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防暴指南

醫生防暴指南

醫生防暴指南:一家醫學網站發布了一份《醫生工作場所防暴力行為中國版指南》,其內容引起網友熱議。《指南》中稱醫生遇險時應“及時脫掉白大褂,混在現場人群當中,迅速逃離現場,以躲避傷害”。專家表示,該《指南》表明當前醫患矛盾很尖銳,呼籲各方共同努力解決問題。2012年5月31日有訊息稱,該《指南》已被英文版知名學術雜誌《美國醫療質量雜誌》接收,不日發表。

簡介

醫生防暴指南醫生防暴指南

《醫生防暴指南》的原版來自美國,後經某專業醫學網站改編成中國版首發,屬於內部專業交流資料。其主要是面對醫護人員,指導如何降低因醫療糾紛引發的暴力衝突風險,減少醫護人員受到潛在傷害的幾率。

從《醫生防暴指南》發布目的來看,是“為了確保醫療環境健康有序、確保醫生的身心健康、確保中國醫改大計順利推進”。指南主要分為事前防範、事中應對和事後處理三部分。分別針對醫療場所暴力事件的萌芽、爆發以及善後等不同階段進行處理。應該說,該《指南》雖只是一個民間版本,卻具備相當地專業水準,切合目前中國醫療糾紛環境,對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衛有幫助。

不過,當這個“專業性”《指南》流向外面後,卻引發了普通民眾的不滿情緒,恐怕是編制《指南》者所始料未及的。中國醫患之間關係緊張,理性和信任匱乏,嚴重醫療糾紛事件頻發,經常上演暴力衝突場面,雙方備受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醫患矛盾乃是雙方共存的問題,如果只解決一方的後顧之憂,並不能有效遏制暴力事件。

基本內容

32條防範措施教醫生應對暴力事件

醫生防暴指南醫生防暴指南

這份指南確實非常細緻,醫院、醫生需要注意的情況都交代得十分清楚,而且做成了PDF文本格式,乍一看,倒像是政府部門出台的一個檔案,裡面羅列了32條具體措施,並稱,綜合了2000多名醫生會員的意見。

事前加強防範

在事前防範里,指南最關鍵的一點是,通過和患者的溝通,讓其了解很多疾病還沒有完美的治療方案,醫學科學正在進步,不應過於強調所謂的“醫學奇蹟”。還要提高自己的語言、禮貌修養,溝通時及時調整用詞、語氣。

事發走為上策

對於醫院,則建議每個診室和辦公室的桌子下面安裝隱蔽的緊急呼救按鈕。對於醫生,建議值班時儘量避免獨處一室,切勿背對大門,平時注意鍛鍊身體,上班時可以穿輕便運動鞋。新入職的員工要及時熟悉工作環境周邊的出入口。

事中應對是指一旦醫療場所爆發針對醫護人員的暴力事件時,醫護人員應當及時採取合理合法、安全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保護自身生命財產安全。遇險及時脫掉白大褂,混入人群,盡最大可能迅速脫離事發現場,撤退中應防止人身傷害。尤其是醫護人員近視眼居多,指南還很“細節”地提醒,要非常注意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眼鏡碎片造成的二次傷害。

事後總結教訓

事後處理是指事件結束後採取的種種措施,主要包括保存現場、固定證據、減少損失、總結經驗及吸取教訓等。及時將受傷的涉事醫護人員、安保人員、患者及家屬送醫救治。配合有關部門,保存好現場照片、傷痕照片和監控視頻,及時尋找目擊者錄下筆錄。對涉事的醫護人員和安保人員應做好心理撫慰工作。醫院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及時向外界披露事發真相,醫院新聞發言人或宣傳科負責人應具備危機處理素養。

製作目的

醫生防暴指南醫生防暴指南

某網站制定這個《指南》的初衷,是在系統地對2000年以後發生的醫療場所暴力事件進行回顧後,發現“暴力令醫生們觸目驚心”。於是,希望通過這個《指南》,讓醫務人員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明白應對的基本策略,避免無謂的損失。

《醫生工作場所防暴力行為中國版指南》有著某種善意,這甚至可以視作一些醫生的個人體會。在醫患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出於對自身的保護,實施“暴力防範”,乃人之常情,也無以批駁。

影響

一個《指南》無以改變醫患關係緊張,無以遏制“暴力”事件的升級,反倒可能會愈演愈烈。醫生既然有《防暴指南》,那么患者同樣具有“暴力升級的辦法”,醫患緊張的局面不會因為一個《指南》而得到紓解。

《醫生工作場所防暴力行為中國版指南》的最終結果,會放大醫患之間的這種恐懼。面對這個指南,大多數人會加劇已經有的思維定勢,他們會固化醫患關係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認知,從而加強自身的戒備心理:患者還沒進醫院,就擔心自己被騙被宰,擔心出現醫療事故,甚至做好了如何鬧騰一番的準備;而醫生,早就將患者當成“假想敵”,隨時做好應對準備。至於醫院,要么請“法制”院長,要么方聘請警察當“副院長”,或者戴頭盔佩警棍防“醫鬧”,這樣的舉動都只能走向預期的反面。

《指南》本存善意,但善意的結果,卻過度宣染了某種負面形象,烙下某種群體印記。

社會觀點

專家分析

醫生防暴指南無助於緩解醫患關係醫生防暴指南無助於緩解醫患關係

首先,指南帶有一定的情緒性宣洩,是個民間版本,有的是實際中無法做到的;其次,也有不少東西是可以借鑑的,說得也在理,很多東西都是在醫政管理中常強調的,比如,術前要進行充分的溝通,不要誇張手術的療效,不要打包票等等;第三,從法學角度來說,對於醫生被打,其實是有法律保護的,應該也用不著這樣的指南。

醫生稱實用

醫生反響非常積極,大家普遍認為《指南》的實用性非常強;醫生留言中,稱贊者眾多。其中,某腫瘤綜合科醫生戲謔地留言稱:“太實用了,應該讓各級醫療行政部門傳達全衛生系統認真學習,就像學習業務一樣去認真學習,而且要定期考核。防患於未然!”

媒體質疑

媒體質疑的居多,認為“醫生學防暴,不如先用心看好病”。

國外收錄

該《指南》已被英文版知名學術雜誌《美國醫療質量雜誌》接收,不日發表。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國外審稿人認為,“《指南》的一些建議與美國推薦的醫患交流方式相符”。

網路文化分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