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深

諱琛,號幸園。 ”以上種種,後人廣為傳頌。 後人為紀念其德行,崇祀於德化縣鄉賢祠。

郭世深(1529~1617)諱琛,號幸園。行祿十六。福建德化縣城關筆石人,後遷居開基駟高橋(今世科村)。生於明嘉靖八年(1529)農曆正月初二日。他為人淳樸寬厚,溫恭處世,富有同情心,了解人民疾苦,薄於財利,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好事,被鄰里傳為佳話。
世深心地純正,胸懷高潔。曾二次出遊於路旁拾到他人所失、數量可觀的遺金,他沒有把這“天外飛來”的財物帶走占為己有,而是為失主著急,在路旁默默地等該失主,伺候失主尋回原處,經檢驗證實後原封奉還,且不受酬謝。每逢災荒年頭,常以自家的穀物等糧食周濟特困戶,幫助窮苦農民度過饑荒,恢復生產。一生中曾捐資築造德化縣古城城牆,防寇禦侮;捐資修築橋樑4座。所造龍津橋(西門橋),未幾失火燒毀,遂傾囊再建,便利南北交通,使行人免於涉水過河之苦。又捐資修建學宮,倡導興學,發展山區文化教育。他憐憫鄉親重負之苦,向上條陳減輕賦役,使鄉間百姓沾濡惠澤。鄉里道路傾圮,出資僱工鋪築,功利坦途。凡此種種,極受鄰里鄉親敬頌。
世深常以自己的行動楷模言傳身教於兒孫。次子維翰外出為官,方正廉潔,所到皆有政績。他85歲時,維翰告假歸來,行囊箱櫃滿載用薪俸購買的“造型工藝精緻”的外地瓷器,帶回擬供家鄉瓷廠作坊仿效學習,以促進家鄉瓷業的發展。對此,世深誤為是“所索黎民之財物”,嚴加斥責,不準維翰人家門。後當眾打開箱櫃,問明因由,知道他兒子的良苦用心,才轉怒為喜。他的第四子漢墉(字牧叔,1579~1655),一生遵從世深的教導,濟貧扶危不遺餘力,又董修澤宮,修建西華室、崇寧室等;為人淳厚,不論貴賤貧富老少均可與其相處交遊,“長於善善,短於惡惡,與人締交,終始如一。”以上種種,後人廣為傳頌。
世深生前德高望重,八十大壽時,縣令徐時用(號廣文)暨衙內袁公、許公等登堂祝壽,子維翰在家晉接,賦詩二首:
旭日呈祥入草廬,吾翁皓髮正蕭疏。
門羅珠履苔經破,夜動文星徑早鋤。
剩有竹松供晚翠,何堪簪蓋照閒居。
多慚賤子無供給,空向人間賦子虛。
八十老翁矍鑠哉,朝來視膳進霞杯。
曾孫隨列堂前舞,縣令高軒戶外來。
三朔駢祥梅向綻,五雲獻瑞雪初開。
九如跪祝逢春早,葵藿青衿愧不才!
萬曆四十五年(1617)五月初十日,世深無疾而終,壽八十九。葬隆泰樂陶村五雲山飛鳳形。後人為紀念其德行,崇祀於德化縣鄉賢祠。其事跡載於《德化縣誌》(清乾隆版)與《龍俊郭氏族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