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箭今天秤座圖

鄧箭今天秤座圖

鄧箭今《天秤座》圖 是由中國著名美術大師——鄧箭今 的作品。 90年代初鄧箭今以一系列以自畫像為母題的油畫獲得當代藝術學界的關注,這幅描繪本人與同為畫家的好友郭潤文的雙人肖像畫《天秤座》是其重要代表作。

基本信息

畫作簡介

鄧箭今天秤座圖》 是由中國著名美術大師――鄧箭今 的作品。
《鄧箭今天秤座圖》 的尺寸為:180×180cm。畫作上的簽名:1994.10 Deng JianJin

作品欣賞

90年代初鄧箭今以一系列以自畫像為母題的油畫獲得當代藝術學界的關注,這幅描繪本人與同為畫家的好友郭潤文的雙人肖像畫《天秤座》是其重要代表作。
畫面里,鄧箭今與郭潤文以相同的姿勢站在天平的兩端,他們攤開代表畫家乃手藝人的雙手,往前傾著身軀,用焦灼探詢的眼神望向畫外的你我。生猛濃烈的色彩與疙里疙瘩的筆觸,帶有鄧箭今最典型的表現主義畫風。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年,郭潤文以鄧箭今為模特創作了《畫家的空間》,也成為了郭的名作,他抓住鄧箭今的精神氣質,並通過他隨意的坐姿、抽菸的動作、斜睨的眼神等外部特徵,含蓄地傳達了出來。
正如藝評家黃專在當年所說的,鄧箭今的藝術以其嚴肅深沉的思考超越了新生代:“鄧箭今作品中一再出現畫家本人、朋友、家庭成員的肖像,更使這種關注染上了濃郁的自傳色彩。很明顯,他對生活的態度不是純感觀性的、自閉的、消極的或潑皮式的,甚至也不是中性化的。至少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這種關注的動機是為了‘重新提出人與現實社會的感應問題和新的反思對象’,正是在這個思維起點上,他與那些平鋪直敘、圖解化、矯飾的逃避式的對待生活的新生代藝術保持了應有的距離”。
“我不是畫自己,我是畫一種關係”
(拍品編號 696)鄧箭今和他的早期代表作《天秤座》
作為一個並非科班出身的油畫家,鄧箭今以他對架上藝術持久的堅持形成了自身的風格:一種鮮明的表現主義手法和對自畫像母題的特殊處理,使他在廣東畫家群體中顯得非常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中期以前,他憑藉一系列將自身形象置於超現實場景的畫幅,獲得了有別於風行的新生代趨向的個人面貌,引起了藝術界的廣泛關注。
評論家魯虹曾這樣概括他早期的藝術創作:“在鄧箭今的創作中,敘事性一直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且他始終強調對親身經歷或‘自我形象’的表達,……具體地說……他有意無意地在追求將個人感受社會化,以盡力表現‘對生命的追問與關懷’。他這一階段作品涉及的文化主題大致有:當下社會人的虛弱無助、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暴力的威脅、道德的崩潰、個人隱私的不受保護等等。如果按照一些西方藝術史家對類似作品的定位,他在當時的創作似乎可以放在‘邪惡的現實主義’範疇內。我甚至認為,藝術家的這種追求與當時強調觀念表達的大潮流十分有關,這就使得他常常是想辦法在一個宏大敘事的框架內塞進個人感受的東西”(魯虹《私密與表現―解讀鄧箭今》)。而畫家本人在談到這一時期的創作時,也曾反覆強調個人形象的出現並非出於“自戀”:“我並不僅僅關心自己,我關心的是我如何看別人和別人如何看我。我畫的是一種近乎夢幻般的反應,個人對外界的反應,個人如何從群體中分離出來,又如何返歸群體。我相信這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因此選擇使用自我形象是一個敘述策略、一種對私人空間和外部環境關係討論的需要:“我覺得我不是在畫自畫像,我不是對自己的形象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我只是想尋找一個支點,好讓我觀察。我自己就是一個支點,我在看你,實際上也反映出你在看我”,“我畫自己,把自己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是想提供一個模式,暴露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上的隱私,或者是一種假想的隱私”,而且這種表達因為相同形象的多次重現,而具備了一種“連續性”,因而能夠漸次深入,“逐步進入角色”,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同一個問題。“我一直都在畫自己,但我很怕變成自畫像”(以上引文出自楊小彥與鄧箭今在1995年的一次對談:《面對自我與非我―與鄧箭今對話》)。這實際上已經具有某種思辨的色彩,十分符合當時藝術界啟蒙思潮的氛圍,而鄧箭今可能是較早也較為深刻地反思相關問題的一個藝術家了。
這幅《天秤座》就是該時期的重要代表作。畫面描繪了鄧本人好友暨畫家郭潤文的形像,他們面向觀者,躬身站立在像是一架天平的兩個托盤上,攤開雙手,赤著兩腳,從畫外垂下的兩條鐵絲似乎纏繞在他們的胸前。從表面上看,人物保持著基本的寫實,但他們的姿態以及人物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又是非同尋常的,超出現實經驗,被處理成一種抽象形式。從不可知處懸掛下來的鐵絲,讓人物如傀儡般不能自由舒展,而僵硬的手與沒有著力的腳,強化了這一感覺。人物的眼神直直瞪向畫面外的觀者,郭似乎更多無奈,鄧則帶著敵意、挑釁和一絲冷嘲。這極好地詮釋了畫家一再表現的主題―私人空間被看不見的手所宰制的緊張感。正如有論者所言:“他敏感的問題總是如何去獲取一個完整的屬於個人的真實空間,所以,在那個時期,畫家所關心的是怎么樣才能‘拒絕侵犯’(可以說畫家是反反覆覆地用了各種形象和動作來表現這個或明或暗的主題的)。”(楊小彥《鄧箭今:活在情性之間》)畫家自己也說:“維護個人領地的完整的確是一項艱巨的、甚至是難以完成的使命,從中導致了一種嚴肅和健康的正劇。”應該說,在團隊精神生活模式餘威尚在的90年代初期,能夠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將其深刻地表達出來,鄧箭今確是不同凡響。也正因此,他的畫作帶有了一種現實與超現實對峙的張力,“總有一種無奈的緊張”,從而獲得了不可替代的個性。
至於畫面的表現手段,也同樣具有他獨特的面目。就像評論家栗憲庭所言:“鄧全部以疙里疙瘩的筆意畫所有的形象,正是憑藉疙里疙瘩與鬱結的心情有一種通感,作者才可以通過疙里疙瘩的筆意表達出內心的鬱結。”而在色彩上,“鄧多用強烈的色彩,且很生、猛、焦,尤其按常理他用的都是一些忌諱的發“焦”的色彩,缺乏潤以及透明度,如他常用的發焦的紅、綠、黃,常給人一種噁心的感覺。但也正是如此,才表達出他的那種難言的被壓抑而焦渴的欲望,色彩的焦與心理的焦在這裡也是一種通感”(栗憲庭《不解之結―鄧箭今作品及其它》)。這一幅作品都表現得非常典型。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年,郭潤文似乎是投桃報李地也以鄧箭今為模特創作了《畫家的空間》一畫,後來同樣成為郭的名作。將它們擺在一起,可能對我們更好地理解兩幅作品、兩個畫家都不無啟發意義。

畫家簡介

鄧箭今 , 1961年出生於廣東,1986年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現任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教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