渠和足夠大的水動力,技術性強,效率較高。石磨起源於先秦時期,上世紀90年代後,在當地已逐步為機械加工所替代,石磨尚大量存在,但使用不多。
鏈芥:一種由兩根長度相當的木棍連線製作而成的勞動工具,形似雙節棍,但較長,約兩米。使用時站立雙手握住其中一根(一般為竹棍,體感舒適),有節奏的甩動另外一根不斷拍打已曬乾的小麥、蠶豆等成珠糧食,達到脫落果實的目的。勞動場所稱為稻場。
碓房:放置舂米器具及加工稻米的場所。地面掘一坑放置一圓形石臼並固定,上方設一可上下活動的木架,並設有一粗實堅硬的木頭反覆舂搗石臼內稻穀。利用桿槓原理勞動者在兩三米外踩踏即可,一人及多人均可。也用於將熱米飯加工成糍粑、餌塊等。
垛木房:由木頭組合搭建而成的民房,牆體部分均為木頭;源於清朝以前,是當時木材充足,其他資源匱乏的產物,目前多已廢棄,僅存少量。
炸鞭:由稻草、麻線等編織而成約七米的長鞭,勻加速甩動,高速中戛然抖落髮出巨響,用於驅趕偷食糧食的鸚鵡和掠取家禽的老鷹等以解除鳥患。
石器:石磨、水磨、豬食槽、臉盆等。
竹器:撮箕、燒箕、篩子、背籃、提籃、糞箕、籮筐、搖籃、梨兜等。
木器:杵臼、棒頭、豬食槽、水桶、瓢、盆等。
草藝:草鞋、草蓆、草帽等。
菸具:菸斗,老年人使用居多;草煙桿,用於吸食草煙;水煙筒,由直徑10公分左右的竹筒製成,使用人群覆蓋老、中、青。

民風民俗

傳統節日

初一:正月初一要早起意味財門開得早,燃放煙花爆竹,吃餌塊絲、糯米圓子、米酒等甜食;上午全家吃素以示誠心向佛,下午家家戶戶到野外生活做飯並進行祭祀活動,感受風餐露宿,不忘刀耕火種的辛勞。當地初一有諸多忌諱,洗臉水不能潑灑在地以防當年破財,當天不使用刀具,不與人借東西,無特殊情況不相互串門。與廣大地區正月初一聚會歡騰或狩獵有別,具有山村散居狀態下村民的節慶特徵和文化心理。
初二:接出嫁女回娘家過年。舊時歸即嫁,女子出嫁後為繁重無盡的農活所累,幾乎沒有回娘家相聚敘舊的機會,出嫁女以夫為家所以出嫁反而被視為回歸。正月正直農閒時斷,是親人團聚的寶貴時機,正月初二接出嫁女回家過節是世代相傳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男女老少不辭辛勞日夜兼程,翻山越嶺來往接送親人的情形年年可見。
十五:吃元宵等美食。與其他普遍地區不同,吃元宵在中午,夜晚無相關活動。
打春:立春之日,除日常放牧,次日特地給牛羊牲畜餵食新鮮綠草以求一年中六畜興旺;此外,常在次日進行桃李果木嫁接。
祭祖: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擇吉日進行一次祭奠先祖的活動,感恩先人,祈求庇佑。
清明節:上墳祭奠先人,當地在此日有戴揚柳葉帽習俗,並在門前懸掛揚柳枝、香蒲葉以求平安。
端午節:與廣大地區吃粽子不同,當地一般食用麥餅和其他美食。該節日給未成年小孩手足處配戴五色布線稱為花索線,以求平安健康。
火把節:彝族以火為圖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進行打跳、笙歌舞等活動;受此影響,當地漢族也有此節日,只要活動為晚上,除節日例行祭祀外,有撒火把習俗,同時焚燒端午時給小孩配戴的花索線。火把由當地燃燒性能好、時間持久的櫟樹充當,一般提前一月準備,每日謹慎烘烤;輔料為松香、陳松木粉末統稱末香;將末香揮灑於燃燒的火把,瞬間劇烈燃燒,火光通明,劃破黑夜。該活動深受民眾歡迎。
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即中元節。祭奠先祖,焚燒紙錢。主要過程為農曆七月初一舉行祭祀將先祖魂靈接回家中每日焚香祭拜,其間盡其所能搜羅製作各種水果美食用以祭奠。至七月十五焚燒按先祖名單分份大量精心製作的紙錢送先祖回去,俗稱燒包。於七月半首次給已故親人焚燒紙錢,時間提早一天為七月十四,規模浩大,有多場次吹拉彈唱所伴樂的祭祀活動,廣大親友出席祭悼;稱為燒新亡。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團圓節,當地一般稱八月十五,鮮有中秋節之說。親人團聚,吃月餅、核桃等美食。
秋分:二十四節氣秋分之日,有沿房前屋後撒草木灰的習俗,形成封閉狀。用意在於驅趕毒蛇,避免本年毒蛇潛入居所。
過冬:二十四節氣秋分之冬至日,有常規祭祀活動,當日食用糯米加工而成的糍粑、蜂蜜和其他美食。
送灶爺:農曆臘月二十四日深夜,焚香祭拜後,舉行儀式以示將灶王爺畢恭畢敬送出家門,送至特定的某地。主要表達對灶王爺一年來辛苦工作的感謝,特請其休年休假至年三十。當地有在次日清掃屋頂灰塵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的習俗,稱為掃塵灰。
接灶爺:年三十,將結束年休假的灶王爺接回家中,同樣舉行一系列的祭祀儀式。
大年三十:臘月最後一天,即除夕夜。當日張貼春聯、鬥神,同時給各種果木也張貼一張紙錢,企盼豐產。精心布置居室,煥然一新,室內地面鋪墊新鮮松毛(葉),柔軟舒適勝過地毯,且有幽香綿綿。當天美食最為豐盛,除各類肉食外有特意吃蒜的習俗以諧音寓意利於算賬,吃青菜白菜以示清白免於被冤枉,吃蔥可變得聰明等。老百姓將一些消除顧慮和隱患的希望寄託於日常生活中最尋常的事物,社會地位與精神世界可窺一斑。當晚人們吃飯前要先把狗餵好,表示對狗發現糧食的感謝(有傳說故事)。當晚必須把腳洗得很乾淨,這樣才能在一年內到別人家時能吃到肉等。年三十燒的米飯要能吃三天,寓意一年糧食吃不完。當晚要在火爐上燒一巨木,適當控制一直燒到正月十五燒盡,寓意年豬將長得肥大。

地方聚會

出行:正月初一野炊,祭奠山神及龍王,每年根據曆法確定朝拜方位;祈求豐收平安。
串初五:正月初五到鄰縣南華縣平掌村乾壩集會,集市性質,年貨交易居多,每年一次。
二月八:到鄰縣南華縣洗澡塘村參加集會。臨近陽春三月,屬戀愛黃金時期,有“二月八,褲子塌”之說。
二月十五:農曆二月十五到普淜天峰山集會、朝拜等,參加大型彝族歌舞會。臨近祥雲、南華、姚安三縣官員、富豪、百姓各色人等皆熱衷於此活動。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過陽關: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舉行,形式類似出行。到山頂埡口處舉行祭祀活動,祈求平安。
立秋會:二十四節氣秋分之秋至日,到鄰縣南華縣平掌村乾壩集會,集市性質,農特產品交易居多,每年一次。
八街:臘月二十八日到鹿鳴鄉雄里村集會,集市性質,以年貨交易為主,每年一次。此外,雄里每逢日曆末位數含“2”、“7”均為街天,稱為小三街。影響輻射至南華一街鄉、祥云云南驛鎮、下莊鎮、普淜鎮等約20萬人口區域。
抓子:無固定期限與場所,為孩童遊戲,共十二粒石子按一定規則比賽。

婚戀習俗

唱調子:少男少女山上勞動、放牧時表達某種情感需求形成的一種山歌,唱腔基本固定,歌詞即興創作,無文字整理等物質記載。多用於表達愛慕思戀之情,已婚男女偶有吟唱屬身心調節。隨著流行歌在山區的普及,目前瀕臨失傳。
說媳婦:在媒人帶領下,成年男子到有意向的女方家裡提親。一般帶紅砂糖兩塊、馬屎糖(形似驢糞的糕點,當地稱馬屎糖)兩包、酒一瓶,收下表示同意,拒收表示不認可男方。隨著社會變遷,目前提親大多是男女私下已經打得火熱,愛得死去活來的前提下去走過場;所帶禮品也不拘泥於上述三類,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說媳婦一般選擇農曆偶數日曆的夜晚去,暗含有成雙成對的願望,女方家庭一般會以自制湯圓等接待,並在給小伙子準備的碗中特意放了一粒內有細線或錢幣的湯圓,考驗其吃相及靈敏度。若大功告成,男方必須攜帶大公雞等禮品到媒人家登門致謝。
串家:說媳婦後,女方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後,便召集族內長者、重要親戚組成考核隊伍到男方家明察暗訪,主要明察住房、田產、家畜數目以及人均占有量等方面的經濟數據,同時暗訪此戶人家內部文化建設:是否孝順長輩、兄弟妯娌是否和睦、家庭氛圍是否民主溫馨、是否注重親戚、是否注重日常衛生等等。男方須給考察隊員各準備一定額度的禮金;考察隊一般不會當場給出考核結論,而是在須男方第二次在媒人的帶領下登臨女方家庭領取成績單。
背雞酒:與其他地區訂婚相類。男方順利通過女方的考核後,邀請兩方的主要親戚後在女方家裡舉辦慶功宴以示一對新人已確定為未來的夫妻,男方須準備酒、肉、雞、米、糖、煙、油等各色物品為一份禮品,分別贈送各戶親戚,即便個別親戚因故未來參加背雞酒吃飯,也許虔誠的送至家裡。
嫁娶:即結婚大典。男方稱討媳婦,女方稱嫁姑娘或打發姑娘。討媳婦的辦客三天,分別為籠客、討媳婦、散客三天;嫁姑娘辦客兩天,分別為籠客、出嫁,新娘出嫁後當天客人散去。一般有哭嫁習俗,受益於自由戀愛現已不常見。
勸飯:婚宴等聚會時有勸飯習俗,結婚時往往針對新郎;一般為同輩間戲謔,晚輩不能給長輩勸飯。被勸者必須將所有飯菜吃完以示尊重,所以當你吃飽即將離席之時須謹慎突然碗中滿是豬肉,將苦不堪言。
擦鍋煙滓:婚宴等聚會中有給客人面部抹鍋煙滓的習俗。多為同輩異性間的玩笑舉動,場面滑稽搞笑。具體起源及寓意已不可考。
回門:新婚次日,新郎攜新娘回娘家。屬婚禮尾聲,有諸多禮節。
退喜神:新郎等一行娶親之人將新娘接來入洞房前的禮儀,猶如其他地區的拜堂成親環節,但內容主要為主持祭祀活動人物的長者誦讀相關經文,誦畢隨鞭炮聲入洞房。當地有一說法,新郎新娘入洞房,誰先達到床頭則在以後家政大事中主持工作,落後者處於從屬地位。伴郎伴娘作為見證人。
踩生:小孩出生之後,首次接到登門拜訪的人稱為踩生。據稱孩子長大後性格將與踩生者有諸多相似。
送祝米:小孩出生後,親友送去米和雞蛋等營養品表示祝賀稱為送祝米。一般頭胎最為重視,主人往往會發出邀請並大宴賓客;其餘則在親戚以各種渠道獲取訊息後有意前往祝賀則自行安排時間完成。
辦喜喪:一對夫婦生第一個小孩後,將邀請親友慶賀,稱為辦喜喪。時間為一天,晚上有豐富的點心、糖果可以享用。周邊彝族村落則是男女老少圍成圈吹笛子、彈三弦,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祭祀活動

喪葬:土葬。祭悼、超度等與國內常見葬禮大致相同,請風水大師選擇墳地擇日安葬。參加完葬禮的人在即將到達自己時需在路中焚燒茅草並從上面跨過,表示將邪魔鬼怪趕走。
頭七:家中有人去世埋葬滿七天稱為頭七,家人及出嫁女子等須到墳地祭奠。頭七間有親友鄰居到失去親人的家中陪伴的習俗,對其進行勸導和寬慰,給與精神支持。
滿月墳:家中有人去世埋葬滿一月,同樣需要上墳祭奠逝去的親人。
守孝:直系親屬及死者的重要親戚等守孝三年,三年間拜訪親友及從事一些活動有諸多忌諱。
脫孝:三年後脫孝,舉行一系列祭奠儀式。
還願:實現某個許下的重要願望須舉行祭祀活動感謝神靈,稱為還願。
跳神:意外破財、疾病折磨等家道不順時,常有人請巫婆到家跳神捉鬼,驅趕鬼怪等,以求內心的安穩;隨科學意識的增強已不多見。
飄梁:建造土木結構房屋時,安置大梁之日須舉行重大儀式。邀請廣大親友前來同賀,並有“丟粑粑”的習俗。建造房屋的首席木工立於大梁之上將一隻大公雞殺死並將雞血點於大梁正中安置八卦圖的位置,同時高聲喊幾句吉利話,男女主人家則需在梁下恭敬聆聽便一一答謝。爾後首席木工從大樑上往人群中拋灑由麵粉、米飯加工成的直徑約兩公分的小粑粑;少數小粑粑內部被放置錢幣,獲得者被視為有好運。全新建造的工程,該儀式也稱為“豎柱”,飄梁為高潮部分,活動趣味性濃,深受小孩歡迎。
進新:新居落成後,邀請親友慶賀,酒足飯飽後安排有露天電影、歌舞等節目,同時享用各類點心糖果。
嘗鮮:當年水稻收割加工成米後,第一次食用須特意選定吉日,便邀請親友同享。除常規祭祀外須虔誠的到稻田中焚香祭拜,感謝土地老爺、河神等各路神仙的庇佑和厚愛。隨著糧食產量的逐年提高,此項活動已被淡化。
殺豬:冬臘月宰殺年豬要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同享,並在客人離開時贈送豬肉一塊。
動土:為建造房屋擇黃道吉日舉行奠基儀式。
叫魂:受到某種驚嚇,殺雞祭祀,焚香祭拜,前往事發地將魂靈帶回,即便白天一路上也須有人手持火把照亮靈魂回家。被叫魂者則在家內靜心等候,待叫魂隊伍回家,主持人問道:某某某回來了嗎?需大聲應道:回來了。叫魂可求心靈慰籍,較常見。
送鬼:生病難以治癒,或有突發不明疾病則視為有魔鬼作祟,便用冷水泡飯並在碗內焚燒紙錢將魔鬼打發走。儀式簡單易行,有時似有一定緩解作用;隨醫學知識的傳播已漸被廢棄。
定土:建造新房和喪葬後舉行的祭祀活動,主要祭拜對象為土地神。各方面望其予以關照通融。
祭龍:天旱年時,祭祀祈雨;祭拜對象為龍王,望其憐憫災民疾苦,格外開恩。

禁忌暗示

忌諱類
彩虹不能指,否則手指會意外斷截
小孩不能吃雞爪、雞腸,以防字跡潦草
狗放屁不能笑,不然會生牛皮癬
小姑娘不能吃未出的雞蛋,以防無生育能力
小孩不能吃豬尾巴,不然長大會無故搖頭
小孩不能吃豬腦,否則長大鼻涕多
不能騎豬,以防討媳婦下雪
不能跨越刀具,以防日後意外被刀具傷及手足
衣服不能反穿,會被人冤枉為竊賊
縫補衣服不能穿在身上,冤枉為竊賊
不能踩踏到雷擊樹木產生的木屑,不然會被斧頭傷及腿腳
不能直接舔食勺子上的食物,否則嘴會變歪或變啞巴
男孩不能被人從頭上跨過,不然將找不到對象
暗示類
油燈芯開花預示即將出售的農產品將獲利豐厚
正月間初一至十二,每天的陰晴情況相應代表一年中每月的降雨氣象
小孩吃雞冠將學業有成
小孩吃雞心可增強記憶力
茶葉梗在水杯中豎立表明即將有客人來訪
正在燃燒的火發出強烈的呼呼聲稱為火笑,表明即將有客人來訪
行走中的狗,身上帶著稻草表明即將有客人來訪
三十晚上洗腳來年到親友家才能碰上吃肉
咬到口中肌肉表明即將吃到肉
喝水被嗆表明即將吃到肉
打噴嚏表明有人在談論自己
走路不小心踢到石頭上表明有人在說自己壞話
不停打嗝是因為被人議論

旅行建議

交通路線:時間以夏末雨季為佳,處於農家水果成熟和野生菌集中生長期,植被覆蓋廣密,天氣涼爽、空氣清新;春冬季風沙大,土特產較少。自駕或包車從楚大高速公路祥云云南驛出口由320國道祥雲板橋段進入祥雲水目山旅遊觀光路(瀝青路面),經馬街到鹿鳴鄉(彈石路,此後均為土路),再由鹿鳴至雄里的鄉村公路到山頂轉入通往大凹耐村委會的道路,沿途直抵當地自然村樂果箐。停車安頓後選擇騎山地車、兩輪摩托、騎馬或步行抵達目的地。
注意事項:雨天路滑,謹慎駕駛;公路多在山中懸崖間,行程中不得絲毫大意。進入林區不得野外用火,防蛇蟲咬傷。進入村落,需文明有禮,沿途彝族村寨有過村必須下馬的習俗,須謹防,以免產生誤會而致群攻。山村多有養狗習俗,請隨身攜帶醫治犬傷的藥物及防治感冒、皮外傷的藥物。野外林木繁密處、荒野無水源處均不得用火,一旦火災,地廣人稀,難以控制,數日火災必釀惡果。此外,村民放養的牛、羊、馬,野性未泯,少數帶有較強的攻擊性,須謹慎接近。
玩:徒步翻山越嶺、上天入地,流血流汗、大起大落;體驗自然、純樸之野趣,見識當地農民耕作、放牧之艱辛。白天採摘野生菌、野果,與野兔、野雞等奇遇,夏天玉米即將成熟之時還可觀賞到成千上萬鸚鵡群從容來往,採食玉米漿。鸚鵡群所到之處有如狂風怒吼,呼呼作響,一片翠綠,來回遊弋。其他季節鸚鵡不在此地出現。夜間可觀賞星空山影,在無一切機械響聲、人群喧譁等噪音的寂靜中聽聞自然界中蛙、蟲、鳥、獸有節奏的動聽鳴叫。夏季山村日夜溫差小,氣候宜人,但在山谷低洼處需防山洪突襲和山石滾落。
吃:自帶乾糧、吃野果(需有辨別能力)、村民家共享(需掌握好時間或提前預約,上山勞動時間無暇顧及)。山村無珍饈玉液,錦羅綢緞,多為自然所賜。但貧困之旅可體驗完全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生活與樂趣,終身難忘。 
住:農家借宿。

通訊服務

大部地區可正常使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山谷深處局部區域無信號。村民均有中國電信安裝的無線座機可供使用。可接收衛星信號,無有線電視及網路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