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桂芳

釋桂芳是放牛娃出身的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桂芳大和尚與樂至萬壽寺


放牛娃出身的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桂芳大和尚與樂至萬壽寺
四川樂至萬壽寺位於樂至縣城西南,在童家鎮萬壽村天台山上。天台山呈北西走向,面積約六千平方米。山間農作物與林木相間,有上千年古柏和古銀杏,鬱鬱蔥蔥,山水環繞,蔚為奇觀。樂至萬壽寺離縣城12公里,每天有客運班車開往寺院門前,交通十分方便。
萬壽寺在清代極為興盛,有廟產數百畝,常住僧人三十餘人,高僧輩出。初由楚石老和尚掌教三十餘年。桂芳大和尚系貧苦農民出身,幼年就幫人做長工放牛,一字不識,但為人忠厚老實,仁慈善良,很小就具有神通。一次師父叫他去送信,並要他帶回一雙釘鞋(過去下雨天穿用的木履鞋),他卻在寺廟門口的桂花樹邊睡覺。幾個時辰之後,有人向師父稟報,師父追查下來,居然發現他不僅已將釘鞋拿來,還稱信已送到!為此,師父給他取名曰“桂芳”,為桂花芳香開竅之意。
桂芳在文殊院學修時,不畏髒、苦,堅持將大家入茅廁用過的潔身蔑片,清洗後以備重新使用。清洗時發現有鋒利者,為避免割傷人皮膚,競親自用嘴唇去試鋒!其真誠敬業之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傳說桂芳還堅持按老方丈教他拜佛的方法修行,天天虔誠地跪拜彌勒菩薩,拜了三年,拜動了彌勒菩薩活生生地從神台上走下來,為他說法開智慧,從此能講經說法。桂芳大和尚雖然不識字,但能做到弟子念一段經,他就講說一段,運用自如,非常殊勝。
據成都文殊院方丈悟修空福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撰《追遠矚後記》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文殊院由“先師桂老和尚(第八代方丈桂芳真福)接管,重修塔院,鼎(始)建寂寥軒,置垣西菜地,頃接東嶽廟(在郫縣,原為道教廟宇,後改名覺華寺)。至鹹豐八年(1858年),交耨雲和尚(第九代方丈耨雲盛)。”
寬霖老和尚、宗性法師等文殊院高僧大德多次前來萬壽寺拜祭。文殊院許多法師及成都許多信眾,經常在清明、春節等時節,親臨萬壽寺為桂芳大和尚掃墓,這尊師愛教的美德甚感世人。
據現存有關碑文和乾隆版、道光版樂至縣誌記載,萬壽寺創建於明朝正統初年。明朝皇帝為了興隆佛法,敕賜西度之人喇嘛僧悟脫前往天下,向各府、州、縣官員軍民人等宣傳佛法,“揚闡宗風”,讓廣大人民民眾“聽意自在修行,上下各安其分,長幼各遂其生,同歸於人壽之域,同安於泰和之世。”這樣,對上可以“陰翊”庇佑朝廷,對下足以“勸善化修”利於百姓。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歸於淨土的快樂。皇帝還要求各地“聽其從便修行,以成正覺,並不許悔謾欺凌,生事阻壞,如有不遂朕命,乾罰無赦!”
悟脫大師雲遊至天台山,視山“基合卦位,坐坎向離”,“左山飛鳳,右水流虹,發源雲頂,派衍婆娑”。於是在天台山上“披草芥,除荊棘,後建殿宇,前開月池”,面朝南方,建立本寺,為謝皇恩取名曰“萬壽”。由此,悟脫大師成為樂至萬壽寺開山祖師。萬壽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觀音殿、武聖殿、藏經樓、塔靈等,殿宇巍峨深廣,結構典雅古樸,樓閣廊房通達,規模宏偉壯觀。寺內古木參天,佛像眾多。正殿前月池獅橋,雕鏤精細,游魚出沒橋陰,給人以“惠莊濠梁之樂”。東西兩廊,花木扶疏,曲徑通幽,達於後殿,左右石砌長方花台,分植牡丹、芍藥數十本,春時燦若雲霞。
清代四川將軍崇實,因仰慕桂芳大和尚的德望,書贈“露湛天花”朱漆金字橫匾,留鎮山門。
桂芳大和尚的嫡傳弟子了極,深通翰墨,傳說是外地的廩生,因逃避禍患來到樂至萬壽寺,皈依桂芳大和尚。據著名學者、樂至縣人劉克生先生回憶:了極和尚與樂至縣拔貢鄧孝璋(玉成)為至交。一次,聽說鄧孝璋將赴萬壽寺賞花,後因有事未能前往,了極和尚有感作詩一首云:“聞君有約踏青來,贏得山花帶笑開;盼到夏初春又渺,空餘落月滿天台。”另有一次了極和尚赴觀音橋(今樂至縣童家鎮境內)私塾拜訪鄧孝璋未遇,後聽說鄧孝璋回老家去了,了極和尚留詩一首云:“芒鞋竹杖訪君來,日午登堂絳帳開;報導先生歸去也,緇衣何處浣塵埃。”了極和尚有兩位高徒,一位叫悟空,一位叫悟遠,系同胞兄弟,同時披剃于樂至萬壽寺。悟空擅長花鳥畫,悟遠精通山水畫,都因繪畫在四川出名。了極圓寂後傳法給真應,再傳給常護。常護曾任成都文殊院執事——維那,“承繼衣缽,丕振宗風”,並收藏師輩詩畫。後來傳給常書、常福,廣德、廣平、通明,直至現任住持能淨。
萬壽寺以“三奇”譽滿四方。第一奇是奇花異香的“牡丹”。清乾隆版樂至縣誌載有前邑令陳瑞圖的一首《萬壽寺牡丹盛開》,是當年的真實寫照,詩中寫道:“流年難覓九華丹,又是一番春滿欄;往事憶來如昨夢(蒞樂六載三次到寺),今朝翻得未開看(花未大放);況添花雨霏香界(是日小雨),更有文章生涅盤;山下黑雲凝未散,如聞羯鼓到詩壇。”
第二奇是半月池內兩水井,“無源不竭”,“雖旱不涸”。明朝太僕寺卿、樂至縣人黎堯勛撰文稱:“泉涌高崗,水清味異”。六十年前,萬壽寺居士陳安再半夜子時起來燒頭柱香,看見一條巨大的蟒蛇在半月池邊喝水,頭在半月池邊,身子在大殿的屋脊上,尾巴在大殿後的山坡上,可謂罕見。
第三奇是半月池上建有三拱池橋,美稱“無河三拱橋”。拱橋兩邊的魚兒各居各位,都不游到橋對面去。有清代文人鄭世坦七律一首讚嘆:“舊砌重新石色鮮,無源不竭古今傳;談空即是瓶中水,用汲何如井下泉;影帶圓光名半月,橋通淨域號迎仙;閒來試訪濠梁樂,那羨他池有洞天。”這“三奇”美談招來八方遊客,慕名前往觀賞者留連忘返,使萬壽寺成為觀光旅遊和朝聖拜佛的聖地,歷代久負盛名。清末,綿竹拔貢、樂至儒學訓導黃尚毅有詩讚曰:“荼縻香夢撲西山,喬木蔥籠景窈然。古寺犬聲迎客吠,前朝魚鼓伴僧殘。畫工絕俗歌棠棣,尤物宜人是牡丹。不為遊春乘興至,禪關已度放花天。”是當時寺廟的真實寫照。此外,樂至萬壽寺還建有石屏牌坊一幢,高4.3米,寬3.4米,上面刻有關於萬壽寺歷史的碑文、楹聯等。據萬壽寺僧人和附近信眾回憶,這幢石屏不是用珍貴的雲母石製作而成的,但氣溫潮濕將要下雨時,石屏上會現出雲紋來,可與雲母石比美。古人認為雲母石為雲之根,可析為片、薄者透光,可為鏡屏。以質地色澤分為雲英、雲珠、雲母、雲沙、雲液雲膽等,本草經列為上品,可入藥。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萬壽寺作為名勝古蹟,由縣人民政府予以保護。1952年“土地改革”,僧人多被安置回原籍還俗務農。當年,從童家、桂林、城關3區分出若干村,建立三合鄉,寺廟成為鄉人民政府及機關單位駐地。以後三合鄉國小建立後,寺廟一部分又成為鄉國小校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將一部分廟產交給由信教民眾組建的寺廟管理委員會。廣大信眾募集資財,對寺廟進行培修。1993年經縣政府批准列為開放寺院。現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完好保持明代古寺建築風貌,另又建有觀音殿、玉佛殿兩個側殿,寺內設有食堂、廚房、住房、茶園、招待所、小賣部、保管室等。每月初一、十五,寺廟都要舉辦教務活動,香火甚旺。
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古剎又煥發生機。奇花異香的牡丹仍年年盛開;傳奇的“無河三拱橋”保持完好;“半月池”仍“泉涌高崗、水清味異”;山門外的石屏坊碑,寺院內的始建碑記刻字清晰,歷歷在目,成為珍貴的文物古蹟;桂芳大和尚的德相及名人字畫高掛客堂,時時供善信遊客觀賞叩拜。
桂芳大和尚的墓,僅離寺院半里之遙,在寺院右前方的一座小山坡上,當地人稱為“和尚坡”。墓的氣勢非常宏大,仿佛與山坡連成了一體。
桂芳大和尚的墓於1993年修飾一新,林木茂密,環境幽雅,方便虔誠善信拜祭和遊客瞻仰。墓的前面有一排石碑,石碑中間的碑文是:
空林堂上第八代上桂下芳真公老和尚之墓
成都文殊院傳臨濟正宗法嗣正念寬霖敬立
成都文殊院重託樂至縣報國寺住持昌臻率四眾弟子監修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吉日重修
石碑左右兩邊是樂至地方名人的題字,已收入本書歷代碑刻楹聯內。
現寺內佛像眾多,有銅鑄的四尊高二米多的釋迦牟尼佛像、文殊菩薩、千手觀音、韋陀菩薩像;有二尊玉石雕刻的觀音菩薩像,還有其他雕塑精湛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日月二光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四大天王等佛菩薩像三十餘尊。成都昭覺寺饋贈的一對銅麒麟,栩栩如生,傳說能給觸摸的人們帶來吉祥如意。萬壽寺整個寺院建設,典雅古樸,環境寂靜優美,花草繁茂,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好道場,是朝聖拜佛的聖地,是學佛、修行、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成都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宗性法師在2004年9月15日學習《金剛經》輔導講課時,談到桂芳大和尚,原記錄如下: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清代晚期的時候,在成都的文殊院,有個桂芳老和尚。他沒有文化,以前是個長工,老方丈一看他,知道他在過去劫中積累的善根非常深厚,就有意要磨鍊他。老方丈說:“你沒有文化,我教你一個修行的方法。”桂芳和尚就說;“好啊,師父你教我什麼修行的方法呢?”老方丈說;“你每天晚上去拜佛吧。”桂芳說:“好啊,我到哪裡去拜呢?”老方丈就給他講:“我那裡供了一尊彌勒菩薩。你每天晚上就到那裡去拜。”桂芳和尚就問:“師父啊.那我每天晚上拜到什麼時候呢?”老方丈就說:“你每天晚上拜到看到彌勒菩薩那尊佛像動的時候你就不拜了。”於是,桂芳和尚每天晚上就去拜。因為老方丈是有意考驗他的,就在彌勒菩薩背後牽了根繩子,當桂芳和尚拜不動了的時候,老方丈就去拉一下繩子,那個彌勒菩薩的佛像就動了,桂芳和尚一看見,就不拜了,就回去休息了。就這樣,桂芳和尚拜了三年,每天晚上都不間斷。後來,有一天晚上啊,老方丈有事去辦理,就沒有去拉繩子,可是奇蹟出現了。什麼奇蹟呢?就是桂芳和尚去拜的時候啊,那個彌勒菩薩就走下來了,問桂芳和尚:“你每天這樣虔誠地拜啊,從來沒有偷懶,從來沒有間斷過,很令人感動,你拜了這么三年,現在你想要什麼嗎?”如果要是我們啊,我想大家都會向彌勒菩薩要很多的恩惠,“我需要平安,我需要吉祥”。可是那個桂芳和尚啊,那真是達到了無求的境界,他說:“你看我們這個廟裡啊,什麼吃的、穿的、住的都有,我什麼都不缺啊。”哈!彌勒菩薩想這個人好,就回去了。那個桂芳和尚看到彌勒菩薩動了,就以為該回去休息了。老方丈辦完事後,就來看,沒有看見桂芳和尚,就去問他,“你怎么不拜了呢?”桂芳和尚說:“你不是告訴我,看見彌勒菩薩動了就不拜了嗎?”咦,老方丈心裡就想啊:“我沒有去拉繩子,佛像怎么會動呢?”桂芳和尚接著說;“我看見彌勒菩薩動了,所以就不拜了啊。”老方丈就說:“怎么會這樣呢?”桂芳和尚就說:“彌勒菩薩不但動了,還走下來,給我說話,問我要什麼?”老方丈就問桂芳和尚:“那你說你要什麼了嗎?”桂芳和尚回答說:“你看我生活里什麼都不缺,我什麼都沒要。”然後,老方丈說:“傻瓜呀,要智慧嘛。”桂芳和尚記住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去拜,彌勒菩薩又走下來了,又問他:“你要什麼呢?”他說:“我要智慧。”我們上面說了,那個桂芳和尚啊,是當長工出生的,按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低層的打工仔,沒有讀過書,可是,就從那個晚上後,他雖然不識字,但可以講經說法了。他講經的時候,旁邊一個人給他念,念一段,他講一段。
那么,通過這個故事啊,我們要明白個什麼道理呢?智慧不等於知識,不等於文化!智慧從清淨心中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保持一顆平等的心,無求的心,清淨無染的心,那么,智慧的光明啊就自然地顯現了。這樣,你在生活裡面就會打破障礙,打破困惑,打破迷茫,能夠真正生活得自如,能夠真正生活得安詳。所以,我們講,人生啊,現在我們最缺的是什麼?是智慧!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在生活裡面擁有像佛一樣清淨的智慧。但是,我們更要清楚,這個智慧不是靠求的,這個是求不來的,是靠我們修持。為什麼?所謂修持,就是去開發我們內心的智慧寶藏。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就有一個無窮無盡的智慧的大寶藏。有一個般若,不增不減的,與佛一樣平等的智慧。只是我們啊,因為妄想、執著、煩惱,把智慧給湮沒了,障蔽了。這就如天空中的月亮一樣,每天晚上都有,只是因為烏雲的遮蓋,所以,不一定都看得見。當風把雲吹散了後,月亮就自然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智慧的寶藏本自具足,就靠我們自己想辦法,通過精進,通過努力,克服煩惱,那我們智慧的寶藏就自然地顯露出來,那我們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充滿法喜的人生。所以,我經常給人家講:“含心當來清涼月,智慧人生最吉祥。”所以,這裡講的這個“般若”啊,不同於世間普通的聰明,它是我們能夠達到覺悟解脫的一把鑰匙,是我們成佛路上的一盞明燈,是我們在真實苦海裡面導航的航標。如果我們擁有了般若的智慧,我們的人生在茫茫苦海裡面就不會迷失方向,就會真正地去沿著智慧的路走下去。那,我們的人生就非常的圓滿,非常的美好。所以,我們這裡講的是要這樣的一種“智慧”——是清淨的,無染的,無求的,能夠給我們人生帶來光明,給我們人生帶來自在,給我們人生帶來瀟灑的這樣一個寶藏。
附錄:宗性法師簡歷
釋宗性,男,漢族,1973年8月3日出生,重慶潼南人。
1979年至1984年,在重慶潼南米心鎮中心國小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
1984至1987年,在重慶潼南玉溪中學學習。
1987年至1990年在重慶潼南中學學習,期間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90年9月於成都昭覺寺禮原監院上智下益上人披剃。
1991年於成都昭覺寺依原方丈上清下定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在此期間系統學習並熟練掌握佛教念誦、梵唄、儀規等佛事活動,為做一名合格的出家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1年至1992年7月,在重慶佛學院學習,接受佛教知識啟蒙教育;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四川省佛學院學習,期間隨唐仲容先生研習唯識學,從此開始對唯識學產生濃厚興趣;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學習,期間系統地接受中國佛教宗派教育,並熟悉各宗派的基本教史和教義,同時,隨中央民族大學韓鏡清老先生繼續深入研習唯識學,頗有心得;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學習,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楊曾文教授研習禪宗史,期間接受規範化的國際學術訓練,並對佛教目錄學、版本學進行系統學習。
在研究生班學習以來,通過系列的訓練和學習,初步掌握了學術研究的技巧、規範,和學術研究的能力,先後撰寫了約十五萬字的論文發表在各種佛教刊物上,頗受學術界專家學者及佛教界同仁的歡迎。
1999年9月,兼任中國佛學院99級班主任。
2000年元月,兼任中國佛學院97級唯識學授課法師。
2001年7月,兼任河北禪學研究所副所長,並出任《中國禪學》編委。
2002年6月,增補為成都文殊院管委會副主任,兼任空林佛學院教務長。
2002年7月增補為成都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2002年9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
2002年9月當選為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2002年11月增補為成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2003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升任成都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
註:本文錄自源緣悟圓(原署名袁悟圓)於2006年3月年編著,由四川省宗教局批准,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準印,四川省佛教協會倡印的《桂芳大和尚與樂至萬壽寺》書。個別文字有改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