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縣氣象局

1964年12月1日更名為四川省鄉城縣氣候站。 1965年12月10日更名為四川省鄉城縣氣象站。 1992年更名為四川省鄉城縣氣象局。

基本情況

鄉城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陲,橫斷山脈中北段,地跨東徑99度22分—100度04分,北緯28度34分—29度39分,東鄰稻城縣,北接理塘縣,西與巴塘、得榮縣毗鄰,南與雲南省香格里拉縣接壤。全縣東西寬68.6公里,南北長120.7公里,幅員面積5007.78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人,以藏族為多。全縣轄1個鎮、11個鄉。鄉城屬大陸性季風高原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晝夜溫差大,雨量少而集中,年平均氣溫10.7℃,年均日照為2096.7小時,降水量459.8毫米,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故有康巴江南之美譽。鄉城,漢屬白狼國,唐屬吐蕃,光緒三十四年置定鄉縣,1951年更名鄉城縣。建站以來,上級氣象部門領導非常重視關心鄉城台站建設,至2008年止,四川省氣象局主要領導趙廣忠、鍾小平、左雄等先後來鄉城縣氣象局(站)檢查指導工作。
第一章 歷史沿革
第一節 始建情況
1959年6月開始鄉城縣氣候站建站準備,安裝了空盒氣壓表,乾濕球溫度表,輕便風速儀,並估計海拔高度約為2707米。1960年1月1日正式觀測記錄,觀測員住在距觀測場約500米處的藏房內,空盒氣壓表安置在離地面7米處的藏房頂上。1964年12月1日更名為四川省鄉城縣氣候站。1965年12月10日更名為四川省鄉城縣氣象站。1992年更名為四川省鄉城縣氣象局。2007年1月—2008年12月更名為鄉城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1965年3月24日征地後開始修建現有觀測場,測場占地1畝,地處縣城東郊奶奶仲村北側,地勢西高東低,四周環山,區站號56443,經度99°48′E,緯度28°56′N,海拔高度2842.0米。
第二節 建制情況
鄉城自建站至1970年6月,隸屬甘孜州氣象局;1970年7月至1973年12月由縣人武部和上級氣象部門雙重領導;1974年1月起,實行由上級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
局(站)名稱及主要負責人變更表

名稱

時間

負責人

鄉城縣氣候站

1960.1~1975.11

楊仕義

四川省鄉城縣氣候站

1975.12~1979.6

胡開貴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站

1979.8~1983.3

秦錫順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站

1983.4~1983.9

瞿仁體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站

1983.10~1989.10

陳延孝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站

1989.11~1992.9

蘇亞生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局

1992.10~1995.2

張勤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局

1995.4~2001.3

董國濤

四川省鄉城縣氣象局

2001.4~至今

蘭擁翁姆




第二章 氣象業務與服務
第一節 氣象業務
1.氣象觀測
地面觀測。1960年1月1日起,觀測時次採用地方時01、07、13、19時每天4次觀測;1960年8月1日改為每天02、08、14、20時4次觀測;1961年4月1日,由4次觀測改為08、14、20時3次觀測;1980年1月1日由3次觀測改為02、08、14、20時4次觀測;1981年1月1日起,改為每天08、14、20時3次觀測。觀測項目有雲、能見度、天氣現象、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雪深、日照、蒸發、地溫等。1960年1月1日編髮地面天氣報;1960年4月1日起編髮雨量報;1967年編髮航危報業務,1983年起取消地面氣象報和航危報,改發重要天氣報。
衛星接收。2001年7月年引進衛星雲圖接收設備,通過Micaps系統使用高解析度衛星雲圖等資料。
2.信息網路
氣象信息接收。1980年前,氣象站利用收音機收聽成都區域中心氣象台和上級以及周邊氣象台站播發的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1981—2000年,利用超短波雙邊帶電台接收成都區域中心氣象信息,配備ZSQ-1(123)天氣傳真接收機接收北京、歐洲氣象中心以及東京的氣象傳真圖。2001—2008年,建立VSAT站、氣象網路套用平台,開通2兆光纜,接收從地面到高空各類天氣形勢圖和雲圖、雷達等數據,為氣象信息的採集、傳輸處理、分發套用、會商分析提供支持。
氣象信息發布。1998年前,主要通過廣播和郵寄旬報方式向全縣發布氣象信息。1998年通過電視天氣預報開展天氣預報警報信息發布服務。2002年開通“121”天氣預報電話自動答詢系統。2008年底開通全縣電子政務網,向外發布各類天氣預報警報信息。
3.氣象預報。2000年前,縣氣象站通過收聽天氣形勢,結合本站資料圖表每日早晚製作24小時內日常天氣預報。2000年至今,開展常規24小時、未來3-5天和旬月報等短、中、長期天氣預報以及臨近預報。同時,開展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業務和供領導決策的各類重要天氣報告等。
4.農業氣象。1970年始,逐步開展農業氣象業務。1976—1979年,在鄉城縣熱打鄉建立農村氣象哨,開展氣象和物候觀測並提供服務。1982年設立農業氣象組,向縣政府、涉農部門、鄉鎮寄發“農業氣象月報”、 “雙搶天氣趨勢”、“農業產量預報”、“秋季低溫預報”等業務產品;1989年始,編寫全年氣候影響評價。1989年起,為《鄉城縣地方志》、《鄉城年鑑》提供氣候史料。2008年1月1日開展生態農業觀測。
第二節 氣象服務
1.公眾氣象服務。1971年起,利用農村有線廣播站播報氣象訊息。1998年由縣電視台製作文字形式氣象節目;2005年,電視氣象節目主持人走上螢屏播講氣象,開展日常預報、天氣趨勢、生活指數、災害防禦、科普知識、農業氣象等服務。“121”天氣預報電話自動答詢系統。每年開展節日氣象服務,還為歷屆香巴拉藝術節等重大活動提供氣象保障。
2.決策氣象服務。80年代以口頭或傳真方式向縣委縣政府提供決策服務。90年代逐步開發《重要天氣報告》、《氣象內參》、《氣象信息與動態》、《汛期(5-9月)天氣形勢分析》等決策服務產品。在1998年暴雨洪澇、2006年重度伏旱和2008年初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準確預報災害天氣過程,及時向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決策服務。
3.氣象科技服務與技術開發。1985年5月,遵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氣象局關於氣象部門開展有償服務和綜合經營的報告的通知》(國辦發[1985]25號)檔案精神,專業氣象有償服務開始起步,利用傳真郵寄、警報系統、聲訊、影視、電子屏、手機簡訊等手段,面向各行業開展氣象科技服務。2001年起,為各單位建築物避雷設施開展安全檢測;2005年起,全縣各類新建建(構)築物按照規範要求安裝避雷裝置;2001年起,開展慶典氣球施放服務。
4.氣象科普宣傳。1980年與縣廣播站聯合設立氣象知識專題講座節目。1998年與縣電視台設立氣象知識宣傳專題講座; 2007—2008年,套用電視氣象、手機簡訊、報刊專版、網站等渠道,實施氣象科普入村、入企、入校、入社區,全縣科普教育客群面達2萬餘人。
第三章 法規建設與管理
第一節 氣象行政執法
2000年以來,鄉城縣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四川省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縣人大領導和法工委每年視察或聽取氣象工作匯報,縣政府先後出台《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鄉府發[2006]45號)等規範性檔案,氣象工作納入縣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2000年起,每年3月、6月和12月開展氣象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2005年8月,成立氣象行政執法大隊,3名兼職執法人員均通過縣政府法制辦培訓考核,持證上崗;2005—2008年,與安監、建設、教育等部門聯合開展氣象行政執法檢查30餘次。
第二節 氣象社會管理
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回響體系。
2.加強防雷減災管理。
3.人影工作管理。1
第四章 黨建與氣象文化建設
第一節 黨建工作
1.黨支部建設。2004年1月以前,縣局組織關係屬農氣黨支部。2004年1月成立鄉城縣氣象局黨支部,蘭擁翁姆同志任支部書記,黨支部現有黨員5名。2005-2006年,被縣委、縣政府2次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5-2006年蘭擁翁姆同志2次被縣委、縣政府被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2.黨風廉政建設。2000—2008年,參與氣象部門和地方黨委開展的黨章、黨規、法律法規知識競賽共16次。2002年起,連續7年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2006年起,每年開展局領導黨風廉政述職報告和黨課教育活動,並層層簽訂黨風廉政目標責任書,推進懲治和防腐敗體系建設。2000—2008年,先後制定工作、學習、服務、財務、黨建、黨風廉政、衛生安全等方面各項規章制度48項。
第二節 氣象文化建設
1.精神文明建設。鄉城縣氣象局自1989年12月15日獲“省級文明單位”以來,縣氣象局領導班子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結合黨員、幹部、職工的思想和工作實際,努力提高幹部職工參與精神文明創建的廣泛性,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單位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狠抓職工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素質教育,加強作風建設,努力營造團結一心,積極進取的和諧氛圍,增強了凝聚力,單位思想道德、組織建設、精神文明、綜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效。
2.政務公開。2002年起對氣象行政審批辦事程式、氣象服務、服務承諾、氣象行政執法依據、服務收費依據及標準等內容向社會公開。2005年獲中國氣象局“全國氣象部門局務公開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制定《鄉城縣氣象局行政執法程式》和《鄉城縣氣象局行政許可項目設定依據及辦理指南》通過黑板報、辦事視窗及媒體等渠道開展局務公開工作。2007年8月順利通過"全國氣象部門局務公開先進單位"複查驗收。
3.集體榮譽。1988年1月榮獲“全省氣象部門‘雙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00年7月12日榮獲“全州創文明行業活動先進視窗”稱號;2005年獲中國氣象局“全國氣象部門局務公開先進單位”稱號和四川省愛衛會“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稱號;2008年9月榮獲中國氣象局“全國氣象部門文明台站標兵”稱號。
第五章 台站建設
第一節 氣象觀測站建設
1965年3月建成鄉城縣氣象觀測站,占地1.0畝,觀測場按25×25米標準建設。2008底建成自動氣象觀測站。
第二節 場室適應性綜合改造建設
2006年,鄉城縣氣象局完成場室適應性綜合改造建設,新修辦公樓194.48平方米,值班公寓559.53平方米,綠化工程1800平方米,台站建設在全縣屬中上水平。
機構設定

機構職能

(一)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入學習、掌握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積極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貫徹執行國家地方和上級氣象部門的有關方針政策。
(二)負責編制本縣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及有關的專業規劃並且組織實施,承擔本單位氣象業務建設工作;對本行政區(縣)域內氣象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
(三)在上級指導下,開展天氣、氣候、生態與農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相關業務(工作)套用;加強對上級業務服務產品的套用及效果檢驗。
(四)以自動站、人工站實時觀測資料套用為基礎,開展對州氣象台指導預報和服務產品的訂正及短時臨近預報服務,積極參與各類氣象保障服務;開展專業氣象服務。
(五)開展本地異常氣候事件、氣候災害的調查工作。
(六)開展生態與農業氣象系統的觀測業務服務工作;建立健全農情、災情、農業病蟲害等情報收集(服務)傳遞體系,開展現場調查工作,加強情報服務工作;訂正上級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並開展服務;組織推廣農業氣象適用技術。
(七)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展服務工作,大力推廣農經網建設,實現產品信息化。
(八)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加強作業裝備的日常安全管理和維護;在州級指揮下,實施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參加應急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負責作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上報。
(九)開展雷電預警預報訂正業務和服務;進行雷電災害調查,開展防雷檢測、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
(十)組織開展氣象法制宣傳教育,負責監督,檢查有關氣象法規的實施,對違反氣象法律、法規、規章有關規定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依法保護探測環境。
(十一)加快地方氣象事業發展,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爭取地方(資金投入)匹配。
(十二)負責本單位人員、經費、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承辦基本建設和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
(十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開展氣象科技服務工作。
(十四)負責本單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五)承擔氣象探測工作,編制氣象探測報表、資料,並及時報送。
(十六)按照州局要求,開展相關應急工作,收集、上報有關信息。
(十七)負責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利用、保護氣候資源和推廣套用氣候資源區劃等成果的建議;組織對氣候資源的開發和對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編制本縣《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十八)承辦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內設機構

氣象探測股:承擔氣象探測工作,編制氣象探測報表、資料,並及時報送,從事生態農業觀測,依法保護探測環境。
氣象服務股: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預報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災害作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農業氣象預報、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專業氣象預報的發布。承擔日常預報值班工作,及時製作發布各類專業、專項、公眾天氣預報,負責氣象災情調查。
氣象科技服務股:依託基本氣象業務,充分發揮氣象服務效益,創新服務手段,增強服務能力,完善運行管理機制,促進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縣防雷中心:組織管理雷電災害防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對可能遭受雷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竣工檢測和年度檢測工作。
縣人影辦:負責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農信網信息分中心:組織管理農村信息服務網資料收集和網站建設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