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夫

鄭道夫

一百多年前,在民間食肆林立的街子老巷裡,一家名為“鄭道夫”的糕點坊,因其對所做食物的精工選材,花樣繁複而名美天下,適口甘甜的鄭家美食,擁有其他民間食物無可比擬的尊貴身份。清朝雍正二年,鄭道夫得到帝王的認可,被奉為國宴佳品,更成就了一段民間廣為流傳的美食佳話。時光流轉,一百年後,鄭道夫順應時代之香醇應運而生,以現代技術結合百年工藝,將經典延續至今,一百年的堅守與承諾,做讓老百姓放心的健康美食。

品牌log

原創英文單詞組合ZHENG DAO FU,表達“鄭道夫”品牌注重傳統與時尚的完美結合,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和無限的發展空間。

鄭道夫鄭道夫

logo圖案部分:“鄭道夫”三個品牌文字圍繞古代人像,圖像中古樸的色彩散發出一種寧靜而儒雅的味道,代表著“鄭道夫”對傳統深厚中華文化最好的詮釋。這一圖案在繽紛多彩的現代圖案中別具一格,使現代都市人尋找到心靈港灣里的那一抹恬靜與優雅。與此同時,表達品牌詞組合ZHENG DAO FU意喻著百年傳承老字號,重義輕利“鄭道夫”。

品牌故事

百年傳承老字號,重義輕利“鄭道夫”

——“鄭道夫”品牌故事系列

第一篇:楚人尚義傳古今

翻開中國的歷史捲軸細細研讀,會很輕易發現中國的文化傳承離不開兩條主線脈絡——忠孝、尚義。沿著這兩條脈絡的發展我們會清晰地看到,華夏文明在不同的領域內處處璀璨,比如文學、軍事、傳統製造……比如,秀立全球的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經典眾難備舉,但卻有個引人深思的共同點。那就是,大多數經典美食都或多或少地,與歷史人物或事件有關,比如家喻戶曉的“鼎湖上素”、“東坡肉”等。潛心體會我們就會感受到,這些傳統美食中,華人千年傳遞的,不僅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蘊含在美食背後的一份情義。而重情尚義者,當首推荊楚。

荊楚之地,自古鳳德之才輩出自不必提,而流傳至今興盛不衰的傳統文化美食則莫過於粽子。關於粽子的源起典故較多,但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眾多紀念活動,都離不開楚人的典故。即使今天我們已不再以粽子投江驅蛟龍、惑魚蝦,但每當粽葉飄香,華人心中激盪的仍是“屈子跣足鳴九歌,怒投汨羅效君王”、“子胥踏浪入胥江,世鎮東門守闔閭”。小小的粽子時隔幾千年流傳至今,見證的並非億萬華人對美食的崇尚,而是對屈原、伍子胥們忠義節烈的銘記。

鄭道夫鄭道夫

第二篇:民族盛衰終守節

如果說屈原、伍子胥、申包胥等先秦賢者的典故流於演義傳說,與之關聯的粽子也成了歷史典故的附庸。那么回顧中國古代史上幾個重要的混戰而黑暗的年代,粽子卻成為中國傳統氏族傳承、憫恤蒼生、責擔天下的一筆重彩縮影。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百姓流離失所。其中,尤以荊楚腹地(今湖北監利及周邊地區)所受危害為最。據學者的歷史考據了解到,這一時期當地曾以陳、謝、王、鄭四大氏族為首,發展起極具影響力的抗擊外族入侵的民族自救隊伍。後因羯族鐵蹄肆虐而無奈遷徙,部分向西轉移而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勇悍的乞活軍主力,另一部分則率領當地百姓向東南遷徙,最終在會稽及其東南廣大地區內定居。

從今天留存的部分可考縣誌、族譜中了解到,在這次大遷徙中,為了解決被羯族追剿時不便埋鍋造飯、遷徙途中熟食難覓的困境,曾有氏族傾全族財富和物資積累,動員全族之力大量製作便於攜帶的粽子,在南遷途中分予百姓,才促成這次遷徙中最大程度地挽救了百姓生命。隨後,粽子這種食物不僅成為活下來的人遙念故土祖先的重要紀念,也成為了這段民族苦難史和抗爭史的重要見證。

第三篇:百年動盪義為先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使荊楚大地從來都不平靜。當歷史的腳步邁入清末,國民革命也在這片大地蓬勃壯大。根據《監利縣誌序》記載,其時監利兩大家族曾湧現出無數子弟投身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

據監利鄭氏族志記載,監利曾有過一場配合其他區域革命的起義。鄭氏是從東南古吳越之地回遷監利的荊楚大族之一,本族詩書傳家的積澱,以及幾百年積累的獨特鄭氏家宴,曾獲清雍正帝親口嘉表。於此革命起義之時,族中長輩對子弟們的行動意見也並不統一。直至起義前夕,適逢端午將至,鄭氏族長於祭祖之後特分發了祭祖的粽子。但這一年的粽子與以往不同,後輩子弟在粽子中吃到了往年從不曾有的餡——薏米蓮子。而餡料又十分不同,蓮子被去芯填以薏米。吃了粽子的鄭家子弟於是堅信已獲得家族的支持,並義無反顧投身革命起義,事後鄭氏全族也確實在族長帶領下全力支持革命。後世多有人對此事進行解讀,普遍認為當時鄭氏族長是借這著粽子向族中子弟傳遞支持——存義(薏)於心(蓮心),忠(粽)心救國!

第四篇:中興文化續經典

監利鄭氏在動盪年代中於革命的貢獻隨著家族變遷,早已如飄揚的種子在中國廣袤大地各處成長。但留守監利的鄭氏子孫,在清朝封建統治復滅後,本著實業報國的本心,逐漸發展起近代食品加工生產實業與南北貿易。

1921年,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傳統科舉制度終結,曾經神秘隱世的鄭氏家族,也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棄守“士農工商”的傳統階級觀念而接納“無商不富民,富民可強國”的新理念,投身商界,並興辦起第一家“鄭氏菜館”以饗志同道合之士。至鄭氏傳至二十世,見國家剛結束封建王朝的殘酷統治卻又陷入軍閥割據的亂局,受家族積世“忠義”教誨的兒郎們,為救國救民於水火,嫡出裔字輩六兄弟中,以鄭裔壽為代表的一批子弟,走出殷實的家族庇蔭,投身北伐。族中子弟出發前,鄭氏宗族以“天道所授,匹夫有責”的寓意,在“鄭氏菜館”為鄭氏子弟設宴壯行。至此,“鄭氏菜館”遂正式更名“鄭道夫”。

至1928年,留守監利的鄭氏嫡系子弟不僅將曾經秘而不宣的鄭氏家宴經典菜色、獨特小食等發揚光大。同時,又因接納安置較多躲避戰火而不斷內遷的蘇杭、閩浙、兩廣一代的中華傳統飲食的匠人,從而使中國更多傳統飲食工藝得以傳承。也是因為如此,“鄭道夫”不僅成為荊楚傳統飲食界名宿,更成為中華傳統餐飲老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曾鼓勵了無數鄭氏子弟投身革命的“薏米蓮心粽”,承載著鄭氏的“忠義”家訓,被更名為“薏心粽”寓意“義心忠”而廣為流傳,與同時期荊楚老號曹祥泰、……等齊名中原大地。而“薏心粽”則與“老通城的豆皮”、“小桃園的雞湯”、“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孝感的麻糖”、“鄭氏的粽子”成為荊楚大地特色食品的代表,成為兩湖一代不可不嘗的美味。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惡化,鄭氏被迫再次遷徙。因戰爭物資匱乏、國民政府的上下腐敗,鄭氏的實業受到重創而逐漸解散,曾林立於中原各地(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的鄭氏酒樓食肆也因戰爭情勢的加劇而逐漸凋零。至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前,僅有鄭氏後人在監利容城鎮民主路68號勉力維持的“鄭道夫”食坊尚存,而“薏心粽”在當時仍是“鄭道夫”的招牌食品。

新中國成立後,鄭氏後人將“鄭道夫”的秘方、秘技全部上繳國家。同時,鄭氏二十一世子孫鄭文輝則於1968年前後,回響國家號召從軍入伍,先後參加過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越南自衛反擊戰等重大戰史。隨著多次管理、經營調整,以及隨後的十年浩劫,國營單位繼承的“鄭道夫”秘方多已流散,僅靠留守監利的鄭文燈、文武倆兄弟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這個鄭家老號的秘方、秘技艱難傳承。

改革開放後,在國家政策、監利政府的扶持與支持中,鄭氏後人不懈努力,以祖傳的特色食譜配方,在中華傳統飲食領域中,重塑“鄭道夫”這個歷經百年的老字號。

自身品牌百年來的艱難傳承,使“鄭道夫”對各地傳統食品、傳統工藝等的傳承發展,肩負著一份使命感。同時,也唯有適應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創新才能使老字號發揚光大。因此,“鄭道夫”品牌重建第一天起,當代二十二世的鄭氏家族決定中興“鄭道夫”品牌,就將恢復並發揚傳統老字號與適應時代號召與需求結合在了一起。並將中華大地各區域的傳統特色食品,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繼承與研發目標。鄭氏家族曾表示,鄭氏的“義”字家訓,使他肩上承擔的使命更重,而他目前的階段性目標,就是將各地具備中華特色的傳統食品發揚光大,既傳承經典又不失時代特色。而在這一過程中,是否能謀取更高的經濟利益,則並不是他最關注的。

目前,“鄭道夫”品牌具有獨家專利的多種傳統食品,以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春節的年貨為主,復蓋中國重點傳統節日需求。鄭氏家族還表示,下一步除了進一步挖掘傳統食品配方工藝外,還將進一步深度探索傳統節氣食品等的研發。

結語:百年傳承老字號·重義輕利“鄭道夫”

其實,回顧中國當代留存的眾多百年老號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老字號所傳承的,都不是單純的產業或工藝。無論中醫中藥、綢緞服裝、飲料食品,每一行中的老字號,所傳承的更多是一種使命、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亦如“鄭道夫”!

中國自古尚義重禮,詩書傳家歷經歷史洗禮的“鄭道夫”,也在用每一個重情重義的產品,向世人講述一個百年傳承·重義輕利的故事。

企業文化

企業願景:永續百年企業精髓 創全國一流品牌

企業使命:為人類的健康飲食奮鬥終生

企業宗旨:為人類的健康飲食把好每一道關

企業精神:一百年堅守只為做好一件事

企業作風:誠信 創新 專注 高效

企業價值觀

客戶:一切為您著想一百年永續不變

員工:一百年成就員工永續不變

事業:一百年堅守永續不變

忠誠:忠誠國家、企業、自己永續不變

團隊:成就他人 成就自己

企業核心理念

品牌理念:品質成就品牌 品牌造就永恆

服務理念:盡心 盡力 盡行 盡果

生存理念:求正道者方可長存

經營理念:事業之心凝聚人才之心 分享之心匯聚人才之行

行銷理念:快樂行銷 誠信至上

做人理念:謙遜 謙和 謙讓

財富理念:唯有分享才能永存

晉升理念:德者上 能者中 平者愛

用人理念:品行第一 能力第二

執行理念:事業面前絕對服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