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離子理論

 酸鹼電子理論(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也稱廣義酸鹼理論、路易斯(lewis)酸鹼理論,是1923年美國物理化學家吉爾伯特·牛頓·路易斯(Lewis G N)提出的一種酸鹼理論,它認為:凡是可以接受外來電子對的分子、基團或離子為酸;凡可以提供電子對的分子、基團或離子為鹼。這種理論包含的酸鹼範圍很廣,但是,它對確定酸鹼的相對強弱來說,沒有統一的標度,對酸鹼的反應方向難以判斷。後來,皮爾遜提出的軟硬酸鹼理論彌補了這種理論的缺陷。

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酸鹼離子理論是:“是一種電解質,它們在水溶液中會離解,能離解出氫離子的物質是酸;能離解出氫氧根離子的物質是鹼。”由於水溶液中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是可以測量的,所以這一理論第一次從定量的角度來描寫酸鹼的性質和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的行為,指出各種酸鹼的電離度可以大不相同,有的達到90%以上,有的只有1%,於是就有強酸和弱酸;強鹼和弱鹼之分。強酸和強鹼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弱酸和弱鹼則部分電離。阿倫尼烏斯還指出,多元酸和多元鹼在水溶液中分步離解,能電離出多個氫離子的酸是多元酸;能電離出多個氫氧根離子的鹼是多元鹼,它們在電離時都是分幾步進行的。這一理論還認為酸鹼中和反應乃是酸電離出來的氫離子和鹼電離出來的氫氧根離子之間的反應:H++OH-H2O
阿倫尼烏斯酸鹼理論也遇到一些難題,如:①在沒有水存在時,也能發生酸鹼反應,例如氯化氫氣體和氨氣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銨,但這些物質都未電離。②將氯化銨溶於液氨中,溶液即具有酸的特性,能與金屬發生反應產生氫氣,能使指示劑變色,但氯化銨在液氨這種非水溶劑中並未電離出氫離子。③碳酸鈉在水溶液中並不電離出氫氧根離子,但它卻是一種鹼。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使酸鹼概念脫離溶劑(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劑)而獨立存在。其次酸鹼概念不能脫離化學反應而孤立存在,酸和鹼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都具有相對性。解決這些難題的是丹麥J.N.布侖斯惕和英國T.M.勞里,他們於1923年提出酸鹼質子理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