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邦

郭殿邦,字民先,河南新鄭人,郭殿邦十幾歲投身行伍,在清軍中服役二十多年,累升為毅軍統領,後以“提督銜記名簡放總兵”。

郭殿邦,字民先,河南新鄭人,郭殿邦十幾歲投身行伍,在清軍中服役二十多年,累升為毅軍統領,後以“提督銜記名簡放總兵”。
在抗擊八國聯軍的戰鬥中,他先後參與了天津保衛戰和北倉阻擊戰。
1900年6月17日天津保衛戰打響,7月1日,武衛左軍總統馬玉昆率部由劉家莊、移駐新浮橋,聯軍乘其不備,實施進攻,馬部奮勇還擊,擊斃聯軍20餘人。翌日,馬部統帶郭殿邦、張相泰部,在陳家溝同2000餘聯軍交戰,分隊迭進,晝夜不息,陣斃聯軍百餘人。
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4萬八國聯軍緊隨其後直向北倉撲過來,配有精良武器,70門大炮,並有毒氣炮施威,而清軍大將馬玉昆所轄總兵力不足12000人,大炮40門。
7月30日,日軍出動4000人到穆家莊挑釁,被駐守在南倉前哨的武衛左軍統領郭殿邦部迎頭痛擊。31日,日軍千餘人闖至宜興埠試圖北進,又受清軍炮擊,死傷數十人,狼狽潰逃。屢受挫折的八國聯軍在北進的路上損兵折將氣急敗壞,調整兵力。8月4日,聯軍18300人,大炮70門沿北運河岸分東西兩路向北進犯。郭殿邦率部在穆家莊、南倉一帶成功地阻擊了俄、法侵略軍,使其龜縮不前。9時,英軍用“列低炮”向桃花寺清軍大營連發毒氣彈數枚。清軍炮手神速沉著應戰,在測準其方位後,眾炮猛轟,一起還擊。頓時還擊的炮火如雷聲大作呼嘯而去,英軍的炮兵陣地一時人肉橫飛,狼煙四起,兩門列低炮被炸得粉碎。八國聯軍在北倉阻擊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痛重大傷亡,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京師失陷。
戰後隨毅軍一部回到了原籍河南任南陽總兵,清宣統元年(1909年)奉皇帝之命到位於河南新鄭的慶陵祭祀後周世宗柴榮並宣讀祭文,
1911年11月,武昌、太原相繼起義後,大同的同盟會員即密謀回響。11月30日,李國華宋世傑領導同盟會員,在清大同鎮總兵衙門內的革命士兵的配合下,沖入總兵衙門。總兵王得勝越牆而逃,知府李德炳等躲入耶穌教堂。12月1日,成立了以李德懋(李國華代)和李國華為正副都督的軍政府。
郭殿邦奉袁世凱之命鎮壓山西大同革命黨人起義,12月5日,鎮壓大同起義的毅軍郭殿邦部與支援大同起義的忻代寧公團,同時到達大同城外。郭殿邦不知虛實,不敢貿然向城內進攻,遂駐於東門之外;忻代寧公團卻由南門進入城內,封門固守。從此開始了延續40多天的攻防戰,後因南北議和已經開始,1912年1月15日,經杜上化等人調解,雙方停戰。
民國成立後,郭殿邦出任河南省南陽鎮總兵,1912年4月16日被免職,由馬繼曾署理,郭殿邦改調河北鎮總兵,郭未赴任,河北鎮總兵由趙倜署理。不久,河南都督張鎮芳以趙倜統領毅軍,“河北鎮一缺兼顧不遑”,明令郭殿邦“前赴河北鎮本任,兼統右路巡防馬步等營”。9月28日,郭殿邦接印視事。12月31日,郭殿邦自請開去本缺職務。張鎮芳隨即電請大總統袁世凱以總兵銜儘先補用副將柴得貴接替。1913年1月6日.郭殿邦被正式免職,柴得貴正式接任總兵。
1913年8月4日,郭殿邦與前清遺將黃士龍、吳祥達一同被授陸軍中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